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运河促进镇江水运大发展
来源:京江晚报 日期: 2021-10-11
史上最大工程船舶顺利通过谏壁船闸 谢道韫 摄
“云阳上征去,两岸饶商贾。”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乘船游经古运河丹阳段所作的《丁督护歌》里的诗句,这已成为描写唐朝古运河及两岸繁荣的千古名句。
诗中描写的地点正是如今延续了千年水运兴盛不衰的苏南运河,苏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段,不仅成就了古代沿河的繁荣,而且如今它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依然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京杭大运河来说,苏南运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一段的吞吐量在整个运河中最大。苏南运河镇江段起于谏壁长江口门,由北向南流经京口、丹徒、丹阳,全长42.74公里,常年有苏、鲁、皖、沪、浙等13个省市的船舶在此段运河航行。
苏南运河水运工程焕发新生
据专家介绍,大运河的开凿最早发端于苏南。早在西周起即沿荆溪开河东通太湖,西入长江,史称胥河。周敬王25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河通运,自苏州经望亭、无锡至奔牛达孟河入长江,为江南运河开挖的最初阶段。
此后,从秦始皇、汉武帝、三国孙吴、东晋元帝,到隋、唐、宋、元、明、清,运河建设、改造、疏浚从未间断。民国时期亦先后疏浚丹徒运河大江门至石浮桥、华家桥段,丹阳运河马桥至东门、陵口段,镇江小闸口至无锡洛社段等。新中国成立后,又对苏南运河沿线部分航道、桥梁、驳岸进行了拓浚、修建和改造。
苏南运河镇江段是通江门户,历史上镇江有5个入江口航道,自西向东为大京口、小京口、甘露口、丹徒口、谏壁口。民国以后,前四个相继萎缩或淤废,惟谏壁口航道可航行船队。1958年整治京杭运河时,确定谏壁口为大运河苏南入江口,在小闸口附近,修建了谏壁节制闸。1975年又在苏南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兴建了谏壁抽水站,以利防洪、灌溉和调剂运河航运水位。
2007年苏南运河镇江段“四改三”工程建设之前,航道河面狭窄,来往的船舶拥挤不堪,航速缓慢;斜立式水泥护坡破旧不堪,有些航段的护坡还有大洞,并存在着一定安全隐患。从2007年6月起,由镇江市航道管理处承建的苏南运河镇江段“四改三”工程正式展开,工程起于苏南运河与长江交界的谏壁口门,止于与常州交界的荷园里,全长42.571公里。
该整治工程总概算达20.34亿元,按照三级航道标准全线整治,改建桥梁10座,新建停泊锚地、服务区及附属工程等。该工程历时8年,于2014年12月基本完工,航道整治后,口宽为90米,水深达3.2米,可通航1000吨级船舶。
镇江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主任周明盛告诉记者,苏南运河镇江段四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为江河联动提供了坚实基础,有利于镇江城镇化建设、港口开发,对镇江未来的区域经济发展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江南第一闸”实现船货双过亿
谏壁船闸地处长江与京杭运河的十字交汇处,是京杭大运河苏南段惟一的直达通江口门,素有“江南第一闸”之美誉。船闸于1976年2月立项,1978年开工建设,至1980年7月正式通航。常年通航的船舶遍布全国十余个省市,成为江苏内河水运沟通南北、横贯东西的重要交通枢纽。
据了解,谏壁船闸属国家内河单级复线船闸,也是苏南运河口门惟一直达通江的大型船闸。一线船闸始建于1976年2月,1980年7月11日正式通航运行。二线船闸属江苏省京杭运河扩容工程中的首建工程,于1999年6月开工建设,2003年3月正式投入营运,闸室宽度较一线船闸宽3米,年设计通过能力2333万吨。
自二线船闸建成通航后,谏壁船闸的年船舶通过量和货物通过量逐年攀升,2006年以来连续十余年船舶通过量超亿吨,2017、2018连续两年船舶通过量、货物通过量双双过亿。截至目前,船闸已运行14000多天安全无事故。
记者了解到,镇江谏壁船闸的发展和变迁与改革开放同步,特别是10多年来,谏壁船闸的通航能力大幅攀升,堪称镇江经济建设的“晴雨表”,成为助推我市经济发展、繁荣苏南经济的“助力剂”和“传动轴”。
随着谏壁船闸通航能力的提升,内河航道等级的升级,镇江段水运经济也飞速发展。从上世纪九十年代镇江纸浆厂的草料和索普化工的盐卤、冰醋酸,至2000年后丹阳大亚集团的木材,直到现在镇江惠龙易通的船舶货物配载,无不得益于谏壁船闸。
