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扶贫榜样,凝聚奋进力量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6-22
60年如一日始终奋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赵亚夫:发展农业、致富农民是毕生追求
田间工作的赵亚夫
一年365天,有200天以上“泡在田里”。在句容市天王镇戴庄村的田间地头,人们总能看到一位耄耋老人忙碌的身影。
在戴庄,没有村民不认识赵亚夫。“在外人眼里,赵老不善言辞,但只要和我们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村民彭玉和说。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赵亚夫看农民、看土地、看作物时,眼里也总是满含深情。
1941年,赵亚夫出生于常州,儿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新闻工作者。但真正让赵亚夫确定志向,并最终扎根农村的是他青年时期遇上的三年自然灾害。当时,赵亚夫正就读于宜兴农林学院。“农村太苦,农民太穷,农业太重要了!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民摆脱贫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1961年,20岁的赵亚夫毕业后被分配到镇江市农科所工作。从此,他便扎根于广袤的农村大地,60年如一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从农技员到志愿者,他用实践表达着对土地的一片深情。
赵亚夫先是主攻粮食增产,为农民温饱而刻苦钻研。其间又在武进、丹阳、宜兴等地农村蹲点7年,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服务,足迹踏遍苏南丘陵山区最贫穷、最落后、农民最需要的地方。
1982年,赵亚夫赴日本学习水稻种植技术。他每天学习工作超过16小时,还用节省下来的外汇换回13箱农业书籍资料和20棵宝贵的原种草莓苗。
回国后,他创造性提出“水田增粮、岗坡致富”的丘陵山区农业开发思路,带头到农村一线推广日本草莓种植技术。为扩大培训范围、提高培训效率,他还建起上千亩农业示范园,很快带动一大批农民,也带出一大批“万元户”。茅山老区第一批楼房盖了起来,村民称之为“草莓楼”。
1993年,赵亚夫当选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因难以割舍乡土情怀,他提出不驻会的请求,坚持到农村去、到基层一线去。直到2001年从工作岗位退下来,镇江市委领导问他有什么打算,他仍然考虑的是:到全镇江最贫困的一个村——戴庄村,探索经济薄弱地区如何率先实现脱贫奔小康。
戴庄,地处茅山山脉中部,地势高亢、土壤贫瘠、灌溉困难,历史上就是一个穷山恶水、农业效益很低的地方。2003年之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
正当村民苦苦寻找脱贫之路时,赵亚夫来了。这一次,他的身份是普通志愿者。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退休20年来,赵亚夫坚持不收指导费用、不搞技术入股、不当技术顾问“三不”原则,一年四季都在为农民的事情奔波。戴庄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也从2003年的2800元增至2020年的3.4万元,村集体经济从欠账80万元到年收入420万元。省委省政府3次发文推广“戴庄经验”。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20年,赵亚夫把致富经从一个村念到千家万户。
2008年汶川地震后,年近七旬的他主动请缨,先后18次飞往绵竹援建灾区,指导建成江苏援川农业示范园,带动农民增收3亿元。
2013年以来,他带领团队积极参与东西部对口扶贫,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50多万亩,惠及农户16万户,帮助农民增收近300亿元。
2018年,赵亚夫带领农业专家团队,第一次走进黔东北大山深处,为国家级贫困县——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把脉问诊”。4天里,他走遍7个镇14个农业点。
赵亚夫说,自己用17年探索出“戴庄经验”,要用更长的时间将其复制推广到更多的贫困村。“共同富裕的路上一个都不少、一户都不落。”
但是,扶贫路上,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
“只有薪火相传,才能生生不息。”2018年5月,亚夫团队工作室挂牌成立,建立“亚夫团队工作室+地方分室+农业专家+乡土人才+种养大户”的组织体系,累计培育农村科技人才1200名,为句容100多个农村合作社、45万农民提供技术支持。
“我40岁学日语,50岁学营销,60岁学电脑,70岁学种有机蔬菜……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三农’,有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三农’实践。”赵亚夫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大有作为!”
赵亚夫的手机里存着200多名农民的电话,不管农民有什么事向他请教,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穷尽一生努力,帮助农民富裕起来。”这是赵亚夫的诺言。
【赵亚夫感言】 拿到这个荣誉,真的很激动。到北京基本上一夜无眠,精神却很好,感觉一下子年轻了很多。我一辈子都在跟贫困做斗争,看到了我们这个国家贫困的样子,也见证了富强的面貌,为“三农”领域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很骄傲。今年我80周岁了,身体还好,只要跑得动,还是会继续为乡村振兴事业干下去!
