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解码团结社区“幸福密码”
来源:南京报业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6-15
15分钟能干什么?在浦口区江浦街道团结社区,不少居民这样回答—— “做一次康复训练。”2020年9月初,患有脑梗的王腊梅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始康复训练,目前身体状况已经明显好转。
“在活动室做手工,还能去画画。”高玉华住在尽孝道老年公寓内,她的床头还挂着上次手工课上做好的风铃。
“去小区阅读角看书,给自己‘充电’。”王玉美是小区阅读室的常客,她感叹着住进新家带来的新变化。
一次训练、一次阅读、一次手工制作,背后是社区打造的医疗卫生圈、养老服务圈、书香阅读圈等多个15分钟便民圈,折射出百姓生活节节攀升的幸福感。2020年9月23日,记者来到江浦街道团结社区,进小区、进病房、进阅读角,听3位居民聊聊生活变化,唠唠小康路上的崭新生活。
15分钟医疗圈,“圈出”好身体
“慢慢来,一、二、三,加油!”在江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楼一间病房内,75岁的王腊梅躺在病床上,主治医师孙健正在对她进行理疗。
王腊梅患有脑梗,已经住院治疗20余天,可喜的变化让老伴巫友生由衷地开心,“刚来的时候走路、说话完全不行,现在可以动一动了,嘴巴也经常发出‘啊、哦’的声音,马上走给你们看看。”说话间,王腊梅结束治疗,慢慢起身走到沙发边。
王腊梅与老伴是常州人,在浦口与儿子同住。因儿子在浦口区中心医院工作,老两口便想到该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可大医院人来人往,处处排队,这让巫友生犯了愁。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下,王腊梅来到社区医院进行康复训练。如今,在主治医师的悉心治疗下,她的身体状况有了明显改善。每当吃过晚饭,巫友生都会搀扶着妻子在楼下院子里走一小时。“20多天就能有这么好的效果,我真是太高兴了。”巫友生说。
据了解,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于2019年9月16日正式投入使用,一年内门诊量翻了三倍。“现在我们做到了‘首诊在社区、小病进社区、康复回社区’,真正提升了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江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李长明说。
15分钟养老圈,“圈出”好精神
“来,赶紧坐下来。”走进尽孝道老年公寓8406号房,高玉华坐在中间的方凳上,热情地招呼起了记者,手上还端着工作人员刚刚送来的银耳汤。高玉华的床头挂着上周的手工课上她亲手做的风铃,床对面的墙壁上挂着她创作的题为《仙客来》的一幅画作,整个房间布置得十分温暖。看记者一直注视着床头的风铃,高玉华笑着说:“漂亮吧,下次等我孙子来的时候送给他玩。”
高玉华祖籍上海,后嫁到南京,老伴过世后,就一直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孩子们工作也越来越忙,寻找一间中意的养老院成了高玉华的大事。
“看了好几家,最终来到这里,离孩子很近,而且隔壁就是社区医院,很方便。”高玉华说,2019年12月,她住进了老年公寓。
“老人家有点内向,刚来的时候不太适应,有时候会感到孤独。”老年公寓相关负责人说,在认识了邻床的于丽英后,高玉华很快活泼了起来,两人时常牵着手一起散步,成为公寓里尽人皆知的“姐妹花”。“感觉比住在家里还好,两个人一起做伴也不孤独。”高玉华牵着于丽英的手说。
15分钟阅读圈,“圈出”好生活
滨江和园是团结社区大型安置房小区,常住人口超8000人,多以老人和小孩为主。在小区2栋三楼,有一处公共服务中心,这里不仅有各类供孩子们玩耍的玩具,还有3000余册图书供居民们“充电”,72岁的王玉美就是这里的常客。
“我家就住这一栋,下个楼就能看书,别说15分钟了,一分钟就能到,你说多方便。”王玉美是珠江小学的退休教师,一直以来酷爱读书,拆迁安置前,她家住在区政府边的二条巷,由于周边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她就只能守着家里的电视机发呆。
2014年,滨江和园正式建成,随着居民纷纷入住,新的问题出现了:哪里看书?哪里健身?哪里可以开展活动?
“现在大家吃喝不愁了,精神生活也不能落下。”团结社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靠群众,群众靠活动,活动靠文化,为了进一步丰富群众业余生活,社区于2016年在小区内打造了公共服务中心,并交由专业的社区组织打理。
“每天人可不少呢,一些是带着孩子来玩,还有一些就是自己来看书。我比较固定,每天下午2点多都来这里,一待就是两个多小时。”王玉美说,她偏爱各种生活类杂志,经常看入迷了,就会将书借回家继续阅读。
记者了解到,目前社区已有4家公共文化服务空间配备阅读室,正在计划打造24小时阅读室,进一步提升书香气息。
记者手记
民生小事,就是小康大事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一直以来,民生无小事,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路上,民生小事,就是小康大事。
“群众盼什么,就得干什么。”2020年上半年,浦口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民生支出占比超过70%,真正践行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江浦街道团结社区的15分钟便民圈,是浦口区绘制“民生百景图”的生动写照,它们圈出的是浦口人民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