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科技为夜色披上“新衣”
来源:交汇点 日期: 2021-11-05
近期,有关夜间文旅的行业动态不断。10月19日,文旅部发布《关于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公示》,江苏有6地入选,数量居全国第一;紧随其后,省文旅厅认定了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建设单位15个。在此背景下,一个行业论坛的举办尤为恰逢其时:10月29日,由省照明学会、省旅游学会联合主办的省旅游学会夜游经济与数字技术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数字夜游技术高峰论坛,在南京市大报恩寺隆重举行。
对夜游,人们并不陌生。“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是800多年前宋代词人辛弃疾书写的夜游。从彼时的1.0版本到如今的数字新经济时代,夜游发生了怎样的迭代?它的“变”背后,又蕴藏着怎样的“不变”?
数字技术
给夜色披上“新衣”
夜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量,夜游经济是夜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数字科技是夜游经济的催化剂和改造者——这一串层层递进的命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
“一台水秀的近景是给观众感官造成最大冲击力的区域,因此也是需要重点塑造的区域。我们为泰州凤城河景区打造的跨媒体演艺水秀《水韵凤城》,把全息影像、裸眼3D、全息声场、机械装置、水雾系统都布置在近景区域,带给观众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的感官盛宴。”论坛上,杭州水秀文化集团副总裁方申黎的几句“凡尔赛”,让记者惊讶得张开了嘴。
泰州凤城河畔是历届梅兰芳艺术节开幕式的固定举办地,为了充分利用业已建成的各种配套设施,当地政府找到方申黎,希望他在此“因地制宜”,打造一片既融合当地历史文化、又符合现代市民视听审美的夜景水秀。接到任务后,公司团队兵分两路:创作团队负责梳理泰州文化、创作一个简单的故事、设计背景音乐,设计团队则专攻各种特效,数字技术、喷火喷雾、灯光系统等,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齐活。
最终,凤凰姑娘、梅兰芳、柳敬亭、泰州舰、早茶文化等泰州元素被巧妙糅入《水韵凤城》的故事中,但最人称奇的是水秀作为“语言”、来讲述这则故事的方式:半空中映出了巨大的梅兰芳形象,顾盼生姿、巧笑倩兮,似名伶隔空穿越——这是运用了3D投影技术;名人先辈如在目前触手可及,却又分明地伫立在位于凤城河水面之上——这是运用抠像技术使影像和周围场景“天衣无缝”融合的裸眼3D效果。该团队告诉记者,如此繁复新奇的视觉盛宴,其实是两台3万流明的投影仪,和跨度45米、高度15米的扇形水幕相结合所变出的“戏法”。
“无数字不夜游,数字技术是支撑夜游经济腾飞的翅膀!”省旅游学会执行会长、南京大学教授章锦河说。此次成立的夜游经济与数字技术分会,意在汇聚行业力量,为江苏夜游经济的腾飞发展,紧紧牵好数字技术这个“牛鼻子”。
沐着夜色走进唐闸古镇,红黄蓝绿的灯光打在大生纱厂的纱轮上,并随着手的拨弄变幻深浅;再往前走,转角邂逅“花海”,指尖轻点,鲜花霎时“怒放”,蝴蝶和鱼儿“惊起”……论坛上,南京朗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南京朗辉科技”)设计总监陈丽娟介绍他们为唐闸古镇设计的夜游场景时,展示了这幅流光溢彩、充满趣味的画面。在这里,数字技术的运用使视觉画面更加精美——每一朵“鲜花”其实是一个视频片源;也使灯光得以与人“对话”——手指的每一个动作都会触发红外感应装置,紧接着链接到下一个程序,才有了花朵“绽放”或蝴蝶“翩飞”的效果。
南京朗辉科技董事长吴晓军却说,这只是数字技术在夜游中运用的初级阶段,理想中的夜游应该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文旅形态。“发展夜游的重要目的是延长游客在当地的滞留时间,以此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夜游背后是文化、旅游和商业三者的结合。在打造唐闸这座智慧古镇时,我们除了要营造活色生香的夜景,还得想办法把游客和商家链接起来。”
比如,南京朗辉科技设计了唐闸古镇的线上程序,这个程序里不仅有光影交互还有虚拟街区,把古镇周围的商家都聚集在里面,游客扫码进入这个小程序之后,就可以寻觅各种吃喝玩乐。古镇上遍布的高清摄像头,除了起到安全监控的作用,还可以通过智能化感知和识别,来为游客进行个性化的消费推荐,真正打通了“线上+线下”的双向链接。在这里,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紧密“牵手”,为这座“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披上了涅槃的新衣。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智能设备的普及,VR、AR、5G、全息等技术在文旅行业加速应用,为沉浸式业态的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精神体验
夜游产品真正的共情点
夜游经济可不仅仅是“炫技”的产业。在令人目眩神迷的夜游产品背后,什么才是为它“打底”的东西?
