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奋力开启“强富美高”壮丽新征程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9-26
五年,风雨兼程、砺前行;五年,春华秋实、灿烂辉煌。彭城大地上,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正徐徐展开,万千彭城儿女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书写下浓墨重彩的砥砺奋进篇章。
市委书记庄兆林表示,“十三五”期间,徐州坚定不移落实“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为主线、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旋律、以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为主抓手”工作总要求,“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
新的赶考路上,初心在引领,使命在召唤,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徐州强势开局“十四五”,全面建设“实力徐州、创新徐州、美丽徐州、善治徐州、幸福徐州”,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破浪前行。
产业涅槃,点燃经济建设“强引擎”
9月8日,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氢能产业园内,高标准厂房、园区服务中心等主体已建成。氢能产业园是徐州重塑新能源产业格局,抢占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重要载体,徐州铭寰、华清智能装备、徐州科利尔等企业即将入驻。今年上半年,徐州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3.3%,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贡献正越来越大。
作为我省唯一肩负国家老工业城市振兴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双重任务的地区,五年来,徐州拿出一系列真招硬招实招,坚定不移以产业转型提升经济竞争力,不断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逐步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持续焕发青春活力。
昔日,贾汪区青山泉镇遍布焦化厂,如今,总投资50亿元的徐工基础项目已初具规模。该镇党委书记张健表示,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产业,深化与徐工集团战略合作,积极建设徐工智慧产业城和碳中和绿谷,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示范区和引领区。
这是徐州矢志转型升级,不断抢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的一个缩影。过去五年,徐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对传统行业实施改造升级,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全面完成,中新二期、徐钢三期、龙兴泰焦化联产等37个转型升级重点项目有序实施。
6月23日,鼓楼区举办2021中国(徐州)第五届人工智能大会暨数字经济高峰论坛,汇聚全国相关领域院士、专家、知名企业家400余人,共同探讨打造淮海经济区人工智能及数字经济高地。鼓楼区曾经聚集了全市约80%的大中型化工企业,五年来,该区着力开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实践,搭建以“一区十园十平台”为引领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平台,吸引中国电子、中国电科、浪潮集团、小马智行等一大批人工智能百强和独角兽企业落户。
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典型,徐州在转型发展过程中破立并举,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 不动摇的同时,锚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 主攻方向,集成政策、集中资源壮大装备与智能制造、集成电路与 ICT等六大主导产业集群,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国内循环重要发起点和联结点地位,提升其他产品在产业链条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努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今年初开始,徐州市委领导密集带队调研全市高端工程机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煤盐精细化工、安全应急装备等24条优势产业链。其中,涉及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9条,四大传统优势产业4条,特色产业1条。通过实行市领导挂钩联系优势产业链,深挖各环节短板,集中力量重点突破,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链。
围绕全市“六大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和“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中优势突出的行业门类和拳头产品,市领导挂钩联系的各产业强链专班以增强产业链稳定性、安全性和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形成更加集聚的发展格局和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全面构建核心技术可控、产业链安全高效、产业生态循环畅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进一步巩固优势产业国内循环重要发起点和联结点地位,加快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大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实现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大幅跃升。
得益于此,徐工集团在今年全球行业排行榜中跃升至第3;徐州硅基太阳能行业发展全球领先,12寸高端半导体大硅片实现量产、打破国际垄断,光刻机等设备填补国内空白。去年,徐州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6%,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位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超1000家、是2015年的4倍。
此外,徐州还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引领带动作用,累计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335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加速器数量居全省前列。“一城一谷一区一院”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明显,淮海科技城已集聚科技型企业超4000家,华为云计算、国际大气环境实验室、中关村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等项目成功运作;科技创新谷已进驻院士团队4个省市“双创”人才25名;徐州产业技术研究院已建成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安全科技等产业创新研究院所16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4个。
主动融入“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站在新起点,徐州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在产业转型中激发创新动能,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改善民生,夯实群众幸福“压舱石”
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经济增速,全面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医疗、交通等公共服务显著改善……过去五年,徐州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薄弱环节,重抓脱贫成效巩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织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中秋时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香包文化大院一派忙碌的景象,香包艺人们细心地缝着香包,一针一线织就出村民满满的幸福。
“缝了一辈子香包,最初是个小作坊,现在变成全村的支柱产业,我打心眼里高兴。”80多岁的王秀英老人满脸笑容地说,自从2017年总书记为她的香包“捧场”后,小香包便火出新高度,不仅国内订单不断,国外订单更是应接不暇,香包远销意大利、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真正变成了百姓致富的“金包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民增收是徐州富民工程的重点。五年来,徐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农业必须强、农村必须美、农民必须富”的指示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农”发展变化成为“强富美高”新徐州建设的直观窗口、生动缩影和最佳注脚。
