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铺陈“环境美”底色,延伸全面小康力度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8
在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进程中,苏州把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质量”当作一幅“双面绣”来精工细作,实现了“经济强”和“环境美”的和谐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高水平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打通生态保护的“堵点”和“痛点”,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文明之基、绿色发展之路,倾心守护好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
系统科学治理 让万顷碧波激荡“东方水城”
12月20日上午,一场“2021迎新年短程马拉松赛”在张家港湾的江堤举行,寒冷的江风挡不住人们的健身热情,一张张笑脸被定格在终点的镜头里。
这里曾经遍布码头和养殖场、工厂,环境堪忧。为解决“临江不见江、近水难亲水”问题,去年9月,“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启动实施,彻底改变过去化工围江、砂石围江、码头围江的乱象,将沿江9公里生产岸线全面调整为生态岸线。站在江堤之上,眼前是湿地、观景台、草地、防护林,远处高高耸立的钢结构“鱼篓”,已然成为江岸蝶变最好的见证。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苏州用实际行动为长江“美颜”。3年来,苏州关停沿江三市250家化工企业,位于长江干流1公里范围内的化工生产企业减至55家,一处处湿地沿岸铺开。踏上常熟“铁黄沙”江滩,大片芦苇丛在江风的吹拂下沙沙作响,宽阔的江面之中,2万亩沙土变良田;走进太仓七丫口郊野湿地公园,水上森林、绿色廊道、湿生花海、金色田园……共同构成太仓港区居民生态休闲好去处。
水是苏州的灵魂,更是苏州的命脉。除了滔滔大江东去,353个50亩以上湖泊、2万多条河道相互交织,加上占全市总面积36.6%的水域,让苏州成为当之无愧的“东方水城”。以“一江两湖两河”为重点,苏州从2008年以来,累计实施“十大类”治太工程项目 5400多个,投资约710多亿元;2016年起,苏州启动运河堤防加固工程,总投资73亿元,通过堤防加固、环境整治,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苏州段提供高标准基础设施;让水城再现往日面貌,2017年至2018年,苏州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河长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与《关于深化湖长制工作的实施方案》,全市河湖建立起市、县、镇、村四级河长体系。一系列举措之下,苏州的水环境悄然发生改变。
天堂之美在于太湖美。2018年,按照中央环保督察整改要求和省委、省政府对太湖水环境治理的精神,苏州全面拆除围网养殖。围网拆除后,又在全省率先启动大水面大闸蟹“人放天养”计划,设置15万亩“人放天养”生态修复区。为了“太湖永续”,今年,太湖又迎来全面禁捕退捕。人与湖的互动,在进退之间留下“鱼翔浅底,水清岸绿”的最美印记。
天堂之美还在于古城美。位于苏州古城的轴心的平江路,是苏州知名的历史文化旅游街区,平江河两岸住户、店铺林立,游人如织。因为部分商家、游客环保意识不强,向河内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等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平江河的水环境和游客游览体验。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在全省率先引入智慧水务系统的地区,平江河视频监控摄像系统可以全天24小时进行定点信息采集,实现实时推送,进行有效监管取证。”苏州市水务局局长陈习庆说,2016年起,苏州开始推行数字化水务创新,基于实际情况,政府规划引入智慧水务平台,基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以“智慧驱动、精准治理”为理念,通过构建感知与仿真、决策与预警、调度与控制三大核心能力,实现感知全天候、业务全覆盖、监控全过程,建设以科学治水、精准治水、依法治水、全民治水为核心的“智水苏州”智慧水利水务样板。
系统科学治理,让一城碧波回来了。目前,全市国、省考断面水质优III比例逐年提升并达到考核要求,城镇黑臭水体基本消除,长江苏州段及42条支流水质全部达III类以上,苏州“东方水城”日益散发出迷人的韵味。
建立保护机制 城市化高地守牢“绿色屏障”
11月26日,江苏省林业局传来消息,经国家林草局推荐,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以创新的行业管理,被国家林草局推荐入围“生态中国湿地保护示范奖”,成为目前全国仅有的捧得此奖的9个城市之一。
在城市化发展高地建起“湿地之城”,突显了苏州这座天堂之城在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的价值取舍——宁可牺牲GDP,也不能毁了“鱼米之乡”这块“金字招牌”!2012年底,苏州出台《关于进一步保护和发展农业“四个百万亩”的实施意见》,把发展“水稻、水产、园艺、林地”四大项任务作为硬性指标分配落实,为“鱼米之乡”生态安全筑起一道屏障。
如今,“四个百万亩”已成为苏州优化生态环境的重要资源、彰显“鱼米之乡”特色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苏州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对覆盖城乡的生态系统进行大升级,并在全国最早探索生态补偿办法。早在2010年,苏州就建立耕地保护专项资金,按每亩不低于400元标准予以补偿。
2013年,苏州进一步调整和完善生态补偿政策,对列为“四个百万亩”的水稻田进行全覆盖生态补偿。2014年5月,苏州市人大制定颁布《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成为全国首部关于生态补偿的地方性法规。通过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引导措施,苏州变得越来越“绿”,到2019年底,全市陆地森林覆盖率达30%。
