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展品都是“争气桥”的历史见证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9-14
南京长江大桥陈列馆。董翔 摄
走进位于南京市南桥头堡公园的南京长江大桥陈列馆,好像一头钻进大桥的“肚子”。列车在头顶“隆隆”驶过,生锈的施工滑轮、字迹漫漶的科研记录本、装着各类圆规的作图工具包,展柜里的一个个老物件,一下子把人拉到50多年前那段热火朝天的岁月。
1956年,“一五计划”末期,国务院提出修建南京长江大桥的计划。当时,沪宁和津浦铁路被长江天堑分隔,无法贯通,轮渡运力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依旧不能满足过江客货的需求。
建桥谈何容易?长江下游南京段水文、地质情况复杂,常年受潮汐侵袭和夏秋季节台风的影响。1930年,国民政府铁道部曾重金聘请外国桥梁专家评估,得出“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
困难重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从设计大桥开始,来自新中国各地的科研院所、生产工厂相继提供支持,刚刚结束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的新一代桥梁专家、从天南海北选招来的工人,陆续集结南京。
陈列馆展柜里的一份名单,展示了大桥背后的“全国之力”:唐山铁道学院、大连工学院等承担桥式方案研究,沈阳重型机床厂负责正桥支座制造,天津油漆厂负责钢梁耐候油漆研制,上海胶管厂负责预应力梁制孔钢丝胶管生产……其中,在苏联拒绝向中国供应钢材的情况下,鞍钢集团成功研制出“16锰”桥梁钢,并生产该型号钢材1.4万吨,保证了大桥钢梁的架设,被称为“争气钢”。
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五万多名群众聚集在此,欢庆首趟列车由南向北驶过。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新安徽报》《宁夏日报》等纷纷在头版显要位置,报道了这一大事件。陈列馆收藏的老报纸已经泛黄,但透过“南京长江大桥提前全面建成通车”的巨大标题,依然能感受到那股兴奋与骄傲。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有“争气桥”之称,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16年大桥检修,遍布桥体的150万颗铆钉里只有6000多颗需要更换。
2019年,由南桥头堡改造而成的南京长江大桥陈列馆对外开放,馆内集中收录展示的一批与大桥相关的珍贵史料和文物,都来自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市民的捐赠,包括几乎与大桥同龄的16米长大桥模型、桥头堡上的红旗玻璃砖、施工作业用的潜水服等。
如今的长江南京段,桥梁、隧道、地铁等多种交通方式连接南北,滚滚长江不再是天堑。但历经半个世纪风雨的南京长江大桥格外不同,它像是座巍然屹立的灯塔,昭示着一种记忆,一种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