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西行·奔走援藏路 | 海拔4000米上的笑颜——援藏路上的南京答卷
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6-16
9月,是收获的季节。平均海拔4200米的墨竹县,抬头可见蓝天白云,远眺均是群山环绕,拉萨河在山群中流淌,途经的河谷开阔地带,金灿灿的麦浪连绵起伏,一幅丰收的景象。 每到这个季节,70岁的藏族老人次仁旺姆就喜欢往庄稼地里跑,看着眼前的冬小麦,想着家里的“屯粮”,嘴角不由自主地上扬。在墨竹工卡县,这样的笑脸还有很多:农牧民赤列桑布摆脱贫困的笑脸;达瓦次仁老人享受便利医疗后的笑脸;康卓拉姆考进高原“南京班”的笑脸……这一张张普通人的笑脸,就像格桑花一样,次第绽放。
南京对口支援西藏墨竹工卡县25年,是墨竹工卡县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25年,是民生改善最显著的25年,也是农牧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25年。2018年10月,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墨竹工卡县正式摘除了“贫困帽”。全面脱贫奔小康,成了写在群众脸上的笑容、暖在心头的慰藉。
9月14—18日,记者一行与第九批南京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的干部们,一起进村入户访园区,充分感受墨竹工卡县如今的变化与生机,见证宁墨携手奔小康的新思路、新举措、新局面。
脱贫户笑了:一户一政策,脱贫有温度
在唐加乡东布岗村,一些村民正在收麦子,街上铺满金黄的麦秆,打麦机将麦粒高高扬起,妇女们身穿长袍,头戴围巾,弯腰、起身,将打出的麦粒收进长袋,好一幅丰收劳作图。
看到自家即将收割的金色麦田,今年70岁的藏族老人次仁旺姆布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次仁旺姆的儿女们都在县城的企业上班,家里还有个小卖部,家人们挣了钱,都会交给她,加上种粮收入,不只是脱贫,日子过得好得很。不过,至今老人家里还保留着一个习惯“屯粮”, 在她150多平方米的家里,储物间堆了满满的粮袋,里面有麦子、青稞、油菜籽、土豆等,不下1吨。
唐加乡东布岗村村委会负责人普多介绍,村里户户都脱贫了,但这边的农牧民都保留了存贮的习惯,粮食如此,牲畜如此,自给自足为主。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我年轻时,挨过饿,现在日子是好了,不会挨饿了,但存粮食这习惯改不了了,再说还可以防寒冻恶劣天气时没法出门买菜。” 老人笑着说,除了生活好,在村里看病也不愁,家庭医生还经常上门看看她。说起如今生活的变化,次仁旺姆有些激动:“我从心里感激党,感激政府,让我过上这样的好日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央金自从开了个甜茶馆,现在走路都带着笑。”唐加乡东布岗村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39岁的央金一家三口,原来家庭全部收入都来自专职护林员的丈夫,一年只有1万多元。但自从2019年央金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参加了政府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学习一手不错的炒菜技能,拿到了厨师证,家里的日子就越过越好了。“培训回来,我就萌发想法,开个甜茶馆。”央金说,当时恰逢老的村委会搬迁,自己和丈夫一合计,就租了几间房,卖卖自己做的甜茶、酥油茶和藏式面条,现在每个月也有千余元的收入,加上家里的农耕收入、生态岗位兼职补贴等,全家年收入3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实现了“脱贫梦”。央金很开心:“是党的好政策,让我彻底脱贫,过上了好日子。”
这样的笑脸,已经遍布墨竹的每个乡每个村,不分海拔高低,到哪儿,老乡们见到南京援藏干部都拉着谢着不松手。“宁墨一家亲,藏汉心连心,在这里随处可以感受,当地老乡的笑脸更是我们援藏干部的工作动力。助力当地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是我们援藏的初心和使命!”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卡县工作组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施勇君说。
农牧民笑了:乡村美了,口袋鼓了
9月15日一早,记者一行从拉萨出发,一路向东,前往墨竹工卡县著名的“美丽乡村”工卡镇塔巴村帕热组。沿途草原一望无垠,两侧目之所及都是绿色,成群的牛羊点缀其间,景色壮美。
塔巴村平均海拔不到4000米,是一个从高海拔山区整体搬迁下来的村,有着统一的规划和设计。走进村庄,映入眼帘的是阡陌纵横的乡村硬质化道路,路两旁是太阳能路灯,一个个红白相间的藏式院落掩映树丛中,十分精致。
“从前,村里道路狭窄、路面不平,房前屋后还随处可见堆放的垃圾。现在政府把水泥路修到了我们家门口,引导各家各户把垃圾分类装进了垃圾箱,生活污水也排进了新修好的下水道,这是之前我们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啊。”年过六旬的村民赤列桑布乐呵呵地说起了村子的大变化,自从搬迁到了新村落,到处都是树,家家都种了花和草。
