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江苏:让科技与产业擦出数字“火花”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6-13

日前召开的全省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会议明确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是加快科技产业变革、构筑现代化建设新优势的关键力量。”紧抓“换道超车”的宝贵战略机遇期,如何把数字经济转化为“关键增量”,事关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苏一方面积极攻关“底层”关键技术,为数字经济发展“稳布局”;另一方面,紧抓短板问题,进一步打通数字技术的产学研堵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形成竞争“新优势”。

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数字“底座”自主可控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时代蓬勃发展的“底座”。江苏打好“提前量”,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建,去年全省完成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超1000亿元;截至今年4月,全省5G基站累计达14万座,数量位居全国第二。

“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代表着竞争力,在技术换道超车的阶段,适度地进行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更利于在新一轮的变革中赢得先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稳健的数字基础设施,加速壮大着江苏数字产业发展。去年,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万亿元,围绕数字经济培育形成1.7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稳经济、促发展的经济“中坚力量”。

如何继续保持先发优势?加强“底层”数字技术攻关是关键——

最近,南京大学祝世宁院士团队传来喜讯,实现了全球首个基于无人机的量子纠缠分发,这是我省在数字基础研究领域的一项“殿堂级”重大技术突破。

“无人机携带‘两道’纠缠光子分别发送至地面的两个点,通过观察两个点的投影测量结果,就可以验证量子纠缠是否存在。”南京大学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祝世宁院士团队的谢臻达教授解释说,团队把这一特性应用在数字通信领域,通过观察两个点的光子纠缠态是否丢失,来判断信息是否被窃听。美国《物理》评论这一成果,“该工作可以催生基于无人机的量子网络,在城市和农村地区上空实现可重构定位部署。”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全省科技条线把数字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抓手,加强全链条、一体化创新部署,突出集群式、多方位创新赋能。未来,江苏将瞄准新型泛在智能物联网、高可信智能软件、极致性能显示等前沿领域,实施重大基础研究,省拨经费达1.45亿元;还将面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重点领域,部署前瞻技术研发,省拨经费3.2亿元;此外,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优势领域,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省拨经费10亿元,将重点培育高端数字信号处理(DSP)芯片、基于自主指令架构的高性能处理器和服务器等一批战略产品,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打造自主可控的数字“底座”。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端发力

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各行业的商业模式,创造出巨大的增长空间。

从设计、施工到运营,一张“数字图纸”即可立体、精准地反映建筑“从无到有”的全过程,建设周期、可行性、协同性,以及建设效果一目了然……中江国际集团董事长宋勤波介绍,集团级BIM(建筑信息模型)平台已成为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最大抓手,五方责任主体在图纸管理和协调工作上实现了“全覆盖”。

在中江集团的项目施工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GIS、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值模型等数字技术的“神通”:系统会对工程建筑中的各类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勘测,帮助发现项目设计、施工的隐患漏洞,找出潜在问题;同时也会“自动生成”改善建议,服务工程优化、促进项目高效管理。

最新数据显示,我省部署万兆光网端口96.5万个,排名全国第一;网络IPv6活跃用户数达8014万;工业互联网标识注册量、解析量、接入企业数均居全国首位……业内专家观察发现,在数字化支持下,行业、产业不断解构重构、进步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以物联网为龙头,无锡积极“提质提标强产业”,布局构建以物联网为核心的“3+5+X”数字产业体系,引进华虹、海力士、中环等一批超百亿元重特大项目,智能传感产业成为全国首批创新型产业集群。

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端发力,苏州加快同程、企查查、瓜子二手车、曹操出行等一批新经济企业发展,同时鼓励沙钢、盛虹等制造业领军企业分离软件、信息等业务……今年苏州新增的10家上市公司中,8家为数字经济的创新型企业。

当前,徐州积极申报数字人民币试点城市,探索建立淮海经济区大数据交易中心。同时, 推动中国矿大与华为强强合作,打造国家级5G+智慧采矿行业应用先导区、创新示范区以及5G+智慧矿山离岸赋能中心。

打通产学研堵点,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

抓住机遇期,乘势而上,全面释放数字经济潜能,江苏仍有短板待突破。

“我省数字经济发展存在‘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问题。”业内人士认为,我省相关“卡脖子”技术仍待突破,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发展指数有待提升,还需进一步打通产学研堵点,高效率、高质量地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相融合。

打通产学研堵点,需要技术方、应用方同向发力。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装备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郑妍分享了一个“十年磨一剑”的数字技术成果转化案例:早在2012年,技术团队着眼江苏省船舶海工行业痛点难点,与地方企业深入合作,针对船用螺旋桨叶片数字化智能化测量—加工技术进行研究,陆续得到省产学研合作项目、省重点研发计划等立项支持。去年,相关核心技术完成多轮更新迭代,在省产研院积极推动下,完成从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到科研成果就地转移转化,船用螺旋桨叶片从在线测量、到机器人在位加工,实现了全过程的数字化,彻底代替人工磨抛,显著提升表面加工质量一致性。

“能够真正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技术’,绝对不是‘速成’的。”郑妍长期从事数字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她认为,化解“大而不强、大而不优”的短板问题,需要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加强协同,建设综合测试验证环境,尤其要加强产业共性解决方案的供给,在此过程中基础性、原理性研究,以及工程应用研究缺一不可。

抢占数字经济高地,聚焦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当前我省积极引导高校对接数字经济发展,开展协同创新。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计划培育布局数字经济相关的高校协同创新中心7个,省级财政每年给予4000万元的经费支持。

省社会科学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何雨建议,江苏应针对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各种痛点堵点,以问题为导向,全面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既要善做“加法”,适时出台务实、管用的针对性政策;更要敢做“减法”,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让企业家、科研团队放开手脚、心无旁骛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