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扬州市仪征市:六巷村三年攻坚,“负债村”蹚出“富裕路”

来源:扬州日报 日期: 2021-09-01

夏末秋初,扬州仪征刘集镇六巷村的田野里,稻浪滚滚,一片丰收景象。“以前我们这里路难走、地难种,多亏了城里来的周书记,帮我们铺起了‘致富路’。”村民徐丰恒说。

徐丰恒口中的周书记,是来自扬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的“第一书记”周爱军。2018年以来,他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帮助经济薄弱村脱贫,成了为村民办实事的贴心人、推动脱贫致富的好帮手、美丽乡村建设的践行者。

修路、引水,“第一书记”的头等大事

“不当过客,珍惜岗位锻炼机会。”一到六巷村,周爱军就下定这样的决心。六巷村位于仪征丘陵山区,田间道路简陋,灌溉不畅,“路难走、田难种、水难用”是村民们当时的真切感受。村里缺乏特色产业,打工成为村民唯一的出路,六巷村也一直是仪征的经济薄弱村。通过深入调研,周爱军深切感受到,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村里发展的最大瓶颈。

要致富,先修路。为改变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周爱军四次奔走,为村里争取发展资金1400多万元,新修3米宽水泥路4.9公里,新建各种规格的排灌站20座,新砌渠道5.9公里,清淤坑塘6万方。同时,扩建了一条7.1公里长、5.5米宽的通村道路,并将这条断头路借道连接上省道扬天线,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如今村里大变样,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灌溉用水送到了农田旁。

徐丰恒是村里的种粮大户,承包了300亩地,对于村里变化他深有感触。“以前种粮只能种一季,因为路不通,施肥、收割的时候都要请大量人工来扛;灌溉不畅,还要从很远的地方引水。而现在,路修好了、排灌站建好了,运输和灌溉问题都解决了,每年还能多种一季小麦。”徐丰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亩地能多增收500元,300亩地,除去人工成本,自己一年能多挣10多万元。

记者在六巷村看到,过去的石子路已经被整洁的水泥路取代,幼儿园的校车开到了村民的家门口。路通了,村民的生活也敞亮了起来。“以前是石子路,下雨难出门,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我们也做起了毛绒玩具代加工,小货车把货从家里直接送到城里。”村民杨正红说。

脱贫、增收,村民眼中的“点子大王”

六巷村党总支书记巫忠斌清楚地记得,2018年年初,村里还背负着100多万元债务。如何给村里增收,尽快甩掉贫困村的帽子?用好政策复垦耕地获得600多万元收益;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合作社和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各一家,为发展规模农业打造样板;从林业部门争取1500棵大规格香樟、桂花、紫薇,为集体增收打好伏笔……周爱军和村领导班子一起出谋划策,想了不少“金点子”。

脱贫攻坚路上,一个也不能少。2018年初,六巷村还有9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这成了周爱军的“心病”。为了推进低收入农户脱贫,周爱军依托本村的省级示范合作社,争取省级专项扶持资金建设200立方米的冷库一座,促进合作社带动农户从事家禽养殖,增加收入。

“以前我每年拿5000元的重残补贴,现在靠养猪可以自食其力,这样的日子过去想都不敢想,真的要感谢周书记。”提起周爱军,71岁的村民周开明赞不绝口。周开明视力二级伤残,曾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8年,在周爱军的鼓励下,他养了5头母猪,共出栏60多条仔猪,年收入达5万元以上,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在村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六巷村集体收入达110多万元,比2016年增长了近两倍,化解村级债务110万元,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

绿色、文明,美丽乡村的现实模样

美丽乡村,不仅要产业兴、百姓富,还要生态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

走进六巷村,崭新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映入眼帘。此外,这里还有拥有3000多册图书的农家书屋、设施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及医疗服务中心。在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健身广场上,300米的环形健身跑道上有村民在散步,一旁的篮球架和8组健身器械旁,也有村民在健身锻炼。“为了改变村里面貌,提升服务功能,周爱军多方筹措400多万元,推动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让我们看到了美丽乡村的现实模样。”巫忠斌说。

记者看到,医疗服务中心内药房、收费室、治疗室、换药室、康复室一应俱全,甚至还设有一间中医诊疗室。村民成国权在治疗室量着血压。“以前农村生活条件落后,年轻人都不愿意在农村生活。现在我们村的面貌大改变,看病、办事都很方便。”对于村里的变化,成国权这样感叹。医疗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惠致青告诉记者,如今村民看小病再不用跑到镇上,平均每天来诊疗的村民有十多人。

周爱军深知,扶贫还要扶智。他积极牵线搭桥,促成村党总支与交行扬州金融服务中心开展党建结对共建。交行扬州金融服务中心在村里建成“党建微家”,定期开展文艺表演、防范金融诈骗知识讲座等活动,强化对群众的教育引导。2019年,六巷村被刘集镇党委政府表彰为“综合考核一等奖”单位,实现历史性突破。

如今,三年任期即将期满,回望走过的岁月,周爱军说,留在心里更多的是感动,这么多村干部、群众满怀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一起奋斗,这是最感动的记忆。“我很庆幸,能在脱贫攻坚战中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书写无悔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