丰县首羡镇张后屯村是湖西片区的重点扶贫村,昔日,这里满是饱经沧桑的老屋,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近年来,该村深挖红色历史,厚植红色元素,一边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一边发展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园,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产业富民工程等方面大力推进。如今,张后屯已成为徐州首批市级特色田园乡村之一,红色旅游鼓起了村民“钱袋子”。
睢宁双沟镇陈王村将发展设施农业与村集体经济、脱贫攻坚、农民增收结合,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助力低收入户脱贫,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村党支部书记王荣平带领下,220户村民从事大棚蔬菜种植,全村已经发展1500亩蔬菜大棚,全村大棚年纯收入在1500万元左右,蔬菜种植收入已占到全村农业总收入的九成。
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真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睢宁县邱集镇小苏村的村民何慧侠今年80岁,在该镇实施农房改善项目后,搬进了镇里规划的养老房,周边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日子俺还想再过80年!” 何慧侠笑言。
这几年,徐州GDP连跨6000亿元、7000亿元两个台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4%和8.7%。建档立卡62.78万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269个经济薄弱村全部实现达标,完成了占全省四分之一的低收入人口和经济薄弱村脱贫任务。
为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徐州还不断促进更高质量的就业,推进更大范围的创业,以就业创业实现惠民生、强经济、促发展。徐州城镇新增就业58.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76%,在全国首创农村劳动力资源实名制动态监测制度,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7.65万人。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开展创业培训11.17万人,扶持城乡劳动者成功自主创业18.56万人。
不仅如此,五年来徐州新建改建的中小学和幼儿园有上千所;新增三级医院8家,总数达到24家;林木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率分别达到30.7%和43.6%,均居全省前列;投入近百亿元,基本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群体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滋润,居民收入增速连年高于GDP增速,中国人居环境奖、联合国人居奖、中国最安全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一项项荣誉花落彭城。
就业稳定、新居林立、菜篮子丰盛、居民收入增加……回眸这五年,徐州城市改革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变化,民生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民生建设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群众有了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今年,全市将着力把巩固提升脱贫成果与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并推进,加大政策倾斜及资源投入力度,全面提升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与农户增收关联度高、产业基础好、带动能力强的富民项目、龙头项目,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绘美环境,赋予健康发展“原动力”
故黄河边,百年古村,睢宁高党村村民走出统一建设的两层小楼,聚在村口小广场跳起广场舞,返家时顺便到农村电商网点取回网络“潮品”,乡亲们自豪地说:“城里有的,村里都有。”
徐州农房改善实现全方位升级,农村道路“户户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村庄公共空间治理扎实高效,村里的垃圾实行了分类处置,昔日臭气熏天、漂满垃圾的坑塘河流重新变得清澈见底,农村教育医疗条件显著提升……5年来,随着广袤农村大地上呈现的美丽嬗变,农民幸福感与日俱增。
沭河之畔,钟吾故国,造纸厂宿舍小区居民李欣平感叹,道路宽了、环境美了,下水道不堵了,还添置了棋牌室、阅览室等,居住环境从“面子”到“里子”都得到脱胎换骨的大提升。
无独有偶,在鼓楼区环城街道苏电公寓,20多年的老住户侯志云欣喜地说:“居住环境好了,很多本来准备搬家的老年人决定留下养老!”去年以来,该小区拆除违建1360余平方米,全面实施管线入地、雨污分流、公共绿化等综合提升改造工程。
徐州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力度不断加大,棚户区改造工作高质量快速推进,居民实现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转变。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共计137个老旧小区被纳入市政府改造计划,实际完成老旧小区改造317个,位列全省第一方阵;过去5年全市政府投资累计建设经济适用住房32684套,建设公租房(含廉租房)15619套。
“原先的云龙湖环境,远不是现在的模样。”家住金山花园的李女士与云龙湖为邻,扩建湖东路、建设金山公园、整体拆迁金山社区、云龙湖风景区提档升级,这里的每一次变化,都记在她的心里。
在持续性的云龙湖风景区生态修复工程中,徐州共搬迁棚户区、危旧房及工矿企业200余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260公顷,站在云龙山观景台远眺,云龙山峰峦叠嶂,云龙湖烟波浩渺,随手拍一张照片,都可以设为手机壁纸。
“把最好的资源留给后代,把最美的风景还给市民。”这是徐州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为此,徐州近年来不断做大“生态蛋糕”,大力实施拆违添绿、破墙透绿、见缝插绿,市区沿街沿路10亩以下的土地全部由政府收储拆迁用于公园绿地建设。同时,重点做好“沿路、沿水”文章,全面实施沿岸生态景观建设,规划建成一批滨湖、滨水景观公园,河道绿化普及率达81.76%,林荫路推广率达92.32%,让人民群众享受优质均等的“绿色福利”。
初秋,位于铜山区长安路东侧的拖龙山绿意盎然,昔日的采石场,经过山体修复后,逐渐变得生机勃勃。
这样的转变,在徐州并非个案。多年来,徐州市采用生态绿化、岩壁造景、历史遗存保护等手法,对主城区43处采石宕口实施修复,盘活利用矿山废弃土地5.8万亩,生态恢复率达到82.4%,实现了“推进矿地和谐,再现青山绿水”的目标。
徐州还在治气、治水、治土上下功夫,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层面,徐州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出台《徐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突出抓好工业烟气、“散乱污”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扬尘污染、机动车污染、非法采石“六大专项治理”,关停并转“散乱污”企业13636家,空气质量取得阶段性明显改善。
水生态保护层面,徐州对24个省考以上断面设立“断面长”,在全市实现河(湖)长制全覆盖;完成市区75条黑臭水体整治,河湖生态修复治理成效显著,水环境建设亮点纷呈。
土壤环境保护层面,徐州以农用地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为重点,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制定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规划,全面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并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条例》,固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得到联合国人居署高度肯定。
此外,老旧小区、散片区治理实现“红物业”管理;狠抓市容市貌整治,稳步推进垃圾分类;深入开展文明创建,统筹推进公共空间治理,努力提升城市颜值……环境的巨变,让市民们幸福感不断增强。
绿色发展,久久为功。5年来,徐州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荣膺联合国人居奖,彰显出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质量,让“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党建引领,打造文明风尚“新高地”
秋日,徐州西站货场内,“八号门事件”旧址纪念碑静静伫立。碑前,一栋古朴的二层小楼里,江苏第一个党支部史料展开展以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干部群众前来学习。鼓楼区委书记、区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罗德清表示,要高度重视革命旧址的修缮保护,进一步用好红色资源、丰富展陈内容、扩大展出规模,让红色精神在红色沃土上赓续发扬!
