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丨江苏南通:农产品国家地标造就区域富民品牌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8-09
近日,继海门山羊、启东青皮长茄、如东狼山鸡等华东乃至全国小有知名度的农产品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名录后,“如东蘘荷”、通州区“骑岸大方柿”又获农业农村部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至此,南通共有16个农产品获国家地标证书,数量居江苏第二,还有一批农产品申报“在路上”。
挖掘资源摸“家底”
滨江临海的南通,孕育了海门山羊、绿皮蚕豆、万年香沙芋艿、大红袍赤豆等诸多农产品,但因地理环境等限制,多囿于乡间,寂寂无名。亮出特色农产品品牌,助力走出乡间、奔向全国和世界,南通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及诸多餐饮客商、农场主等展开积极探索。
农产品地理标志标示农产品来源于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相关特征,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并以地域名称冠名。从2008年农业部启动申报开始,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就在各地巡回宣讲农产品“地理标志”意义。农产品一旦拥有了国家地理标志,就会形成区域品牌优势,是宝贵的无形资产。
相关部门认真分析当地独特的小气候、小环境,对传统特色产品调查摸底,深入了解产品资源状况、数量、类型、分布、品质特征等情况,寻找独特的农产品。
“家底”摸清了,审查才能顺利进行。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流程。南通市农产品申报负责人夏沛霖介绍,按照相关规定,重点做好确定登记产品、授权申请主体、划好地域范围、制定技术规范、做好品质鉴定、资料收集整理、核实在先权利等各项工作。
“地标”成为风向标国标,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2020年9月20日,骑岸大方柿申报启动,今年7月颁证。其间按照有机和绿色标准,完善种植、施肥、包装、销售等农产品入市标准,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经历了从原始粗放到现代精细“脱胎换骨”的过程。
骑岸大方柿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农产品地理标志的认证标准、监管标准、收费标准都比较高,跨度时间也比较长。农业农村部每一批农产品地标认证通过率仅为50%-60%,且经过认证的地标都纳入国家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实施全程监督,导致了农产品生产主体申报积极性不高,市场部门的地标转农业部门的地标也比较少。
“两品一标”需要经常接受国家、省市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抽检频次比普通农产品高,发现农残风险也相对高,而且一旦发现,处罚较重,甚至取消用标,三年不得再申报,并被作为国家重点监管对象。“监管相对严格也导致一些企业生产主体不愿意用标。”
2008年农业部启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南通迎难而上,把国家地理标志,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风向标。“海门山羊”“海门黄鸡”“海门香芋”“如皋黄鸡”“启东青皮长茄”等陆续成功申报,目前全市共有16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总数位居江苏第二。南通特色农产品地理名片不断刷新。
造就区域富民品牌
如东地处北亚热带沿海地带,日照充足,雨水丰沛,气候温润地势平坦,地下水矿化度高,土壤为沙壤和粉砂壤土,耕性优良,通气透水,导热性好,俗称“夜潮土”,这些自然条件为蘘荷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
自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以来,如东蘘荷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当地的蘘荷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过去就是把蘘荷当成小菜吃一下,并不知道蘘荷有医用价值,也没想到能给我们带来这么高的经济效益。”如东大豫种植大户江黎伟告诉记者,蘘荷使用价值很高,市场上基本供不应求,刚上市的时候,每斤的价格在40元左右,到了尾期就做成罐头,远销日本。种植蘘荷一亩地能有1万元的收入。
如东蘘荷
目前如东已开发出设施栽培、林下种植、粮蘘(荷)夹种等规模种植蘘荷新模式,以大豫农场社区、大豫香台村、城中街道潮墩村、掘港三桥村、掘港新丰村、马塘沙庄村、岔河振兴村、曹埠冯桥村等为核心区,示范带动全县1000多户农民规模种植,如东县农业部门主持制订江苏省地方标准——《茗(蘘)荷种植技术规程》 ,技术指导到田头,并对蘘荷作物品种开展认证试验,单产稳步上升,亩收益高达2万元。目前,全县种植16500亩,产量11000吨,产品畅销上海、苏州、无锡等大中城市,年出口日本市场1000多吨,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好帮手。
农产品地理标志来之不易,不仅有力地保护了南通地方特色农产品,也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品牌基础,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悉,南通将进一步挖掘培育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资源,建设壮大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基地,打造叫响一批“乡土”区域品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