苦日子变甘甜,得益于南京援藏工作规划中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南京市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副组长,墨竹工卡县委常委、副县长陈亮介绍,南京援藏始终坚持民生导向,将项目、资金和各方资源向民生倾斜,25年来,南京累计投入援藏资金和物资近7亿元,援建项目470个,补齐了乡村的基础设施短板。
墨竹工卡县住建局局长旦增罗布介绍,实施村容村貌整治和改造工程就投入2600万元,完善给排水、道路、绿化、路灯等配套设施;还投入1200万元建成县城塔巴自来水供水工程,帮助4个村民小组425户1490名群众喝上了“放心水”,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现在全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活动场所建设、柏油道路铺设、院落围墙美化、植树种草绿化、生活污水处理、建筑生活垃圾清运、牲畜粪便集中堆放等多个环节入手,打造“洁、绿、畅、美”的美丽乡村,全面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作为西藏自治区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帕热组基础设施相当完善,全部实现了通电、通水、通路。开窗见绿、推门进园、俯身亲水,成了帕热组人幸福生活的“标配”。村子变美了,帕热组以此为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以前,帕热组居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务农和外出打工,当地发展经济特别困难。现在,我们这里多户村民跟旅游公司签订了协议,游客可到居民家中体验藏家风情。” 塔巴村党委书记帕加介绍,除了和旅游公司签订入户体验的协议外,部分村民还将自家的空地出租给旅游公司销售旅游纪念品,又多了一份收入。外出务工、跑运输、发展乡村旅游……在自家挂满果实的梨树旁,帕加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这几年,通过多渠道就业,帕热组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了16000元/年,农牧民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按照计划,该县将塔巴村帕热组作为试点,逐步推动全县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工程。
就业者笑了:产业兴了,希望大了
政策扶贫之外,发展产业才能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
近年来,南京援藏前方工作组把矿产业、旅游业作为全县经济支柱产业进行打造,通过引进中国黄金等有实力的央企或民营企业整合开发矿产资源,投入近亿元的资金打造甲玛景区、塔巴乡村旅游等景区,自我造血能力不断增强。
产业援藏“补短板”更是风生水起。第九批对口支援墨竹工作组进藏一年来,全县先后在南京、拉萨等地开展招商活动11次,签订20个意向合作项目,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2亿元。目前,开沃新能源汽车、弥盛塔巴陶瓷等6家内地企业已在墨竹注册落地。以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契机,规划打造包含双创产业基地、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农牧业加工区等功能区的“格桑花开产业园区(筹)”,填补了全县产业园区空白。
扶贫更要扶智,在智志双扶“活血”上,南京墨竹两地一直在努力。所谓“智志双扶”,包括干部群众、大学生、人才、农牧民群众,都要能够激发他们自身的发展动力,“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就是个有益尝试。去年11月,南京就业援藏创新性推出“格桑花开大学生就业创业南京特训营”,提出“1+3+N”模式(南京封闭式训练1个月,在南京见习、实习3个月,拿到N个管理工具,掌握N个技能,开创南京就业、南京创业、西藏就业、西藏创业等N个可能性),组织首批32名墨竹工卡籍大学生参加特训营,并全部实现就业创业。
回忆起去年的这段特训营时光,24岁的藏族姑娘白宗笑容灿烂,“我学到了从小学到大学里学不到的很多东西,这些不是什么高科技也不是什么哲学理论,而是在我们生活中时刻用到的点点滴滴。”
“我们还在‘格桑花开’创业就业特训营的基础上,创新拓展‘格桑花开就业创业成长营’,推出‘格桑花开人才+’关怀计划,对每位特训营结业学员进行跟踪管理,制定成长数据库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将短期特训向建立长效机制的转变,为助推西藏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施勇君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