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机遇叠加 江海潮涌 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日期: 2021-08-31

70年前,江淮大地上淮海战役的胜利吹响了解放全中国的号角,新中国曙光已现;

70年后,这片热土打响了事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役,第一个百年目标近在咫尺。

2017年底,党的十九大闭幕一个多月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到地方考察调研,第一站来到江苏徐州,强调要走一条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2018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率先超9万亿元,以全国1.1%的国土、5.8%的人口,生产了10%的经济总量。不仅如此,江苏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长明显快于整体工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令人瞩目的“江苏奇迹”绽放出新的光彩。

江苏这片土地承载着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江苏省委认为,从“两个率先”,到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都是党中央根据时代方位和发展阶段变化,对江苏发展赋予新的使命和内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强富美高”新江苏、“五个迈上新台阶”,实际上就是对江苏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017年底,江苏省委召开十三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推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的实践路径,以先行者的担当和奋斗者的自觉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新起点:靠“吃改革饭,走开放路”实现率先发展的江苏,开启“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新征程

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山泉村(2018年3月8日无人机航拍)。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来到无锡市东港镇,仿佛到了“红豆大观园”。路边葳蕤生长的红豆杉,随处可见的红豆品牌标志,拔地而起的新城镇综合体——红豆万花城,这家企业在东港镇留下深深的烙印。

从实行计件工资、“带资进厂”到“一包三改”,再到“母子公司制”、内部股份制、内部市场制、效益承包制等“四制联动”改革……这家原以弹棉胎、扎扫帚为主的家庭小作坊,经过几十年改革创新,已经发展成为深耕纺织服装、橡胶轮胎、红豆杉大健康、商业地产园区开发四大领域,拥有两家主板上市公司和一家新三板挂牌公司的红豆集团。

正是像红豆这样一批苏南乡镇企业的率先起步,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竞相发展,创造了引领全国乡村企业大发展的“苏南模式”,确立了江苏在全国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主要发源地和“排头兵”地位。

这是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2018年10月16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博摄

改革经常呈现螺旋式前进。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由于先天不足、机制束缚,难以适应市场大潮,相继改制,从而孕育出了另一股更强大的发展动力——民营经济。

如今,占据江苏“半壁江山”的民营经济主动创新求变,引领转型升级,成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力军”“生力军”。

在江苏鱼跃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陈列馆,公司副总经理眭秀华介绍,他们生产的制氧机占国内市场70%,占国际市场30%,雾化器占国内市场35%,“这里的每一个产品基本都是全国第一。”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江苏有86家企业入围,在全国排第二。其中,苏宁控股集团和恒力集团2家企业进入前十。

“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创业创新的主体力量、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江苏省统计局副局长刘兴远表示,一大批新苏商脱颖而出,不仅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而且积淀形成了宝贵的新苏商精神。

如果说,改革为江苏发展注入了“原始动力”,那么,开放则为这个沿海省份增添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

苏州工业园区夜景(2017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在苏州工业园区中央公园内,一座名为《合作》的不锈钢彩色雕塑,通过板材重叠组合成菱形,利用S形红色钢板在其中穿插、旋转,象征着苏州与新加坡的友好合作,共迎光辉灿烂的明天。

学习世界,启发中国。自1994年中国和新加坡合作建设苏州工业园区以来,这里累计实施了130多项重点改革,其中24项为国家级先行先试任务,19项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10项在江苏推广,成为中外合作的成功典范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标杆。

经济有活力,文化有魅力,吸引越来越多外国人在江苏学习、工作和生活。自2002年以来,苏州已举办8届“家在苏州”外国人才艺秀。“苏州吸引我的,不只在于经济发达、环境美丽,还有令人着迷的文化。”美国小伙戴天乐来苏州已有9年,会说一口流利而标准的普通话。

40年“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江苏站上了新台阶。40年来,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2018年全省GDP达到9.26万亿元,与澳大利亚不相上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万元,比上年增长8.8%;全国城市GDP排行榜,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进入前100名;全国百强县评比,前10名中江苏占了半数以上,昆山更是连续14年位居榜首……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江苏清醒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巨大成就催人振奋,严峻挑战让人警醒!

