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灌云:藤编技艺编织出乡亲们的小康生活
来源:灌云报 日期: 2021-08-20
来到灌云县双华藤柳编织专业合作社,只见厂房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藤柳编织工艺品。厂房外,一辆辆货车正把编织好的成品运过来;厂房内,一批批货源正打包准备被运出,从这里出发,远销国内外。
脱贫增收:推动农村妇女“家门口”就业
今年已是花甲之年的吴同华,年轻时是一个热爱创作的工艺人。21岁时外出打工,帮人编织手工艺品。三、四年后,掌握了藤柳编织技艺的她回到了家乡。村里的留守人群尤其是留守妇女看到吴同华的手工编织后,纷纷尝试并参与进来。从刚开始的小试牛刀,到后来的编织成业,既有了经济收入,又不耽误照顾孩子和家庭,编织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编织手工艺品越来越受消费者的喜爱,也需要更大供货量。麻绳干花篮系列产品远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几百万元。藤柳宠物篮深受养宠物人士、宠物店、宠物批发商的喜爱,产品供不应求。
于是,吴同华便心生手工编织创业的念头,不需要机器,家家户户都可以是工厂,姐妹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挣钱。就这样,吴同华和丈夫温祥华开始了藤柳编织的创业之路。温祥华开始利用假期出去推销产品,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展销会。他告诉笔者:“2011年我们创办了灌云县双华藤柳编织专业合作社,承包土地300余亩,自己插柳,自己编织,自己出口。”随着产量的提高,厂房也扩充到1000多平方米。
作为一名女性,吴同华勇于担当解决当地留守妇女就业问题,合作社不断吸纳留守妇女入社,免费提供技术培训,提供就业岗位。合作社按自然村庄新成立30个放货点,每个放货点联系30~100个编织户,编织人员已达5000人,直接受益人口超过20000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合作社充分发挥来料加工业在脱贫攻坚中的独特优势,带动农村留守人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助推他们走上致富路,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一份巾帼力量。
提档升级:新一代加盟共享网络时代红利
随着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手工编织业的竞争随之增大,很多销售和产品推广更多地依托于网络。而吴同华夫妻俩难以跟上网络大时代的步伐,生意变得越发难做。
就在此时,儿子温开阳和儿媳樊祥萍看到了父母生意上所面临的危机,也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巨大商机,他们毅然放弃了在外工作的机会,在2013年回家开了第一家淘宝店,手工编织宠物窝在网上卖得非常火爆。年轻人脑子活、思路广,通过网络销售产品,面向市场打开销路,签售国内外订单。
2014年,温开阳开始从网上零售转型做批发,2014年底注册了淘宝店铺,同时带动周边的一些年轻人开了七八家淘宝店铺,目前产品已远销日韩、欧美,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喜爱,产品代理遍布全国。
吴同华则带领合作社不断地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原创设计、精心加工、款式独特、品种齐全,有各种藤编花篮、柳编水果篮、中高档宠物篮、麻绳干花篮、收纳篮、PE仿藤系列产品,现已开发编织种类近百种。除此之外,她还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在她的指导下,新手一般一周便能上手。编织人员既可以在厂房里编织,也可以将原材料领回家,编织好了再将成品送回来。
吴同华夫妻主要负责生产质量管理,儿子儿媳负责销售,一家人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将编织产业经营得红红火火。
近几年来,在各级政府领导的关怀下,合作社现已成为省级巾帼来料加工示范基地、市三八红旗集体、A级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在2020年3~9月的第二届江苏女性融媒体创意大赛中,以讲述吴同华故事的《她温度——我眼中的小康路》是连云港五个入围预赛参赛作品之一。
非遗传承:柳编技艺进入校园走向未来
吴同华给家乡人教授的柳编技艺,不仅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而且填补了很多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作为龙苴镇柳编技艺传承志愿服务队负责人,樊祥萍通过带来的柳编材料以及一些成品、半成品,为中小学学生讲解和传授柳编技艺,并手把手地教习一些简单的编织方法,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获连云港市文化局认定的柳编技艺便是其一。由县文明办牵头组织开展的“非遗文化——柳编技艺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从中认识非遗项目,感受传统非遗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发扬和传承意识。
在这个工业时代,机器给手工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除了代表数千年来的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外,还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手工艺不仅不能被抛弃,而且还将大放异彩。对于藤编技艺的未来,樊祥萍正绘制更大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