论坛上,由南京旅游集团携手南京大件集团、万娱引力打造的大型实景360º全沉浸互动演出《南京喜事》,作为优秀文旅案例被数次提及。2020年全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十大创新项目之一,荣获中国文旅先锋奖和龙雀奖“2020年度最佳沉浸式体验项目”第一名……拿奖拿到手软的《南京喜事》,蕴含怎样的成功密码?
记者联系南京旅游集团品牌宣传部副部长徐君时,被她拉入了一场正在举行的线上讲堂,她在这里分享的案例正是《南京喜事》。南京城宁府老爷六十大寿,八房子孙请来八桌贵客,由此蔓延开八条故事支线,观众们换上戏服、参与到剧情之中,但一次只能体验一条支线。在这台演出中,角色扮演、位于熙南里的超大实景演出场地和高密度剧情联袂营造的沉浸感,是吸引观众、激起疯狂“复刷”的重要原因。徐君却向听众发问:如果仅有这些物质和技术层面的东西,《南京喜事》还能唤起高浓度的感动吗?
复活金陵文化、使之可看可听可闻可感,在现实空间中创造一种可体验、可参与的“古代”生活,让人暂时忘却烦忧、忘记当下,这才是《南京喜事》唤起共情的密码。剧中八条故事线,对应厨、锦、书、商、武、乐、药、艺等八种具体的生活;827样道具,18种南京非遗,1比1还原了古香古色的旧式生活场景;八房小姐收藏了《芥子园画谱》《儒林外史》等和南京渊源紧密的古典名著,某房公子“又双叒叕”写了新书,从江宁地方志到江宁风物志一应俱全……使人惊艳的是文化,使人动情的是生活。剧中,大家族儿女间的相互撑持,虽有嫌隙却仍骨肉相依的温情,互生情愫、勇敢说爱的青春冲动,无一例外地指向了人类情感的“公约数”——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故事么?
“今天的文旅不是有好山好水好风光就OK了,Z世代们想要的是一种有品质的沉浸感。或许一年365天中,我们有364天都在过着平凡的日子,但在这个晚上、在这台演出中,我们的人生是穿越的,成了一个不一样的人,体验了另一种版本的人生。”徐君说。
其实,不论夜游经济,抑或作为大概念的文旅融合,都不是让游客欣赏拉洋片、张贴画式的城市文宣产品。文旅的根底在人,触碰人的心灵深处、唤起深度的精神共鸣和体验,甚至以此净化自我、陶冶人格,才是现代文旅追求的目标。
如果说文化是为夜游经济“打底”,那么完整的游客滞留系统和商业链,则是为夜游“托底”,把流量变成“留量”。此次入选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的江苏6地中,苏州市周庄古镇榜上有名。所谓集聚区,是指文旅商深度融合、业态产品丰富多样、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消费环境和管理运营机制优、品牌和市场影响力大、文旅消费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集群空间。斩获重磅“新名片”的“夜周庄”,究竟做对了什么?