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统领,徐州把加快建设一支“政治意识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治理能力强、作风纪律强”的农村带头人队伍作为市、县、镇三级抓基层党建“书记项目”,推动全市农村基层党建全面加强。
在此基础上,徐州开展一系列强基行动。聚焦队伍提素能,实施“三争当”领航行动、打造乡村振兴“群雁”队伍;聚焦阵地强功能,深化“建村部、强支部”专项行动,完善以党建为统领的“四位一体”徐州善治模式,纵深推进软弱涣散党组织“动态清零”行动;聚焦短板挖潜能,举办“振兴有为·村书记论坛”“百村百项”评选,组织经济薄弱村现场学习经验;聚焦党员提效能,完善以党员中心户为纽带、党员群众为基础的“10×10”组织体系,促进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聚焦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探索建立区域化党建工作联盟,完善党建引领社会治理新模式,深化“两新”党组织扩面提质专项行动,统筹推进其他领域党建,实现党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市委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学习研究、真抓实干、攻坚克难、改革创新、勇争一流“五种风气”,以更加自觉履职担当,使党员干部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中的主力军,为实现“十四五”强势开局提供坚强保证。
党的建设同时也是建设文明风尚新高地的坚强保证。过去5年,徐州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移风易俗行动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文明基因植入城市血脉。
位于潘安湖畔的马庄村,是全国文明村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典范。近年来,马庄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法,大力实施党员“十必联”工作法,针对群众家中出现上学、入伍、纠纷等十个方面问题,党员必须上门联系服务,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带头人引领一班人、一班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带动全村人”,马庄村将党建与精神文明创建有机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真情关爱群众、真诚服务群众,用过硬作风示范带动群众、引领乡风民风,形成了带领和依靠群众的“马庄精神”与“马庄规矩”。如今的马庄,到处焕发着乡村文明新气象。
徐州在全市持续开展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引导市民群众遵守社会公德、提升文明素质。“有情有义、诚实诚信、开明开放、创业创新”的新时代徐州精神内涵深入人心。
榜样力量点亮文明之光,凡人善举凝聚向上力量。对普通市民来说,身边好人、能人、模范等,具有独特的价值引领与示范带动力量。
“有人问我,为什么两次义无反顾投入到抗洪抢险的战斗中,我想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曾是一名人民子弟兵,若有战,召必还。”在徐州“好人园”, “中国好人”序守文时常来到自己的塑像前,为前来参观游玩的市民讲述自己参加抗洪抢险的经历。 “好人园”里,诚信行医30年、坚持开“良心药方”的儿科医师徐晓军,国有急难、迎风逆行的抗疫英雄代表……一位位好人,如同一股股暖流,汇聚起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正能量。
2013年徐州“好人园”开园,至今已经有33座好人塑像矗立在云龙湖畔。33座道德丰碑,集中展示了徐州人民重情重义、崇德向善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操守。随着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不断扩大,近年来,徐州涌现出一大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徐州好少年”等模范人物,先进典型事迹走进千家万户。
文明新风深植彭城大地,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丰润的精神滋养。截至去年年底,徐州累计成立运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文明实践所162个、文明实践站2576个,推出常态化服务项目8200多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行动,加大对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培育挖掘,累计选树各类各级好人3万余名,评树“徐州好人”彰显德治教化做法,得到中央政法委肯定推广。
乡风文明提升工程结出累累硕果,命名表彰317个市级达标文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两个一”工程聚合起强大的志愿服务力量,累计组建志愿服务队5000多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6万余场次。
本版撰稿:张涛 岳旭 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