改革开放40年来,江苏经济总量增长超过100倍,但支撑高

一艘满载排水量超过15万吨、最多可装载14074个标准箱的货轮停靠江苏连云港港口码头,在装载3089个集装箱后,于4月29日驶往青岛,开启波斯湾航线之旅(2017年4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速增长的比较优势大为减弱。如何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拐点?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挑战与机遇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爬坡与转型同步,唯有围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以更大的力度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乘风破浪、继续前进。

2018年5月,江苏率先出台高质量发展考评体系,推动和强化发展的探索性、创新性、引领性,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时序轮替中,亘古不变的是先行者的身影;

历史坐标上,清晰镌刻的是改革者的脚印。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强调,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对今天的江苏而言是新时代的“再出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望,接续奋斗、继往开来,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把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新江苏蓝图变成生动可感的现实。

新理念:向污染亮剑、补民生短板,用区域协调的绿色GDP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冬去春来,太湖波光粼粼,一片清澈安静的景象。这是2018年10月27日拍摄的太湖风光(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季春鹏摄

时钟拨回到12年前的初夏,太湖蓝藻暴发,数十万市民饮水告急。这个为长三角2000多万人口供水的中国第三大淡水湖,突然生病,举世震惊。经过10多年“铁腕治污、科学治太”,太湖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总体好于1997年以前的水平,实现了国务院提出的治太阶段性目标。

“生病”的不仅是太湖。江苏以全国1.1%的国土创造了超过10%的经济总量,单位土地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也远超全国平均水平,空气、水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

江苏,这个诞生过中国第一个环保模范城,也遭遇过“太湖之痛”的经济大省,如何应对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

2016年底,一场名为“263”专项行动的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打响。江苏把补齐生态短板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全力促进全省环境质量尽快明显好转。

向“最痛处”亮剑,向“最难处”攻坚。2018年,江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全年压减钢铁产能80万吨、水泥产能210万吨、平板玻璃660万重量箱,关闭高耗能高污染及“散乱污”规上企业3600多家,关停低端落后化工企业1200多家。

如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而是干部认同、发展遵循、群众可感的生动实践。

“以前那叫一个脏,到处是煤灰,上午穿白衬衣,中午就成了灰衬衣,晚上就是黑衬衣了。”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马庄村村民夏桂美说,经过多年综合治理,空气清新了,水也干净了。由潘安塌陷区转变而来的潘安湖湿地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湖光秀丽,游客纷至。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一部江苏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也是苏南带动苏北加快发展的历史。

道路成网,小区成片,高标准厂房一眼望不到头……地处苏北腹地的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苏州不仅给我们输送大项目,还带来了园区管理的宝贵经验。”园区党工委书记冯建林说,园区以占宿迁0.16%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4%的GDP和财政收入。

目前,江苏南北共建园区已达47家,累计入园企业超2000家,项目注册金额近220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62万人,主要经济指标保持15%以上的年增长率。

振兴苏北一直是江苏省决策者思考的问题。党的十九大后,江苏举全省之力支持苏北发展,把苏北放到“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推动区域发展布局、基础设施布局、产业体系布局、城乡建设布局进行重构,各方面工作正在破题。

在今年初的省两会上,江苏宣布,将启动实施苏北620个村改造任务,同步配建公共服务设施,三年改善30万户农民群众住房条件;加快推进连淮扬镇铁路、盐通高铁、连徐高铁、徐宿淮盐铁路建设等。2018年,省财政安排支持苏北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总计达238亿元。

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推动下,苏北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10多年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苏北五市徐州、盐城、淮安、宿迁、连云港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均进入全国城市百强。

绿色发展、南北协调,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而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让更多改革成果与老百姓分享。

66岁的江阴新桥镇农民贡美娣,和丈夫每月靠着居民养老保险的几百元生活。2018年4月份,她突发脑溢血住院治疗,花费了19万多元。在以前,这个家早已不堪重负,如今,农保报销了13万多元,村里的医疗互助会还给她补助了3万多元,“过去小病拖,大病扛,现在有了保障,看病再也没有那么多顾虑了。”

贫困线从4000元提升到6000元,农村低保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30元;出台“富民33条”系列举措,努力让老百姓“钱袋子”鼓起来;建成城镇社区15分钟医疗、文化、健身、养老等服务圈,让城乡居民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开展教育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解决校外培训乱象等难题……

近年来,从托高底线到创业富民,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到破解看病、上学、养老等焦点问题,江苏的“民生红包”越来越大,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江苏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要求,切实在民生热点痛点难点上精准施策,在关键要害处靶向发力,让民生更好地顺应民心,努力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民生答卷。”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

新动力:科教优势重启创新引擎,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这是2017年3月28日在江苏南京高淳区桠溪国际慢城拍摄的油菜花田(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两年前,一篇题为《醒醒吧,南京!你为什么留不住优秀的年轻人》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传。尽管部分数据不实,却引起南京市决策者的高度重视,“南京怎么留住人才?制约人才留在南京的因素是什么?”

南京科教资源丰富,然而,面对全球新一轮创新经济浪潮,这个“优等生”却面临诸多新挑战:地处长三角世界城市群,经济的开放度、活跃度还不够高;企业申请专利占比只有50%左右,远低于深圳的90%,更缺少像腾讯、华为这样的领军型企业……

和南京一样,江苏这个高校数量和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的科教大省也面临类似的困惑:如何把丰富的科教资源激活起来、把实验室沉淀的科技成果转化出来、把世界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过来?

