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变“数字冷漠”为“数字包容”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8-15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要点菜,请扫码;要办理业务,请上网自助;要买票,请下载手机应用程序……有时候,明明有服务人员站在那里,却不主动提供服务,把客户推向冰冷的机器和屏幕。这么做,管理效率或许提高了,老百姓的体验感却会大大降低。

越来越发达的数字技术重构社会治理生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却也使得一些群体变得边缘化。因为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水平的人群,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同,“数字鸿沟”客观存在。一旦过于强调数字技术接入,没有给予用户选择权,没有考量不同群体的权益保障,就会让不少人深感数字化带来的困扰,产生“数字排斥”,甚至沦为“数字弃民”。不会扫码的“离线”老人上不了公交车、没有提前预约的市民到医院挂不上号,这样的报道常常见诸报端,令人心酸。有人担心,“万一手机没电,怎么回家”,这也并非杞人忧天。如何让数字技术不失温度,真正提升人们在数字时代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

毕竟,冰冷的屏幕不能取代笑脸相迎,人的感受才是城市治理效能的最终评价标准。近年来,“数字包容”这一理念逐渐形成社会共识。也就是,消弭数字鸿沟,增强数字技术可及性,让不同人群共享数字化发展成果。城市数字化转型,不能只靠数字技术的单维度赋能,还需要将技术能力与用户需求融合起来,进行刀刃向内的改革,让老百姓对数字技术“无感”,获得优质高效的服务的同时,不感到比以前“麻烦”。

当前,我国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对于企业而言,这其实是一片新蓝海,谁能在跨越“数字鸿沟”、实现“数字包容”中抢先突破,谁就能拥有更庞大的用户群体。政府部门创新理念、整合资源,引导企业从产品设计源头充分考虑各类人群的使用需求,提供多元化、精细化的公共服务,避免数字改革的 “一刀切”。采取线上和线下同步融合的模式,保留必要的人工窗口服务渠道,使数字服务的普惠应用更加多样,具备灵活的可选择性,改善用户的数字体验,正是“数字包容”语境下的美好生活。

如果把城市的数字化比作大脑,组织架构比作身体,那么“服务人、方便人”就是这座城市的心灵,把人的感受作为检验城市数字化转型成效的衡量标准,变“数字冷漠”为“数字包容”,让数字技术“为人而转”,才是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真正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