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包“绣”出大市场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9-15
忙时干农活,闲时绣香包。邳州市戴庄镇依东村的王雪玲做梦也没想到,以往被人看不上的针线活,如今竟然能挣大钱,她在十几年间不仅盖上了新楼房,过上好日子,而且还带动几千名农村老年人共同挣钱,做大了小香包的代加工项目。
在依东村王雪玲家的院子里,几十名绣工正一手拿着针线,一手拿着半成品,忙着做手工。今年76岁的闫诚英已经跟着王雪玲干了十几年,她眼不花、耳不聋,正在给做好的绣品串珠子和铃铛,动作十分娴熟。闫诚英说:“在家清闲没有事儿,缝的也会钉的也会,干这个活轻松。这手工活正适合我们老年人干,一天七八十块钱,省得问儿女要钱花了。”
像闫诚英这样岁数的老人大都会做针线活,很多老人闲着没事都喜欢到王雪玲这里做点手工,挣点零花钱。每天都有新的订单从网上、手机里不断传到王雪玲手里,生意十分火爆。王雪玲告诉记者,当天接的12生肖的香包单子就有30万元。
香包分为灯件系列、挂件系列、装饰系列、民用系列等20多个大类5000多个品种,现在大众对民俗的东西越来越欣赏和喜欢。王雪玲说:“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生意就越来越好,工人干活的速度也上来了,缝活的人也多了,供货商看我做的活好,也愿意供货了,生意也就越干越火了。”
而在2007年之前,由于没有经验,拿的原材料又贵,又找不到代加工的绣工,王雪玲连续3年做香包代加工都是赔钱,但她凭借毅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王雪玲说:“一开始干的时候,市场行情摸不清,2006年下半年都准备不干了,但还有些老年人来找我,可是没有活啊!”看着老人弯着腰推着车子走了,王雪玲心里说不出的难受。于是她找到了村里,村里想办法给她贷了两万元款支持她。王雪玲又一次到义乌跑市场,一些供货商也被她的毅力感动。“第一次跑浙江的时候,钱花完了但是货源没找回来,第二次去的时候路途遥远,厂方对我没有信任感,第三次人家看我比较有诚心,也就信任我了。”
全村赋闲在家、有制作香包能力的老年人、家庭主妇都被王雪玲带动了起来。为了扩大生产能力,她在岔河、邢楼、邳城等7个镇设置加工点,带动几千人就业,每天发货量数万件。退休在家的刘振秀是邢楼镇加工点的组长,她从王雪玲手里拿原材料,再分给各个村的村民加工。刘振秀告诉记者:“我听说王雪玲在义乌揽了点活,又看这么多老人闲着,就帮着联系活计,省得他们在家里寂寞。再一个干这个活手脑并用锻炼身体,还能有点经济收入。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现在已有100多人,大家都争着干。还有,王雪玲从不拖欠工资,待人也比较和蔼,有什么不清楚的,都能及时给予指导。”
王雪玲看到大家都有活干,能挣到钱,心里十分高兴。她说:“我有能力把这些人调动起来,感觉挺自豪的。我就想带动更多人,让他们都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