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镇江:在低碳答卷中得到发展答案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10-22

历经9年,瞄准“双碳”,江苏镇江又到书写答卷的时候。

这是一份关于低碳的答卷。自2012年第二批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城市之后,镇江一直在先行先试。从试点到示范,从理念到实践,从制度到风尚。在漫长而持之以恒的探索路上,这座城市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又收获满满。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镇江,肯定镇江的低碳发展“卓有成效,走在全国前列”,要求“继续努力,为全国生态文明作出更大贡献”。

10月15日,国际低碳大会暨金山峰会现场。马镇丹 摄

不只绿色低碳。同在这条路上,镇江经济不断转型升级,区域发展日益高质量,面对碳达峰、碳中和的国家“双碳”战略,镇江市委书记马明龙更是自信亮出镇江“路线图”:“奋力打好紧抓‘碳达峰、碳中和’落地关键战,更大力度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企业绿色化转型,着力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

用实践落实理念,用创新破解难题,用坚持达成目标。9年来,低碳是试题,发展是作答,镇江在低碳答卷中得到发展答案。

低碳试点上的镇江探索

2021年8月26日,镇江“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排放影响评估制度,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经验,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通知方式”在全国推广。这已不是“镇江经验”首次被全国推广。

从试点到示范,镇江的低碳绿色发展经过不断先行先试,正渐入佳境。

成功绝非突如其来。时间回到2012年12月,镇江成为第二批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之一。彼时,低碳城市远还没有成功典型,绿色发展也尚未形成成熟理念,低碳试点如何建设?镇江唯有探索尝试。

而与此同时,关于试点建设低碳城市,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镇江真山真水,自然生态禀赋独特,但产业结构长期“偏重、偏低、偏化”,重工业产值占比一度高达80%。如此基础如何在低碳发展上大有作为?应答这样的疑问,镇江更需要智慧勇气。

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实施碳评估,开展碳考核。一时间,镇江先行先试、敢作敢为,很多举措在江苏省乃至全国都是开创先河。

城市碳排放核算与管理平台便是全国首创。这一平台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域的智能化碳排放数据收集、分析系统,形成“可查、可管、可追溯、可取证”的新型城市低碳管理模式。

基于碳平台,镇江对重点企业的碳排放实时监控,引导企业进行碳资产管理。同时,以县域为单位,实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双控”考核,较早形成一套“绿色政绩”考核体系。

2016年,首届国际低碳大会在镇江举行。大会以“技术创新、共享低碳”为主题,吸引了全球众多相关机构和企业参加,展示低碳技术,交流低碳成果,共享低碳机遇。随后,大会每年一届,不断创新发展,至2019年已举办四届。

举办国际低碳大会,不仅本身属于创举,更多低碳建设的探索和尝试,也由此得以展开、论证与落地。2016年,大会首次发布低碳发展“镇江指数”;2017年,大会引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并与后者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8年,大会推出《低碳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国内首个评价设区市低碳城市建设的标准……

低碳路上,镇江的探索几经波折、几多成败,但试点示范意义显而易见。以率先提出碳峰值、建设碳平台的“镇江经验”为例,2017年2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第三批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并明确要求,试点城市必须提出碳峰值的目标,建立碳排放的监测与核算体系。

低碳镇江的探索实践,也广泛吸引国际目光,被认为丰富了全球气候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曾指出,镇江的低碳经验对全球都有借鉴意义。

发展要务中的镇江力量

2013年,镇江在全国率先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全域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适度开发、生态平衡“四大区域”,合理配置生态空间和建设空间,并明确2020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保持在70%左右。

这是低碳试点背景下,镇江对区域发展新的思考谋划,背后有利益的取舍,还有理念层面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进入新时代,发展仍是包括镇江在内所有中国城市的第一要务。试点建设低碳城市,除了改善环境、提升生态外,镇江实践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探索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切瞄准发展,一切为了发展。过去9年,镇江通过对低碳建设和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推动了经济转型,促进了产业发展,破解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同时也找到了新的发展动能与前进力量。

化工产业本是镇江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同时,也让这座城市面临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压力。2013年以来,镇江大力开展化工产业整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先后关停并转超过500家化工企业。如今,企业数量已锐减80%以上的镇江化工产业,逐渐迈向绿色高端,形成一条极具支撑带动性的高性能材料产业链。

创新,在探索实践中发挥了最大力量。自2015年获得地方立法权后,镇江围绕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制定出台《镇江市长江岸线资源保护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借助制度创新倒逼发展方式转变。2018年,镇江根据保护条例主动腾退18公里长江岸线并恢复生态,同时提高港口利用效率。当年,在岸线减少14.3%的情况下,港口经济实现两位数增长。

通过创新发展和使用智能技术、低碳技术、绿色技术,镇江还着力转变工业生产方式。2017年1月,镇江在国内率先出台《绿色工厂评价指标体系》,启动绿色工厂创建。随后“以创促建”,绿色低碳技术在全市工业生产中大量应用,镇江由此也成为全国工业绿色转型发展试点城市。

“十三五”期间,镇江在低碳技术领域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72项,最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17项。众多低碳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而且催生了新产业,从而“双轮驱动”低碳城市的绿色发展。

转型力量、市场力量、创新力量、绿色力量,镇江对绿色低碳的探索实践,使得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真正落地,进而让高质量发展活力迸发。

“双碳”目标下的镇江自信

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庄严承诺。

落实国家“双碳”战略,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低碳镇江信心满满,并已展开新的探索实践。

自信源于镇江对绿色低碳发展持之以恒的探索实践,而坚持是奇迹发生的最大保证。过去9年,这座城市单位GDP能耗下降37.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46.3%,PM2.5浓度下降50.3%,优良天数比率上升19.8个百分点。

早在2012年8月,镇江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进行低碳试点城市的申报答辩时,专家组在肯定试点建设方案同时就提出,镇江自然环境良好,但碳排放具有一定强度,要应对好火力发电带来的减碳压力。从那时起,镇江的探索便是负重前行,后来的坚持也任重道远。

按照问题导向,镇江的低碳发展除了重视技术、产业外,更聚焦能源。

一方面,镇江强力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煤电超低排放改造,先后建成江苏省单机规模最大的燃气发电机组和世界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电网侧储能电站项目。目前,镇江储能装机总量10.1万千瓦,光伏发电总装机90.3万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9.2%,能源供给结构向绿色、低碳稳步推进。

另一方面,镇江着力优化用能结构,投资87亿元建设镇江燃气热电联产项目,实现对周边小锅炉和小热电分散供热的替代,并积极推进靠港船舶的岸电使用。“十三五”期间,镇江累计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229个,年节能量70万吨标准煤。

坚持还体现在全方位的低碳建设和绿色发展上。试点以来,镇江每年都项目化开展低碳九大行动,涉及交通、建筑、碳汇建设、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透过一年年行动的实施,一个个项目的完成,“低碳镇江”从最初的制度设计变为人人参与的社会风尚。

瞄准“双碳”目标,今天的镇江又开始从低碳载体建设、低碳技术研究、低碳市场运作和低碳能力提升等四个方面,展开一岛、一镇、一区等“九个一”建设。迈着坚定自信的步伐,这座城市决心书写好落实国家“双碳”战略的“镇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