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村调研行丨淮安渔业村:“债务村”摘帽,外出打工的村民都回来了
来源:现代快报网 日期: 2021-07-27
十只渔船同时出动撒网,撑船捕捞,集体销售,村民们以船为家。这个具有浓郁水乡特色的新渔村是淮安市淮安区渔业村,曾经是年负债70多万的“债务村”,如今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盈余100多万,住在水上的渔民基本达到户户有空调、冰箱、电视等电器。
甩掉“债务村”的帽子,为村民谋出路
4月22日,现代快报记者来到了渔业村,看到渔民们正忙着捕虾采藕,每人日均能采千斤藕,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纷纷回村创业。“他真的是位好书记,我以前在上海打工,他让我回来,带我养殖鹅和鸭,给我创业的路子,去年一年我收入达到了20多万,今年预计会更多。”张恒银今年49岁,是村里有名的养殖大户,他告诉记者,他在外十多年,每年仅过年时回家一趟。在外地起早贪黑的,很辛苦,赚得也少,是村书记带着他从穷到富,打开销路,现在就连孩子们也都回来跟他一起养殖鹅鸭了。
△ 养殖大户张恒银
一提到这位村书记,张恒银满脸笑容竖起大拇指。他口中的好书记叫潘志平,2014年,潘志平来到渔业村做党总支书记,年底清账核算时发现有70多万的外债,连人员的工资都发不起,他自掏腰包让大家回去过个好年。
△ 渔业村的水上住户
潘志平告诉记者,村集体经济收入从过去的8万元,发展到现在的年收入100多万元,村级财务状况也从负债70多万,转化为盈余100多万,渔业村彻底甩掉了“债务村”的帽子。村集体还与大户合作成立了白玉兰荷藕专业合作社,并指派一名懂电脑的村干部参与企业管理,推动荷藕产品的电商销售。几年来,年均为村集体增收十万元以上。
支部+电商,“散装户”抱团作战
“2016年1月份通过公开竞标,渔业村破天荒地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突破百万元。”潘志平告诉记者,以前村级资源存在管理方面的漏洞,发包形式不透明,千亩渔场的实际经营到账收入仅为八万余元,由此也引发了群众和村干部之间紧张的对立关系。通过协商化解,解决了村民心里最难的问题。
“现在的生活好啊,除了有在村里当会计的收入,我还带着大家一起捕捞螺蛳售卖,一年能挣九万多元呢。”村民韩吉锋和他的妻子正在捕捞螺蛳,妻子在前划动着船,他在一旁甩动着网,不一会网里就装满了螺蛳。韩吉锋告诉记者,他自己就是位渔民,以前忙活半小时装一桶才赚20元,现在村里找到销售渠道,集体捕捞带动统一销售,收入比原来高多了。疫情期间,村书记还利用“支部+电商”的模式,帮助村民销售产品。
△ 韩吉锋和妻子正在捕捞螺蛳
“只有集体经济壮大,才有实力和底气带领村民一同致富,分红也是大家的。”潘志平告诉记者,不仅村干部和群众像一家人,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好了。
集体收入再为村民投保,“党建红船”丰富业余生活
记者了解到,渔业村大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螺蛳捕捞,还有一部分人从事水产品和水禽养殖行业以及水上运输行业,村干部们想方设法让村民拥有第二份收入。2016年以来,渔业村集体投入资金300余万元,改善人居环境,还为全村村民代缴农村合作医疗、综治财产保险,近期还在实行村级公墓进园零收费。
△ 党建红船
渔业村村民居住分散,沟通不便,船成为了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为减轻渔民远途往返的麻烦,渔业村党总支打造了一艘水上支部的 " 党建红船 " ,集中在捕捞的地方统一将渔民带上船参加活动并且解决他们的问题。在疫情期间,红船还起到了运输防控物资的作用,村干部们带上消毒设备为住在水上村民的家里和捕捞船进行消毒。潘志平表示,渔业村将继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争做远近闻名的旅游村。
(现代快报通讯员 黄洁 记者 李子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