据了解,在船闸通航能力的有力支持下,过闸船舶的货运能力也大幅提升,焦煤、成品油、石子、钢材、木材等各类水上货运也更加频繁,运河沿线也逐步诞生了如丹阳石油河码头、丹徒伊斯特码头、大亚木业、宏泰钢铁、京口工业园等物流和大型厂矿企业。
绿色智慧水运工程成“新亮点”
如果说过去的苏南运河镇江段四级航道是一条水上干线公路,那么目前完成改造的三级航道则是名副其实的水上高速公路。如今走在苏南运河的河岸边,随处可见改造后的航段宽阔、气派,直立式水泥混凝挡墙取代了以往的斜坡式预制块护坡,更加坚硬结实,美观实用。
在挡墙外围还建有二级生态挡墙,树木林立,绿草茵茵,美不胜收。丹阳陵口先导段项目负责人王海兵告诉记者,生态墙上喷播红三叶草和白三叶草种子,形成生态、绿色挡墙,既防洪又防水土流失。此外在一级、二级挡墙间的8米多空地上,还种植了各式的乔木和灌木,既生态又美观。
据了解,苏南运河镇江段使用生态挡墙,在镇江乃至江苏航道建设史上,都是首次。由于直立式护岸取代了斜坡式护岸,船舶经过时掀起的波浪与反射波叠加对船舶航行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减弱反射的波浪,让船舶安全航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三套消浪护岸结构,分别是透空式钢筋混凝土护岸,外观呈凹凸不平状、空箱式护岸,在护岸一定标高位置上开圆洞、半圆立柱式护岸,外观呈现弧形。 经过尝试与实践,发现透空式消浪护岸效果最好,更能够消除反射波浪,有助于过往船舶安全航行。
针对部分航段地质复杂、流沙土质的不利情况,工程建设者首先将一级挡墙由预制块斜坡改为直立式水泥混凝土护岸结构形式,提高护岸防渗和抗撞能力。其次在二级挡墙采用生态袋护岸新工艺,用树木、草皮等防止水土流失。同时还针对性地采用了粉质沙土地下连续墙锚杆加固技术,确保了航道安全。
谏壁船闸根据地处沿江口门的特点,采用了套闸与通闸相结合的放闸方式,开创了全省首家“集中控制运调”模式,使谏壁船闸成为全省船舶待闸时间最短、运转效率最高、安全系数最大的船闸之一。从2006年起,谏壁船闸在全省率先推行“一站式服务”,并于2018年7月成为全省航道系统第一批推行“水上ETC智能、便捷过闸系统”的大型船闸。
使用新版“水上ETC”后,船民只需手机操作登记过闸流程,并使用电子支付即可过闸,不仅为船民降本增效,提供极大便利,提升安全系数,同时也提高了船闸运行效率。新版“水上ETC”、红外线激光监控、智能网络通信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的投入使用成为新时代船闸服务水运的新举措。
文化带建设助力航运更快发展
苏南运河镇江文化带建设从多方面展开,沿河文化风光带建设是其中特色之一,苏南运河丹阳城区段已建成沿河文化水景观风光带,彰显苏南运河长廊上新丹阳生态特色。沿线的陵口镇、吕城镇也结合运河整治,打造运河文化一条街,为沿线居民提供了一个了解运河文化、休闲娱乐的滨河风光带。
此外,文化带建设还将城区段航道建设与城镇发展、居民生活休闲相融合,在航道沿岸规划建设近现代工业遗址公园和眼镜小镇,体现航道绿色、低碳特点以及服务功能,形成了运河文化和城市生活的有机结合。
为更好地彰显苏南运河镇江段的历史文化,镇江港航事业发展中心对运河镇江段的文化内涵作深入的挖掘和提炼。包括对京杭运河镇江段水系变迁、京杭运河镇江段遗产构成状况、有关诗词、涉及的重要人文事件、相关文献等多内容进行实地考察和论证,并围绕运河文化的传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拍摄了宣扬运河文化的微电影《运河追梦》并获奖,开展了大运河文化作品征集及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等相关工作,充分展示镇江航道的风采。
镇江港航部门倾情奉献社会,每年新春佳节,都会走上船头,为船民送慰问品,组织书法家和航道职工为船民写春联,党员志愿者们为船民送水饺,让船民们尽享浓浓的年味。在中秋佳节,组织航道志愿者们开展中秋“送月饼、惠船民”活动,让长年在水上漂泊、以船为家的船民感受到家的温暖。
为了让船民子女有书读、读好书,镇江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与镇江图书馆合作在镇江航道站设立了“书香航道” 读书角,近千本图书免费供船民借阅。在“水上雷锋服务台”设立了“图书捐赠点”,形成长效机制,定期开展“共享书香·传递爱心”捐书活动,号召航道职工捐赠家中闲置的书籍,并购置适合儿童阅读的读物,供船民免费领取,受到广大船民的欢迎。
(镇报集团全媒体记者 沈湘伟 通讯员 锁诗洁)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均为沈湘伟 锁诗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