沈海斌:
把脱贫攻坚贯穿援藏全程
沈海斌(右)走访慰问贫困户
拉萨作为国家唯一省级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首府城市,是扶贫开发任务艰巨、难度极大的区域。
2018年9月,时任宿迁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沈海斌接过援藏接力棒,出任第九批江苏省援藏干部领队。作为拉萨市脱贫攻坚指挥部总指挥长、江苏援藏前方指挥部总指挥,两年多时间里,他带领江苏全体援藏干部人才攻坚克难,把脱贫攻坚贯穿援藏全过程,创新开拓“融合式援藏”路径。1973年出生的沈海斌领导工作经验丰富。他认为,开展援藏工作,要从重点打造特色产业链条、增强经济造血功能、补齐基层民生短板和促进群众就业增收等方面着手。
“十三五”期间,我省组织实施脱贫攻坚援藏项目136个,累计14.79亿元。2018年10月,拉萨市8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在西藏自治区率先实现整体脱贫。2019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动态清零,历史性动态消除了绝对贫困。江苏一批批援藏干部始终奋战脱贫攻坚一线,更美好的致富蓝图在藏区大地上逐步变为现实。
【沈海斌感言】 这份殊荣属于全体江苏援藏人。站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起点上,我和所有援藏同事将一如既往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让江苏“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实际成果在雪域高原扎根开花。
朱洪辉:
“穷壳村”逆袭的“领头雁”
朱洪辉(右)和村民一起在田间劳作
家家小别墅,整村大花园,村民家门口把班上……走进滨海县八巨镇前案村,一幅乡村振兴的美景扑面而来。从昔日经济薄弱“穷壳村”到如今的国家森林乡村,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朱洪辉的带领。
1970年出生的朱洪辉,是土生土长的前案村人。从昔日白手起家,到创业有成当老板,再到返乡做“村官”,他带领全村人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生态富民强村之路。
“我富了就有责任带领乡亲们一起奔小康,让大家过上好日子。”2010年,朱洪辉将风生水起的生意交给助手,义无反顾到前案村任职。
群雁飞得高不高、远不远,领头雁是关键。朱洪辉通过多方调研,打破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引导农民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以“家庭式”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书记带领我们搞脱贫,农技人员带领我们种树,村‘两委’带领我们办合作社……钱袋子鼓起来,家家还盖起新房。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1.52万元,村集体收入由过去的负债70万元变成盈余70多万元。”说起近年来村里发生的变化,村民石如波和全村人一样感慨不已。
【朱洪辉感言】 这次受到表彰,是党和政府对我工作的肯定,更是鞭策和鼓励,荣誉的取得只属于过去。干部干得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农村富不富,关键看农民富不富。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员干部带头干,让百姓更加幸福、更加富裕。
周铭敏:
“花木姑娘”有本电商致富经
周铭敏(左)在村民家了解情况
沭阳是江苏第一人口大县,也是全省低收入人口最多的县。
2010年5月,周铭敏从沭阳县物价局副局长调任县扶贫办副主任。她深知,沭阳的脱贫攻坚工作是一副沉重的担子,“当时就感觉到,这可能是全面脱贫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高频次的下乡调研中,周铭敏不断结识新的“穷亲戚”,对扶贫工作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她发现,沭阳是花木之乡,典型的北富南穷。西北角颜集一带生产花木,有千年以上的历史。“花木是县里的优势产业之一,将其作为重点扶贫的产业岂不是因地制宜的最好体现?”在周铭敏的推动下,通过撬动扶贫资金,沭阳花木产业逐步由主产区向南部贫困地区扩展,区域布局由西北向东南沙、西南岗等地区延伸,带动更多的低收入农户脱贫增收。
沭阳县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有7.2万户23万人。紧盯高质量脱贫,周铭敏意识到,必须精准施策,抓产业、促就业、重“造血”。一方面,周铭敏积极推动花木主产乡镇向贫困乡村辐射;另一方面,组织出台政策,放大电商扶贫效应,23万低收入人口中10%以上通过电商实现脱贫。
【周铭敏感言】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令人鼓舞。我将不遗余力巩固好现有脱贫成果,做大做强花木电商、木材加工等沭阳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从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转变,为实现乡村振兴打牢基础。
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
