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小康丨相册里的启东交通变迁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8-31
江苏启东,江北大陆最东端,因沙洲不断向东延伸,便由“启吾东疆”之意而得名。启东位于黄海之滨,长江北口,三水交汇,沪苏连接点,与上海隔江相望。千里海滩,百里棉乡,启东是江苏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启东因为地理位置特殊,三面临江沿海,处于全国交通枢纽的神经末梢。
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先生在上个世纪初对启东江海滩涂进行规划时,就曾提出要建设一条从启东到南通的铁路,有可能再建一条到上海的铁路,实现跨越长江、融入上海的梦想。但由于当时条件所限,张謇的愿望不可能实现。
1962年,江苏启东县,海边小景。(摄影:晓庄)
解放前,启东基本没有载客汽车,更别说火车了,人们出行都是乘坐速度很慢的汽油船,去60多公里外的上海需要近七个小时才能到,去90公里外的南通,差不多就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
解放后,新生的人民政府十分重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各镇之间相继开通了班车,到南通、上海的长途汽车也逐步开通了,但道路状况很差,基本都是土路,路面坑坑洼洼、高低不平,到南通要四五个小时,到上海需要从海门渡口坐轮渡,也要三四个小时。如果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就不知要多久了。“汽车跳,启东到”,是过去人们到启东乘坐汽车时的深刻体会。交通极为不便,启东人民出行极为困难,也严重制约着启东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
1988年,启东汽车站。(图:启东档案馆)
能够乘坐舒适、快捷的交通工具出行一直是启东人民的梦想。启东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置于经济发展的先行地位。对交通建设的投入增加,启东道路状况有了较大的改善,曾经的汽油船也退出了人们的生活。人们出行的方式也有了更多选择,外出乘车的时间大大缩短,但还是不能满足人们出行的要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往返上海启东的轮船票。(图:黄炳新)
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启东市人口逐年增加,城区范围迅速扩大,交通建设也飞速发展。十条东西走向和南北走向的道路,并使其相互连接的三环,即“十横十纵三环”城市道路设计构成了中心城区主体框架,城区道路不仅仅是拓宽、延伸,而且都修建了盲道,铺上了斯布洛克吸水砖,新建的港湾式车站安装了电子警察,使之更规范化、科学化、人性化,市区道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2010年,启东汽车站重建。(图:启东档案馆)
2010年启东汽车站重建,这是一个集公路长途、短途、公交、物流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客运枢纽的现代化客运中心,其气派的造型、宏大的建筑、齐全的设施特别是智能化的网络管理体系,一举成为国内县级区域堪称最牛的现代化汽车站,日发中长途班次和城乡公交1050班次。
崇启大桥夜景(摄影:黄是春)
2011年底,连接启东和上海崇明的崇启大桥跨越长江,从此,天堑变通途。
2019年1月5日,启东火车站正式启用。(摄影:郁卫兵)
2019年1月5日,启东火车站正式启用,开通了到南通、南京的动车,据统计,日均到发量(到达和发送)达2200人次,极大方便了启东人民的出行。
动车驶入启东站(图:启东档案馆)
近年来,随着崇启大桥、宁启高速公路、海启高速公路、345国道、328国道、221省道、335省道以及宁启铁路启东段、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吕四港和正在规划中的沪崇启城际轨道交通联成了一体,并与附近的三个机场——上海虹桥机场、上海浦东机场、南通通兴机场均只有1小时左右的车程,实现了由曾经的交通神经末梢到沟通南北、通江达海的交通大枢纽的世纪跨越,真正做到了跨越长江、融入上海、走向世界。
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为启东市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启东市连续几年进入全国百强县前30名,国民生产总值近百亿,市内高楼林立、路网交织、配套完善、街市繁荣、绿荫环绕、鸟语花香,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这一切的改变离不开交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民路(图:项亦舟)
现在的人民路夜景(图:黄是春)
曾经的“汽车跳,启东到”变成了如今的“启东到,哈哈笑”,是现在人们到启东的感受,这也是交通的便捷带给启东人民的幸福感。启东人民现在到上海、到南通甚至全国各地,不但可以乘坐汽车,也可以乘坐火车、动车,还可以乘飞机,不但快捷而且舒适。张謇先生百年前的愿望,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现在终于实现了,启东人民的现代交通梦也实现了,启东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甜蜜幸福……
解放前启东贫苦百姓居住的“芦笆门”房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常见的启东农村平房
新时代启东民居(图:启东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