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宿迁:“肯忙活,好日子不会躲着咱!”

来源:宿迁日报社 日期: 2021-07-27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宿迁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统筹安排,强力推进,紧紧围绕“力争到2019年底,确保到2020年,全市实现所有低收入人口和省定经济薄弱村脱贫达标,三大片区面貌显著改善,基本公共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的目标,全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

2018年,全市12.8万人、4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实现脱贫达标,年度目标任务完成率分别为126.7%和109.5%。

再过10多天就要过春节了,困难群众的生活怎么样?近日,速新闻记者走进几位贫困户家庭,真实地记录了他们脱贫的故事。


打工在家门口

隆冬时节,在宿豫区大兴镇宿迁市兴呱呱瓜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却是一派火热的场景,秦仕花正和工人们一起炒制、分拣、包装瓜子,忙得不亦乐乎。家住大兴镇陈洼村的秦仕花,今年46岁。和绝大多数的中国农村妇女一样,整天忙着照顾公婆、照顾孩子,挣钱养家似乎都是男人们要做的事。可在秦仕花家,公公婆婆都已经80多岁了,公公瘫痪在床多年,需要人照顾,每年还有一笔不小的医疗开支,孩子上学也需要钱,仅仅靠丈夫一个人在外务工,生活的拮据程度可想而知。为了找一份既能上班挣钱又不耽误照看重病老人工作,秦仕花可没少下功夫。

2017年9月,经村里介绍,秦仕花来到离家只有500米的宿迁市兴呱呱瓜子有限公司上班,从事包装工作。由于离家近,她每天可以多次回家照顾老人,现在她每月有2000元左右的工资,照顾家庭与务工挣钱两方面得以兼顾,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近年来,大兴镇瓜蒌连年丰收,瓜子加工成为瓜蒌产业的重要环节。为保证瓜蒌产业的健康发展,该镇成立宿迁市兴呱呱瓜子有限公司,生产各种口味的瓜子,并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目前公司进入了年终旺季,每天都会加班到很晚,虽然很累,但秦仕花很开心。


工厂里的“夫妻档”脱贫路上比翼飞

1月20日,在宿城区蔡集镇徐洼村的宿迁市天资家具厂生产车间里,64岁的沈邦振正在把组装好的床板搬到车床上,操作机器,压紧再搬下来垒好,像这样的操作,沈邦振一天要重复2000次左右。而在距离沈邦振50米远的包装区,沈邦振的妻子李本芹正在和工友一起快速地包装木板床。

邦振告诉记者,10年前,他20岁出头的儿子出现低烧、全身无力病症,先后在徐州、南京等多个城市求医问诊,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诊断。常年看病吃药耗尽了家里仅有的积蓄,由于夫妻俩年纪较大,健康状态差,很难找到工作,2017年之前,仅靠沈邦振收废品维持生活,有时候一个月只能收入三四百元钱,家庭生活非常困难。

2017年底,徐洼村办了个家具厂,五六十岁的村民也可以在家门口就业,沈邦振夫妻也报名进厂工作。工厂采取按天或按件付费的方式结算工资,在夫妻俩共同努力下,现在的沈邦振每天可以拿到80元的工资,而李本芹是按件计费,现在一天可以拿到110元左右工资,两人加起来一个月可以收入4000多元钱。

“把工厂搬迁到村里,就是为了解决村里贫困户和留守老人的就业问题!”天资家具厂老板蔡健民告诉记者,该厂主要生产实木床,厂里现有工人100多人,60%以上是50岁到70岁的中老年,其中30%是贫困户。

虽然儿子现在还不能工作,常年吃药还要花很多钱,但是咱家2018年也算脱贫了,也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希望。2019年,我们还会好好工作,希望儿子能快快好起来。等儿子病好了、能工作了,再娶个媳妇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沈邦振激动地说。


地里“淘金”生活幸福

1月16日 (速新闻记者 庄力玮 通讯员 谢锦) ,记者来到泗阳县来安街道种植基地,一排排的大棚排列整齐,里面的蔬菜长势喜人。朱扣帮和他的妻子杨太花正在忙着收获莴苣。

49岁的朱扣帮是来安街道东和平居委会的低收入户,全家共5口人,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家中还有年迈的母亲。2016年之前,全家仅靠他做零活维持生计,生活比较困难。东和平居委会有种植芦蒿的传统,居委会干部和扶贫工作人员主动与朱扣帮联系,不仅为他争取了帮扶资金,还帮他做了小额贷款,帮助他搞起了芦蒿大棚种植。从种植三个大棚开始,如今朱扣帮的蔬菜大棚已达17个,除了芦蒿,还种了莴苣,并轮作种植了西瓜、甜瓜、辣椒等品种,可以说一年四季都有收获,真正地脱了贫、致了富,还带动周边群众就业,雇佣10来个人常年做事。

“感谢政府的帮扶,让我们成功脱贫致富。我们还可以带动别的劳力来打工,心里十分高兴。”朱扣帮开心地说。一边说,朱扣帮一边钻进大棚,驾驶拖拉机开始翻地。“这块地里的莴苣刚收完,现在把地翻一翻,再种上辣椒,很快就又能有新收成啦!”


店小生意兴 增收助脱贫

“您好,欢迎光临,请随意挑选……”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古楚街道朱圩社区的一家饰品店里,店主沈艳正在接待客户。

近日,记者来到沈艳的饰品店,40平方米的店面里,货架上摆满了口红、香水、耳环、手套、围巾等物品,并且还有少量的学习用品和玩具,可谓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别看这个店不大,但是它凝聚了我所有的心血。”沈艳告诉记者,她结婚后就一直在家里带孩子,没有任何收入,生活较为拮据。2015年,沈艳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开了这家饰品店,开业初期有一段时间很艰难,她不但要带孩子、辅导孩子,还要跑到山东、徐州等地进货,吃不好、睡不好,经常是忙得焦头烂额。

经过沈艳的精心打理,饰品店的顾客越来越多,生意越来越好,2018年实现纯收入3万余元。沈艳笑着说:“开店虽然很辛苦,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增收脱贫,真是非常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