把这些问号拉直,首先要破解“科技成果转化”这个难题。

“政府有政策,但不是技术实施者;企业有技术需求,但找不到供应方;科研院所有技术,但对市场需求不掌握。”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说,产研院聚焦企业愿意“买单”的技术需求,采取项目经理制等创新举措,形成了系统科学有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目前,产研院年均转化科技成果1000项,年均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00家。

为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打通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江苏近年来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派工作,带动8万多名专家教授常年活跃在创新一线,将更多创新资源导流到企业。

点燃创新引擎,政府“搭台子”,企业“唱主角”。

书写桥梁界多项“世界之最”的港珠澳大桥,由一家江苏民企“吊起”。从生产渔船麻绳的小作坊成长为国之重器的共同建造者,江苏法尔胜的创新之路堪称传奇。

“成功源于对新技术的孜孜以求。”法尔胜缆索公司副总工程师周祝兵说,企业将“创新强企”作为核心发展战略,从生产渔船麻绳起家,经过半个世纪发展,实现了从麻绳到钢绳再到光绳“三级跳”,成长为全球行业领军者。

专注实体经济,瞄准行业标杆,矢志创新转型。安靠智电、瑞声科技、亨通集团……在江苏,一批“有追求”的小作坊、小工厂成长为“单打冠军”“小巨人”。

创新之路崎岖,江苏奋力前行。2018年,江苏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80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和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保持在90%左右,国家级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45家,位居全国前列。

创新之火燎原,需借营商环境“东风”。几年来,江苏大力开展“放管服”改革,“3550”目标基本实现:即3个工作日内开办企业、5个工作日内获得不动产登记、50个工作日内取得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大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南京武恒竞体育文化有限公司江宁分公司打算开办一家游泳馆,从交材料到拿证只花了3天。“按照以往流程,需要持营业执照先到卫生部门办理卫生许可证,再到体育部门办理高危险性体育项目许可证,最长要33个工作日。”企业负责人陈丙洋说。

审批时间大幅缩短背后是审批改革的机制保障,“不见面审批”已成为江苏优化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目前,全省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能够在网上办理,极大的提升了经济发展“软实力”。

不仅是“放管服”改革,江苏肩负“为全国发展探路”使命,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探索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改革。

作为全省首个县级“集成改革”试点,两年来,江阴的改革涉及38个分领域、153个方面、356个事项,进一步为全市5万多家企业解除束缚,释放活力。

改革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不竭动力。2018年,江苏累计市场主体总数达922万户,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900万户的省份。目前,全省平均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115户,平均每千人拥有企业40户。

“加快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要紧紧围绕推动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向经济转化、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江苏加快由科技大省向科技强省迈进。”江苏省省长吴政隆说。

新视野:机遇交汇、战略叠加,奋力在全国率先建成开放强省

除夕夜,热气腾腾的无锡家乡菜,让坚守在柬埔寨西港特区各个岗位的红豆集团员工倍感亲切。今年春节,令工程部常务副经理蒋君欣喜的是,妻子和10岁的儿子从无锡飞到柬埔寨,陪他过年。“这是我在柬埔寨过的第八个春节。虽然依然没能回国过年,但一家人能够团聚,有家的地方就是年。”

在“一带一路”框架指引下,一批江苏企业走出国门。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在柬埔寨西哈努克省打造了占地面积11.13平方公里的西港特区,目前已引入企业130家,为当地居民提供了2.2万个就业岗位,被当地人称为“金饭碗”。

见证这一“中国奇迹”的柬埔寨西哈努克省省长润明说,园区曾经荒无人烟,现在这里不仅是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江苏省和西哈努克省密切发展的友好纽带,“我们的骄傲!”

以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在世界和全国大格局中审视谋划江苏的发展,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这是新时代江苏对外开放的自觉。

中江国际集团联合苏州工业园区、江宁经开区、海门经开区、扬州经开区等共建中阿(阿联酋)产能合作示范园。目前,已有16个项目入园,计划总投资64亿元,入园企业九成以上来自江苏。

截至2018年底,江苏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项目已有1701个,约占全省的25%,中方协议额达162.6亿美元,约占全省的23%;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外贸进出口全覆盖,去年贸易额约占全省的22.2%。

中哈(连云港)物流基地以及集装箱码头(2017年4月28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韩瑜庆摄

一列来自哈萨克斯坦装载有720吨小麦的火车驶入中哈连云港物流中转基地(2017年2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连云港是“一带一路”战略支点。2018年,连云港海铁联运量突破30万标箱,海河联运量超过1000万吨。

新年“第一会”,江苏聚焦对外开放。1月3日,江苏举行全省对外开放大会,出台一系列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大力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着力增创外贸竞争新优势,加快培育开放发展新动能,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外贸大省、制造大省,“卖全球”也是江苏经济一大特色。自2000年以来,江苏外贸一直位居全国第二。去年,江苏完成进出口总额4.3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5%。