记者怀着好奇向周庄方面询问,在对方提供的《集聚区建设情况综述》中读到了答案:“夜周庄”的核心商业区面积达到1.5平方千米,经营主体1050家,文化娱乐项目235家,夜间开放文化娱乐项目占比80%,融合了旅游观光、餐饮民宿、文创购物、夜间演艺、特色街区等业态和产品。在“夜周庄”,“夜游”“夜秀”仅仅是作为基底的内容产品,“夜宴”“夜娱”“夜宿”“夜读”“夜购”组合起来,才打通了满足游客各方面需求的闭环系统。在游客看不见的地方,周庄也在做好托底保障,搭建安全管理体系、对公厕进行A级改造、构建景区交通网络、提供智慧旅游服务等。
一如南京艺术学院副校长、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所点评的:如今,游客们不只追求游得好,也讲究住得好、吃得好,许多地方往往在旅游产品上下足了功夫,却在酒店、餐饮、交通方面暴露出短板。发展夜游经济,其实是“一揽子工程”。
夜游“密码”
永远是不变和简单的
2020年,江苏率先出台全国首个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设指南和评价指标;此次,江苏省旅游学会夜游经济与数字技术分会成立,说明短短一两年间,江苏布局夜间文旅产业的聚焦点不断落细落小,直至抓住数字技术这个具体关键的切口,来想象产业的崭新可能。
“目前,江苏夜间文旅的发展程度、夜游产品的层次水平与江苏作为经济文化和旅游大省的地位还不太吻合,落后于四川、浙江等省,原因与我们数字文化产业的相对滞后有较大关系。”省旅游学会夜游经济与数字技术分会会长钱宗明说。除此之外,顶层设计乏力,市场分析缺失,以及夜游产品在项目定性、文化主题定位、内容定制等方面的差异化和独特性不够,导致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
另一方面,夜游项目又是文理整合、虚实结合、日夜融合、传统与现代糅合的跨产业项目,需要同时具备旅游营销、历史文化、数字技术、光学智能等知识和思维的团队进行策划,要求高、难度也大。此次成立夜游经济与数字技术分会的目的,就是整合省内外相关的设计、研发、生产、施工等方面的力量,结合贯彻落实中央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产业政策、技术文件及发展方针,开展行业和学术交流,为政府和社会建言建策,同时面向市场、服务行业,以期促进我省夜游经济及数字技术产业的进步繁荣。
伴随着分会成立所举办的首届中国数字夜游技术高峰论坛,就发挥了很好的汇聚观点、碰撞思维的平台功能,许多观点和案例都让人颇受启发。譬如钱宗明提出,打造夜游产品的要诀是围绕一个点纵深开掘,为内容找到合适的形式:无锡拈花湾,紧紧围绕“禅”字,大到一栋建筑、一场水秀,小到一炉梵香、一卷书香,无不是禅意的外化;西安的大唐不夜城抓住了“盛”,南京夫子庙景区聚焦水境之“幽”、商境之“繁”,这些成功案例的关注点都是准确和单一的。相反,如果想以水秀形式来讲述一个家族的变迁史,或是以暖色调灯光来展现道家文化,就是讲错了故事或搞错了“语法”。
剧场演出虽不是夜游的“专利”,却由于大部分在晚上举行,事实上构成了夜间文旅的重要组成部分。论坛上,省戏剧家协会理事柏昱提示行业关注数字技术与演艺创作的融合:今年8月首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演员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中自由出画、入画的惊艳效果;在中国掀起打卡热潮的陆帕执导话剧《狂人日记》,对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哲学的高度”。还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文艺演出《伟大征程》,那么多的灯光设备,那么多的投影,那么大的LED屏幕,能够一榫一卯、严丝合缝,没有一个漏洞,没有一个坏点,柏昱认为,这都是科技“隐秘而伟大”的表现。
方申黎回忆,有一年导演王潮歌到他们公司来,展示她的《印象西湖》创意效果图,激动地说要在西湖上做一颗炫彩的水球,要让许仙和白娘子在“水桥”上表现他们的爱情,那时的技术其实还没有那么成熟,但她敢想,并且最终做成了,“所以做夜游一定要有‘造梦’的激情,并充分吸纳新的技术手段,如果还是揣着老的思维、老的技术,就没法征服打现代游客的心灵。”
由此引申出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科技运用的阈限在哪里?文化与艺术如何恰到好处的结合?如何避免“技术崇拜”所导致的文化和科技“两张皮”?这个问题,事实上已经被夜游产业从业者所意识到了。
所以,在夜游的“变”背后,其实还蕴藏着深沉稳固的“不变”。这种“不变”,是我们和800多年前的古人们欣赏“东风夜放花千树”时怀有的共同情感。一如钱宗明说的,夜游就是在灯火下读着一首诗,在月光下哼着一首曲,在舞池里忘情地跳动和欢歌,在远方星空下的吟唱,夜游的打造者就是书写诗歌以及编辑远方故事的人。这说明,不论夜游产业如何迭代,它背后的密码永远是不变和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