苏州坚持在生态修复中,不断摸索生态环境敏感区的发展之路。为了扭转环太湖地区长期以来发展受限造成的经济相对薄弱局面,去年底,《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规划》重磅发布。根据《规划》,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金庭两镇及周边太湖水域被划定为实验区建设主体范围。一年来,苏州市排定涵盖生态保育、生态治理、民生保障和产业发展的4大类97个项目已落地,总投资约180亿元。这一重磅举措,加快推进了太湖生态资源优势向经济发展优势转化。
除了让山更青水更绿,苏州还致力天更蓝。今年3月,苏州创新推出全省首个以乡镇(街道)为奖惩对象的空气质量补偿机制,截至目前已累计发放乡镇(街道)补偿金600万元,让好空气能换“真金白银”成为现实。
“排名发布之前,各乡镇(街道)点位长都会收到预警信息,各乡镇大气污染防治的自觉性、主动性空前高涨。”苏州高新区生态环境局管理处负责人祝妍华说,目前,高新区已启动三轮补偿,苏州科技城(东渚街道)由于空气质量好,已获得区内其他三个街道180万元的总补偿。
瞄准生态宜居,苏州倾力绘出生态环境的“大写意”,致力于绘好城乡人居环境的“工笔画”。2015年以来,苏州投资70亿元,在全域启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为全市4792个村庄、近30万农户生活污水“接管”。2019年,全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62万吨/日,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7.8%,今年10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苏州昆山、太仓两地成功入选,占到全省三分之一。城乡展现新颜值,一幅秀丽清雅的江南水乡新图卷徐徐展开。
践行绿色发展 全面彰显“鱼米之乡”吸引力
相城区北桥街道石桥村曾是有名的“塑料村”,靠着塑料回收,村里相关企业最多时达200多家,在富口袋的同时,也带来相当程度的环境污染。村民陆苏根曾是村里有名的“塑料大户”,高峰时,仅其一家企业年产塑料粒子就达2000多吨。
“说实话,以前环境比较脏乱差,一进村就感到有气味。后来区里实行三年淘汰行动计划,像我们这样的塑料厂,一下子淘汰了250多家。”面对转型,陆苏根没有停步。污染产业不能搞了,那就发展绿色产业。于是,他把目光投向“多肉”种植,并带动村民一起致富。随着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村里特地为这门绿色产业筹划了种植基地。从“塑料村”转型成“生态村”,大家看在眼里,美在心头。
以保护促转型,以转型增效益,苏州大地上演着一幕幕以“生态绿”换取发展“含金量”的新故事。
“部分低端低效产业关掉后,碳排放、氮磷排放等指标可以余出来,分给生物医药企业,同时政策上也会有更多倾斜。”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负责人王建宏说,园区计划从2020年开始,用三年时间,建设100万平方米载体,形成100亿元产值,带来200亿元有效投入,集聚200家优质企业。
在苏州工业园区,金螳螂金浦九号苏州设计小镇是国内处于领先的艺术设计创意小镇,其原址是被中央环保督察组督办的家具厂,如今完成从“制造”到“智造”的蝶变。
在昆山,2018年5月对原昆山启发电气厂厂区内的“散乱污”“三合一”企业开展专项整治清理,重新规划引进了一批智能装备制造、精密器件集成、通讯设备研发的新兴科技企业入园发展。其中,昆山佰奥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今年5月成功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
由脏乱差变身乡村“绿富美”、“散乱污”蜕变成特色商业街、废旧厂区释放新产能带动营收增长、城中村改造提城市“气质”、旧住宅区改造增小区“颜值”、黑臭河道变成生态美丽河湖……最近几年,苏州全市上下坚定扛起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政治责任,用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刮骨疗毒的勇气,主动揭短亮丑、动真碰硬,铁腕治理、铁面问责,一大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高标准整改;一大批落后产能被淘汰退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一大批“散乱污”企业(作坊)被大力整治,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2017-2019年连续三年获得省级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考核排名第一,实现“三连冠”。
打好生态基底,苏州谋求在更大格局中展现绿色担当和绿色作为。全长40.8公里的太浦河吴江段,是长三角和太湖流域重要的“生态廊道”和“泄洪通道”,涉及面积900多平方公里。目前,太浦河南北两岸正在重新种植绿化,樱花和桂花的栽种,将让太浦河沿岸成为附近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原先的港口码头,也正在被改建为观光瞭望台。
处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C位”的吴江区,从2018年起,对太浦河沿线实施综合整治,关停取缔沿线“散乱污”近2000家,关停两岸1公里范围内高污染的14个化工企业,完成73家印染企业整治提升,淘汰喷水织机2.3万台。通过建立跨区域(青浦、嘉善、吴江)协同治水机制,太浦河水质稳定保持III类水提升到II 类,实现了为上海金泽、浙江嘉善安全供水向优质供水的转变,成为高标准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的治水典型。
苏州从更大的保护中得到更多惊喜。从“国家环保模范城”,到“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生态市”,再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苏州的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连续四年被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评为中国大陆宜居城市首位,并荣获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李光耀世界城市奖。诗意栖居的“鱼米之乡”,为苏州这座全面开启现代化的城市,源源不断带来别样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