架起苏陕扶贫协作连心桥
苏陕工作队调研平利县苏陕协作社区工厂
苏陕协作始于1996年。2016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召开后,江苏省对口帮扶陕西省工作队靠前作战,与当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劲头打响脱贫攻坚战。
尽锐齐出战、攻克难中难,在帮扶工作队不懈努力下,苏陕年度帮扶任务均全面超额完成,帮扶地产业发展“造血”功能不断增强,苏陕协作创新做法效果持续彰显。
2016年以来,江苏省财政划拨援助资金74.13亿元,年均递增114.6%,陕西56个贫困县县均1.32亿元;累计实施帮扶项目5104个,带动116.49万贫困人口增收。
5年时间里,我省共选派268名援陕干部、3397名专业技术人才;帮扶工作队为陕西引进产业帮扶项目445个,完成投资140.9亿元。两省共建富平丹阳等10个园区,引导入驻企业58个,完成投资38.7亿元,援建扶贫车间349个。
陕西圣唐乳业有限公司就是落地在苏陕扶贫协作富丹产业园内的一家企业。“江苏企业家创新、务实、合作的精神,江苏干部担当有为的作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该公司总经理李钢锋认为,苏陕扶贫协作不仅带来资金支持,更提供帮扶理念,提升产业发展。
【苏陕工作队感言】 此次苏陕工作队获得国家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是全体援陕帮扶干部的集体荣誉。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两省对口协作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南通援疆工作组:
扎根新疆,情暖边疆
南通援疆工作组调研家纺服装产业园企业生产情况
初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春寒料峭,南通援疆工作组先行一步,根据伊宁县实际情况亮出“十八般武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在伊宁县萨地克于孜乡,村民马秀兰正忙不迭地在大棚里扦插菊花。在南通市援疆工作组“牵线”下,如今南通的市花成为当地花卉基地的新名片。全面移植嫁接南通市的轻纺产业优势,经过援疆工作组不懈努力,伊宁县成功引进企业近20家,吸引当地各族群众就业5000多人。
“我们还会同受援地各族干部群众,克服许多无法想象的困难,咬紧牙关,废寝忘食,全力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建设、招商、招工、培训、运营工作,在一片荒地上成功建起一座占地4平方公里的伊宁县轻纺产业区。”南通市对口支援新疆伊宁县前方工作组负责人张华说。
南通是“教育之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援疆工作组实施“组团式”教育援疆脱贫工程,大幅度提升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精心打造各族群众“家门口的南通学校”。创新实施“百名南通名师进伊宁”行动,共引进40批次近300名南通名师参与援疆。
【南通援疆工作组感言】 今天受到表彰,南通援疆工作组全体成员都很激动、很振奋,也很受鼓舞。我们将继续把南通市的优势和伊宁县的所需紧密结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今后援疆工作的重要抓手,把“塞外江南”建设得更美更好。
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构建中国农村“第二医保”
村民通过“福村宝”报销医疗费
因病致贫是造成农村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如何发挥社会力量缓解农村中低收入家庭容易因病致贫返贫的问题?2017年开始,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77名成员为了同一目标——“为中国村民共享安心医疗”走到一起。
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国首创村民慈善互助“福村宝模式”,全心全意构建中国农村“第二医保”,通过组织“村民个人出一点、村集体支持一点、社会赞助一点、政府引导一点”,多渠道筹集资金,极高效率地缓解农村大病支出型贫困问题。
这个农村“第二医保”到底好不好用,村民最有发言权。江阴市涂镇村村民张亚华仍然记得,去年12月底,正在苏州医院接受胃移植治疗的他不用为治疗费发愁的那份从容感。“正是‘福村宝’创新医疗互助,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
“福村宝”成为农村群众交口称赞的“第二医保”,也为探索解决相对贫困提出新思路。至去年11月底,全国有7省55个县区实施,覆盖人群500余万,群众平均参加率75.3%,累计筹集资金5.16亿元,有43.9万人次享受补助金3.45亿元,住院群众医疗负担平均降低27.1%,其中建档立卡户等困难群体平均减负37.4%。
【福村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感言】 短短几年,“福村宝”在几百万群众中有了非常好的口碑,今天又得到中央高度肯定,更加激励我们要以更专业更高效的服务,让“福村宝”村民医疗互助项目成为更多乡亲们美好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