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镜头解读“不一样的六合”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3
六合区龙池湖
岁末年关,南京六合区再交科技创新亮眼“答卷”:新型研发机构“翻跟头”式增长,高企数量大幅攀升,五湖四海的创新人才纷至沓来。
从传统农业大区,到新兴产业增长极,“北大门”六合近年来形象气质大变。创新,已成为这个江北最大郊区鲜明的发展标识。
记者近日来到龙池湖畔,走企业、进园区、访精英,从一个个鲜活的镜头中,看见“不一样的六合”。
镜头一:十院士当智囊,“老母鸡”下“金蛋”
“四款新产品刚刚签下全国销售总代,合同总金额过亿……”去年12月31日,六合高新区科创园里,江苏协合转化医学研究院总经理朱燕铭异常忙碌。距离这里不远,占地200多亩、总投资10.5亿元的南京协合大健康产业园正如火如荼建设。“产业化项目接二连三落地,一期园区很快就要容纳不下了”。
首个孵化企业“出孵”一年即投产,专治幽门螺旋杆菌的压片糖果量产上市,成立脑科学、分子尺度等研究中心……这个跑出超常“加速度”的研究院,专家大咖云集: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是著名生物医学专家、深圳大学副校长、国家重大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张学记院士,加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柴之芳等,中外院士总数多达十人。
“‘协合’是张院士取的名字,意思是协助、协进、协同六合。”朱燕铭介绍,站在巨人肩上,研究院矢志要打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聚焦精准医疗、精准健康和分子诊断领域,开发国际一流临床医疗产品。来六合短短一年多,该院已孵化引进科技企业9家,发展目标直指“十年百亿大健康产业集群”。
由人才团队“持大股”的新研机构,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老母鸡”。让“老母鸡”多下“金蛋”,六合有高招。六合区科技局成果科科长严玉戌介绍,该区加大政策引导力度,给予新研最高600万元启动扶持资金、按购入设备原值20%给予补贴,目前已兑现各类扶持资金4000多万,免费提供办公、中试基地约5万平方米,人才用房104套。邀请专家从严把关申报材料,提前“模拟考”提升备案通过率;每个区领导挂钩一家“新研”,从谈判签约到装修入驻都有“保姆”式精准服务。
统计数据表明,包括协合转化医学院在内,六合区去年共有8家新研机构通过市级备案,数量是原定目标的4倍,完成率全市第一。包括何满潮院士领衔的南京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研究院等,全区累计已建成新型研发机构20家,累计共孵化引进企业340家,产业创新集群集聚度超70%。
镜头二:全球七成太阳镜用上“六合造”
六合经开区时代大道52号大院,普通厂房里,流水线昼夜运转。鲜为人知的是,这家名为南京汉旗新材料的公司,是偏光片细分市场独一无二的老大——全球每生产10副高档太阳眼镜,有7副采用这里生产的偏光片。
“身处这个行业,每天都有危机感,‘创不创新’关乎企业存亡。”公司副总经理段九铜说,偏光片作为一种关键材料,相关技术一度被日韩封锁。公司不断加码自主创新,将营收7.1%投入技术研发,最终赶超国外同行,实现后来居上。在六合区支持下,该公司拿到区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创新型企业贷款贴息等超百万元,建成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去年新上马年产约160万平方米的新偏光片生产线,一举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
“敢超”才能“赶超”——这一企业创新现象,正是六合科创企业集群“升高”的群像。六合区科技局高新技术科科长常岭介绍,近年来,六合区实施“高企追赶计划”,通过梯队式充实培育库、“一对一”辅导、鼓励与高校联手攻关等,形成服务创新“组合拳”,做企业创新“幕后推手”。去年,共计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近1.4亿元科创经费支持。
一组数据显示:六合区去年共计631家企业通过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是前年总数的2.5倍;全区146家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85家企业进入省高企培育库,实现净增75家,同比增长66%,完成率全市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预期增长15%,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5亿元,完成率全市第一。前不久,六合还被评为2020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龙池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成“国家级”。
镜头三:武大“北斗战队”不远千里来创业
“在六合,吃的住的都挺好,越来越喜欢这里。”说这话的是“新六合人”、65岁的武汉大学退休老师郝建中。他曾担任湖北斗转科技孵化器执行总裁,负责北斗产业科技转化相关工作。去年初,接触到派驻武汉大学的六合科技专员后,被打动的他不远千里来宁,再次“下海”创业,出任南京北斗创新应用科技研究院副院长,每天下班就住在附近的人才公寓。
从珞珈山下来到龙池湖畔,郝建中还带来一支阵容豪华的北斗产业创新“战队”。依托武汉大学学科优势,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朱欣焰教授等组成领衔人才团队。研究院特意选在去年6月23日,北斗系统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顺利升空当天签约落户,目前已孵化企业 3 家,涵盖智能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万物互联时代,北斗应用只受想象力限制。”郝建中信心满满:“六合是一块价值洼地,未来发展天地广阔!”
武大人才团队不是个例。辖区没有大学的六合区,按照“不求我有,但求我用”思路,延揽人才的范围早已遍及国内、走向国际。六合区科技局局长孙波介绍,利用南京市重点支持六合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该区实施“创业六合”英才计划,推进“百校对接”、组织“百名校长进六合”,大院大所资源齐聚六合;在海外,先后与卢森堡、英国曼彻斯特建立“生根”关系,2020南京创新周期间与以色列、匈牙利等签约项目40余个、总投资近200亿元,引入德国院士本哈德·辛克团队,成立南京伯恩哈德新能源研究院。去年,该区高层次创业人才计划申报数量、科技顶尖专家数量再次大幅猛增,“看好六合”的声音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