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苏州工业园区、南京江北新区……江苏陆续打造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开放“试验田”,搭建开放新平台。

苏州工业园区在借鉴新加坡发展模式中不断创新突破,基本实现“2333”行政审批速度,即开办企业2个工作日、不动产登记3个工作日、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33个工作日。对标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如此效率在全球也位居前列。去年底,商务部公布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苏州工业园区继续位列综合排名第一位,全国三连冠。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高度评价:“今天的苏州工业园区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了。”

“我能感受到,苏州乃至整个中国,未来开放的力度会越来越大。”美国人查理·巴克2009年来到苏州后,就被这里的独特文化和活跃氛围吸引。如今,他在当地一家医药企业工作,打算长期在此发展。

由“引进来”为主转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由外资、外贸、外经“三外齐上”拓展到包括外智、服务外包的“五外齐上”;利用外资从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产业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园区从产业集聚转向功能创新……江苏的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40年波澜壮阔的开放历程,不仅成就了江苏开放型经济的伟大跨越,也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打开了新的格局和视野。

——江苏准确把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定位,扬实体经济之长,补交通体系之短,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政策扩散一体化、区域市场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努力在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走在前列。

——坐拥400多公里长江岸线的江苏,全力修复长江生态环境,着力建设沿江绿色生态廊道,共同打造有机融合的绿色高效经济体,唱好新时代的长江之歌。

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到长江经济带,再到“一带一路”,处在诸多机遇交汇叠加的江苏,对标国际先进水平,以全方位、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竞争力,为全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江苏动力”。

新姿态:奋斗担当主动作为,打响新时代“新淮海战役”

一年之计在于春。

节后上班首日,江阴市委书记陈金虎深入企业一线,听心声,解难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需要讨论的带回去再给答复。“政府要当好服务员,为企业加快发展、项目快速推进创造良好的环境。”

同一天。南京市溧水区委书记谢元上午领回全市考核第一等次的奖牌,下午就在全区大会上连发四问:“我们有没有迈向一流的底气?”“有没有迈向一流的机遇?”“有没有迈向一流的目标举措?”“有没有迈向一流的作风?”……

春节刚过,聚焦高质量发展,狠抓作风建设,江苏各地洋溢着昂扬向上、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昆山精神、华西精神、“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开山岛”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一代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构成了江苏人低调内敛、奋斗实干的精神大厦。

在江苏省昆山市巴城镇阳澄湖水域,蟹农在捕捞大闸蟹(2018年9月29日无人机拍摄)。新华社记者李响摄

从一个典型的农业小县,到连续14年高居全国百强县之首,“昆山之路”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昆山之路’是我们不等不靠不要,唯实扬长奋斗出来的。”昆山市委书记杜小刚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发区3名招商人员拖着5大箱子方便面和榨菜“跑上海”,睡澡堂、打地铺,终于引进了上海金星电视机等企业,打破工业“一无所有”的困境。

远近闻名的“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几十年前也是出了名的穷村。老支书吴仁宝锐意改革,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如今,村集体资产超过500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9万元。“华西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改革绝不会止步。”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

时光荏苒,精神传承。当年的“四千四万”精神,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新内涵: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

改革开放之初,下海浪潮汹涌。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从国企辞职创业,用所有积蓄7万元租了一间不到200平方米的门面房卖空调。筚路蓝缕,几多艰辛。“遇到旺季时,忙到三天三夜不睡觉都是常有的事情。”张近东说,2019年开年,苏宁易购正式收购万达下属的全部37家百货门店,加快布局全场景零售,不断升级对消费者的服务,“服务是苏宁的唯一产品,消费者满意是苏宁服务的终极目标。”

新征程需要新姿态。为激励干部勇于担当,敢于作为,2018年6月,江苏印发党政干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个文件。目前,“三项机制”在各地的干部选任管理中充分实践,“指挥棒”效应开始显现。

思想上率先破冰,行动上才能突围。解放思想是江苏改革开放40年“活的灵魂”。1977年,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在妻子病榻之侧写下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掀起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40年后,立足新的时代方位,江苏赋予了解放思想新的内涵。在新一轮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对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破除长期发展中形成的与新思想不符合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着力解决“身子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的问题,凝聚奋进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磅礴伟力。

“奋斗新时代,当好追梦人。”娄勤俭说,江苏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的指示要求和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创新驱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低调务实不张扬,撸起袖子加油干,以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新业绩,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新年伊始,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塔前广场庄严肃穆,江苏各界代表隆重纪念这场“60万战胜80万”的战争奇迹,弘扬“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伟大精神。

打响新时代“新淮海战役”,江苏千千万万“小推车”崭新出发。(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刘亢 凌军辉 沈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