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传播好新思想的声音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8-17
如何运用视听说、声光电等形式,多方位、立体式展现理论魅力,如何赓续传统、联系现实,如何贴近百姓、阐释思想,这是电视理论节目的立身之本与价值追求。近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制作的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正在热播,也得到各方关注和热议。节目聚焦初心、信仰、忠诚、担当、爱国、诚信、创新、绿色、共享、自信、奋斗、梦想等话题,内容涵盖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发展理念、中国梦等方面,阐述过程环环相扣,由讲话还原、经典释义、现实着力、以案例用情、用诗词结尾,为我们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提供了理论大众化的新样板。
一是聚焦内容,明确讲什么。该节目给出的答案是既要讲经典,也要讲当下。讲经典,就是从中国古代经典名句入手,激活经典名句和传统文化在当下的力量,讲出传承性;讲当下,就是完整呈现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场合和语境,讲出现代感。要讲经典,因为经典的背后是智慧和精神,是传统和文化,我们不可能在传统的荒野上构建现代的大厦,也不可能在文明的沙漠中蓄满前行的水池。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人的事情要靠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人解决自己的事情要靠中国人的智慧。系列节目所选用的典故,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学习、工作的积累,也是他长期思考与实践相结合的体悟,也是贯通古今的绝佳典范。比如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曾引用的“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比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比如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等等。通过在经典中阐释新思想,在新思想中传承经典,既能实现经典和新思想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也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滋养。
二是聚焦主体,明确谁来讲。从平台主体和讲述人主体来说,该节目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设计。作为联合制作单位,中共中央宣传部既是理论和宣传的主管部门,也肩负着开展理论宣传的职责使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主流媒体的重要代表,《百家讲坛》栏目则形成了多年积累的口碑和品牌效应,是优势文化类节目的典范。从讲述人这个主体的角度来说,多维构成的主讲人群体保证了传递的精准性和针对性。该节目既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原声回放,也有长期以来深受大众喜爱的《百家讲坛》学者的经典释义,也有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人员的思想解读。每一期节目在结束前,还会安排经典诵读人跟观众互动领读,共同吟诵赏析本期节目的相关典故和诗文,加强对内容的感知和回顾。经典诵读人均是来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专业主持人和播音员,从声音到表达都具有极高水准,增添了共鸣,升华了情感。除此之外,青春元素也是靓丽的风景,来自全国高校的十余位青年思政课教师,以贴近年轻人的视角参与节目讨论,风格更清新,语态更青春。在节目过程中,更有来自社会各个战线的代表和现场观众互动访谈,通过现身说法带领受众还原现场。
三是聚焦过程,明确怎么讲。同样的内容用不同的话语呈现出来,会有不同的效果。节目中既有口头语言,又有书面语言,因事而化,以情感人。通过清晰的逻辑将习近平总书记为何用这个典故、用典故的目的、用典故的效果,以完整的脉络体现出来,将严谨的理论、抽象的经典妥帖地转化为亲民的、大众的视听语言。在语言呈现上,既有充满哲理、温情脉脉的典故诗词,也有习近平总书记亲切随和、语重心长的用典原声。在阐述话语上既能大气磅礴、掷地有声如洪钟大吕,又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如闲话家常。在叙事手法上,注重讲故事,既有代代相传的历史典故,又有生动鲜活的真人真事,也有当事人的现场交流,让节目可亲可近,真实感人,充满了感染力和互动性。可以说既有小故事讲大道理,形象比喻、俗文俚语等运用得恰到好处,让人身临其境,也有深奥哲理的通俗化,信手拈来的文章佳句、诗词歌赋予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相交融。同时,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节目充分利用声光电的技术优势,通过借文、借人、借事、借己、借物等各种手法,通过VR(虚拟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的有机结合,营造生动真实、身临其境的故事场景,提供了良好的沉浸体验,实现了传播技术手段的创新和各种技术要素、艺术要素的有机融合。
总之,这档节目从习近平总书记喜爱的典故入手,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赋予了这些典故以思想张力,展现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赓续传统,也契合当下,更指向未来的理论品质。让思想之树常青,让理论之花绽放,平“语”近人系列节目做到了既能讲准新思想,也能讲好新思想,为新时代传播好新思想的声音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徐川,作者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一季和第二季思想解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