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社工钟楼试点 不让群众跑“空趟”
来源:常州日报 日期: 2021-08-17
今年年初,钟楼区南大街街道金色新城、双桂坊两个社区率先在全市试点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将原先专人专岗、一专多能的社区工作模式,转化成全科全能,即一位社工帮居民搞定N项业务,并将“一人受理、全程办理”后节约下来的人力融入社区网格化管理,打通服务百姓的“最后一公里”。
经过半年的摸索,今年7月,全科社工服务模式已在南大街街道的10个社区75名社工中全面推广,涉及2.1万户家庭5.2万名居民。
全科社工一人多岗多能
8月初,金色新城社区居民周阿姨家刚刚生了二胎,为给小孩办理医保卡,她赶紧去了社区。值班的“全科社工”徐洋马上拿出申报表让周阿姨填写,并帮她复印了相关资料,当徐洋注意到小孩是少数民族时,她还告知周阿姨可以申请部分食品补贴。
全科社工的推广,就这样让周阿姨一次办理了两件事情。她一个劲地表示感谢:“谢谢你,要不然我还得跑一趟!”
而在从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居委会背负着各种基层政务职能。以往社区工作人员按照条线分工,民政、计生、社保、残联等每条线都有一个专人负责,这样虽然分割职责清晰,政策熟悉,但是如果对口社工不在岗位时,其他社工无法接替工作,居民就会“跑空趟”。
金色新城社区书记巢国媛介绍,现在值班的全科社工必须8点到岗,这样就为上班族等办理常规的服务项目提供了便利。接下来,社区将按照要求开设综合服务窗口,改变大部分社工集中蹲守的现象。据统计,一般情况下,社区社工的问询、服务量一天只有2到3件。
效能网格明显提升
大多社工守在窗口“坐诊”,缺少了上门送服务的“巡诊”,但这实际上也是居民最需要的。全科社工的全能也在积极整合资源,改变“低效”现象。“原先我们大多数人需要等着居民来办理各项事务,现在每个社工可以走进网格了解社情民意,调解居民纠纷,关心特殊群体,沉下去‘守在居民身边’了!”巢国媛说。
以金色新城社区为例,自今年年初试行全科社工以来,以前每个社工跑网格每周2-3次,最多每周5小时,现在每天都能花上2小时跑网格,每周10小时;以前每月每个社工收到的居民问题为4-5个,现在每月每个社工跑回来的问题10来个;以前社区矛盾纠纷平均每月2起,全年未解决5个,现在矛盾纠纷数每月反映量平均9起,3—7月合计47起,未解决3个,解决率94%。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全科社工把自己对口网格内的服务实现了“一把抓”,高效能完成工作。
巢国媛和她的“小伙伴们”曾经细细梳理过实行“全科社工”以来的“多与少”:对自身而言,多了互相学习和知识储备的必要性,多了与居民的沟通交流,多了一份责任心,多了一份服务的精准度;对居民而言,多了一个反映渠道,多了一个解决途径。少了什么呢?平均下来,每位社工大幅减少了坐办公室的时间;少了完成对口条线任务外再加班加点跑网格;少了与居民因沟通不畅带来的隔阂;对群众反馈问题的解决环节也大大减少了。
推广机制尚需完善
市民政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全科社工模式的探索与推广,缓解了以往社区工作按条线设置岗位出现人员越来越多、老百姓办事反而越来越不方便的矛盾,同时也能打破条线“壁垒”、信息“孤岛”、“人浮于事”的尴尬局面,简化办事流程、优化资源配置。从社区服务管理来说,“全科社工”模式带来的转变包括从专职社工向全能社工转变、从求办事向随到随办转变和社区工作作风转变。但同时,推广“全科社工”的服务模式,尚需要整合各部门的信息资源,需要依托统一的信息平台等,仍然在摸索阶段。
这也应证了社区基层社工发出的呼吁——尽管金色新城社区使用了最新的全要素网格化信息平台,但仍然有很多事情需要协调:“比如公安户籍、流动人口等基础信息不能与其他条线共享互通,社区发现反映的需要上级部门解决的问题,仍旧下派基层,这就造成社工的重复劳动和信息平台上的绕圈圈,但数据如何调用、如何保障安全性、如何形成事件的闭环,这都不是社区层面能够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