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产业扶贫激活“造血”机能
来源:淮安日报 日期: 2021-08-07
日前,记者走进涟水县黄营镇朱桥村肉牛养殖基地,一栋栋高大的牛舍蔚为壮观。养殖大户陈冬在投食喂料,他告诉记者:“年出栏肉牛1600头,除去成本,200万元收益不成问题。”
朱桥村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是涟水县唯一的回族村。养牛是该村的传统特色产业,但一直以来没有形成产业优势。两年前,该村整合省市县镇四方扶贫资金1100万元,实施朱桥村生态养牛项目。项目实施以来,“正常年出栏肉牛5000多头,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增加就业岗位40多个,带动一批养殖户脱贫致富。”朱桥村党总支书记郭正海说。
脱贫致富,产业扶贫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市找准产业定位,出台“三特”农业产业发展意见,大力发展特优高效种植、特种绿色水产、特色生态休闲产业。精心谋划项目,以项目带动产业,推进脱贫增收,增强“造血”机能,激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截至2019年底,全市实施农业产业富民项目52个,带动100个以上村集体增收,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1100多万元,直接带动至少1500户以上低收入农户通过务工、土地流转、收益分配等方式增加收入。
龙头带动让产业扶贫走得更稳
我市通过“政府+公司+农户”产业扶贫模式,以推动农业调结构、转方式,带动农户脱贫致富。
淮安区充分发挥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在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中的杠杆作用,整合扶贫资金和区级配套资金2289.3万元,在漕运镇东双沟村实施现代生猪养殖基地项目,新建16栋高标准猪舍、仓库、配套用房等,于2019年建成并承租给江苏淮州温氏畜牧有限公司使用。“按照总投入资金量的9.5%计算,年可形成租金收益217.48万元,全部用于8个乡镇、街道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增收。”漕运镇宣统委员杨玉莲说。
同时,淮州温氏公司采取“公司+农户”模式,吸纳周边低收入农户进入基地代养。“由公司提供猪苗、饲料、技术,养殖户进行育肥,公司予以回购,一对夫妻每年可饲养2600头生猪,年增收20多万元。”公司负责人李凯告诉记者。
该区百斯特农业蔬菜生产及初加工基地建设项目,在龙头的带动下,打破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割裂的状态,蔬菜初加工在田间地头完成,帮助企业达到“省工、省本、省资源”目的,同时村集体获得了租金收益,为周边农户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实现“离土不离乡”且增收的愿望,促进农业生产由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推动当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
科技助力让产业扶贫效益更高
初夏时节,淮安区车桥镇卢滩村早茬芡实苗长势良好,即将移栽。“这是引进的休闲芡实新品种,两个月后就可采收,每斤价格不低于60元。”村党总支书记卢洪亮说,该村芡实种植面积近2000亩,形成了特色产业。
去年,车桥镇投入省农业产业富民资金680万元,在卢滩村实施芡实生产加工项目,引进新技术,拉长产业链,促进集体和农户双增收。“芡实加工项目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用于大东村、丰年村、张陈村等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增收,带动30多名低收入贫困户就近就业。”卢洪亮说。
我市积极借助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等,推动产加销一体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让经济薄弱村、低收入村和低收入农户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淮安区沙吉村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该村有着种植西瓜的历史和传统,但是群众却没有因为种植西瓜获得相应的收益。要想脱贫致富,得依靠科技。2018年,该村投入省农业产业富民资金200万元,由村“两委”班子带头,流转土地300亩,建设瓜稻轮作种植基地,瓜稻轮作产出的特色西瓜和优质稻米直销上海、苏南等地。当年,村里就有30多户低收入农户实现脱贫,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
“飞地”“抱团”让产业扶贫带动更准
我市采取“飞地”“抱团”等方式,跨村、跨乡镇建设上规模项目,统筹实施项目,增强项目抵御风险能力。
涟水县依托现有食用菌产业基础,统筹整合农业产业富民、扶贫等资金,在涟城街道季庵村、成集镇条河村等区域“抱团”实施食用菌项目,打造食用菌产业发展载体平台。食用菌“飞地”项目,每年为涟城街道张罗村增收约13万元,成集镇条河村每年增收约7万元。
坐落于南集镇新合村的闽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涟水县整合东胡集、石湖、唐集三镇和新合村扶贫资金760万元,引入的闽商项目。公司今年3月建成投产,日产草菇5000斤,年销售1200万元,带动当地60多人就业。“每年以760万元的6%提取收益,按照投资比例分配到3个乡镇和新合村。”涟水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附近村民徐月娥在公司上班,为采收分拣蘑菇熟练工,月工资4000多元。
红窑镇新灯塔村、岔庙镇荣锦村采取“飞地”模式在红窑镇现代农业园区实施大棚芦笋基地项目,建设连栋大棚、钢架大棚、冷库等设施,红窑镇李庄村、新灯塔村及岔庙镇荣锦村合计每年增收24万元。
(融媒体记者 张小燕 通讯员 范宝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