协同创新 产业共融——长三角一体化迈向高质量
来源:我苏网 日期: 2021-11-08
今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三周年。三年来,江苏携手上海、浙江、安徽各扬所长、协同发力,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从全面加速向全面深化迈进。
三年来,长三角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从2018年的24.1%提高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4.5%。对全国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对全国经济贡献率持续提高的背后,是长三角各省市坚持协同创新、产业共融的经济发展新路径。
协同创新 四手联弹“协奏曲”
行走在今天的长三角,各类创新平台载体如雨后春笋,汇聚成长三角发展的活跃因子。当我苏网记者来到位于苏州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时,这里的工业应用材料大数据事业部的研究人员正与上海的一家企业进行视频会议,商讨技术项目。
材料是制造业的底层基础产业,也是目前制约我国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因素。2019年成立的长三角先进材料研究院,聚集了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全球的研发力量,全力攻克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共性难题。研究院虽然成立不到2年,却凭借在材料领域的大数据积累和完备的测试平台,已经吸引了上百家长三角区域内的企业开展联合研发。
“库瞄准制造行业面临材料数据方面的痛点,给材料行业跟制造行业搭一个桥。数据库公开给咱们长三角地区的企业来用,那么企业就可以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韩维建这样告诉我苏网记者大数据库的重要作用。
而对于上海固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顾建而言,通过与研究院合作,公司致力于攻克的“汽车轻量化新材料的连结技术”有望大幅缩短研发周期。“身处长三角,深感创新不再局限于一地一城,协同、融合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对于我们企业的发展,在人才引进、在技术研发上都提供了更多可能。”
顾建的感受印证的正是长三角科创一体化的迅猛发展。三年来,G60科创走廊九城联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协同发力、环太湖科创带加速崛起……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科技创新勇当一体化的先行军。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以来,长三角协同创新指数提高了22.4%,创新合作、资源共享、成果共用等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特别是今年以来,一市三省共同成立科技创新共同体办公室,联合实施22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和9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还协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为主体,在今年6月启动建设“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长三角范围内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成立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就是要建设一个集创新资源、研发载体和产业需求于一体的产业技术的创新体系,让创新要素在长三角这个更大的范围畅通流动,来带动我们整个长三角地区的高质量的发展”。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这样规划创新中心的新使命。
产业共融 齐心共绘“同心圆”
“创新链”上的长三角协同发展,“产业链”上的长三角也正加速融合。
今年,一市三省共同组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四大重点领域产业链联盟,推进跨区域产业链供需对接、标准统一和政策协同。而就在前不久,无锡连续第二年在杭州举办数字经济交流合作洽谈会,两个“万亿级城市”寻求 “数字共生”,杭州的“互联网基因”与无锡的“物联网基础”碰撞出81个签约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在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副局长袁禄来看来,无锡一直深耕物联网、集成电路以及传感器等领域,而杭州深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以及数字安防等领域,通过两推动两座城市的产业合作,将有助于产业链互补互通、做大做强。
我苏网记者注意到,随着南京都市圈、沪苏通跨江融合、宁杭生态经济带等跨界合作区的“破圈融合”,曾是经济发展“真空带”的行政边界地区,如今成了产业集聚的“黄金带”。
从徐州与淮北的产业转移示范区,到苏州与嘉善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越来越多的城市突破行政区域壁垒限制,而中芯、华虹、格科微等龙头企业也开始在南京、无锡、绍兴、宁波、嘉兴等地实现跨域布局,携手开启合作共赢之路。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经过2年的融合发展,一体化协作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吸引华为、英诺赛科、云顶新耀、中车交通等一批重点企业于此云集,崛起经济新增长点。
创新引领下,长三角区域产业及协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提高至24.5%,以全国1/26的面积创造约1/4经济总量,成为全国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三周年以来,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充分印证了党中央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深谋远虑和高瞻远瞩。我们也可以看到长三角这几年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江苏通过与其他长三角其他省份的深度合作,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上面迈出了很大的步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咨询专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陈雯建议,下一步长三角地区应该通过深化区域之间的产业链创新链的共同合作,找到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各具特色的产业体系,使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更加丰富,从而实现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