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一个“变”字,强富美高这五年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9-23
这是发展格局之变;
这是产业质态之变;
这是民生改善之变;
这是生态环境之变;
这是精神状态之变。
时间,会清晰刻下奋斗者的足迹。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春华秋实。
以广袤大地为纸,以拼搏奋斗为笔,
“五年成绩单”厚重提气,书写气势恢弘的精彩答卷。
常州交出了一份展现“强富美高”鲜明特质的成绩单。
视野更宽
“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叠加交融,给常州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支撑。深融都市圈,发力一体化,着眼国际化,常州正在更大棋局上打造“长三角新中轴”。从陆地到天空,从地下到水上,快速增长的交通动脉,勾勒着常州交通中轴。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393.15亿元,年均保持18%的增长速度。公路网密度与质量全省领先,“两纵四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铁路设施快速发展,“四横一纵”铁路通道形成;常州机场按4E级改造完成,获批国家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口”字形高等级航道基本形成,港口设施能力大幅提升。
能级更强
五年间,常州地区生产总值跨过两个千亿元台阶,达7805亿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亿元,人均GDP突破15万元,跻身全国十强。名列国家创新型城市第16位、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17位、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第18位。
“五联合一简化”联审联办机制得到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肯定,常州成为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四级政务服务体系全面建成,98%以上事项实现不见面办理。在全省率先开展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试点,率先启动国家职教高地示范城市建设,成为全国首批、全省唯一的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
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累计实际使用外资超13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突破1600亿美元。推动各地构建“一区两园”开放创新格局,2个国家高新区排名持续提升,中以常州创新园打造国际合作新典范,中德、中欧、中瑞等成为省级国际合作园区。
产业更特
产业强则城市强。五年来,坚持不懈兴产业促转型,经济规模实力迈上新高、产业结构趋于优化、项目建设厚植优势、创新动能加速蓄积、质量效益稳步提升、企业主体壮大成长,交出了产业强市的过硬答卷。
心无旁骛坚守实业, 工业规模突破1.3万亿元,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速壮大,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入围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上市企业达到79家,隐形冠军200多家,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通过智造车间、智能工厂的“点”上开花,工业和能源互联网两张网“线”上发力,智能制造示范区“面”上布局,推进智能制造全“链”提升、全域布局,夯实“国际化智造名城”产业根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同向发力,1万余家企业触网上云,打响工业与能源互联网品牌。
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激活“第一动力”,捧出力度空前的“创新20条”。纵深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高新技术企业达249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48%,全社会R&D占比达3.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7%。2020年,常州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指数居全国第16位。常州“创新之核”——科教城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明显,荣获2020卓越创新创业园区。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分别列2020年度国家高新区第23、38位,较2015年分别前进19、21位。实施龙城英才计划,省“双创”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7年全省第一。
百姓更富
围绕“八个更”,把老百姓的“关键小事”当作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在全省率先实现民生实事人大代表票决制。持续排查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大板房专项整治等民生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加快优质教育均等化,教育现代化水平连续七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优质医疗服务供给持续增加,公共卫生不断加强,三级医院实现区域全覆盖,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成为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示范市,健康养老“三项融合”机制全国推广。社会保险提标扩面,住房保障全覆盖工程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颜值更美
唱响新时代长江之歌,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长江大保护,沿江1公里范围内危化企业全部关停,破解“重化围江”,打造常州样板。水气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主要生态环境指标持续改善,创成“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摘得中国人居环境综合奖。生态环境质量达到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成为2019年度全省唯一因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的设区市。
让城市文脉和烟火气重回老城厢,打造青果巷、环球港等文旅新地标,环球恐龙城跻身全国十大热门景区,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常州,教我如何不想她”城市标识深入人心。
以国家级“城乡融合发展改革试验区”为抓手,让美丽乡村全域覆盖,建成14个美丽乡村示范点、1238个美丽宜居乡村,创成4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5个省特色田园乡村,溧阳“1号公路”获评全国美丽乡村路。“都市里的村庄”,让阡陌崛起,让乡愁安放。“拥有田野的都市”,远望有田园,近观像都市,让田园成为家园、乐园。
文明更高
社会文明程度高,既是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的综合体现,也是最终的落脚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文明和谐之风吹遍城乡。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融入日常。文明城市建设再攀高峰,高水平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被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新时代文明实践全面推开,“道德讲堂”成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品牌,城市标识、文艺精品创作再攀高峰, 原创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获全国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创新实施“五城五化”社会治理模式,深化拓展“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推行社会治理创新重点项目绩效管理,群众安全感、政法队伍建设群众满意率始终保持全省前列,连续4届获评“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蝉联全国综治领域最高奖“长安杯”,成为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
党史学习教育走心走深走实,从构建以常州三杰纪念馆为龙头的红色教育阵地,到深入人心的红色文艺经典作品、广受追捧的“红色+”特色旅游线路,“三杰故里·红色名城”已成为这座城市熠熠生辉的精神坐标,以信仰之光照亮奋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