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青春之歌》:杨沫识小录

来源: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日期: 2021-08-31

大致在三十多年前,还在学校读书。校园的宿舍区在文昌桥,教学区在成贤街,每次往返,都要经过太平北路。校园南门西侧,有大学各个班级的信箱。去信箱里取信者,往往是大熊。为何是大熊?因为他正在热恋中,女友梅从武汉几乎是每日一封信,鸿雁传书,羡煞人也。某日,石头与我走到文昌桥头,突然听闻背后大熊喊我:班长,你的信,从武汉来的。我还以为是大熊开玩笑,但等他把信递给我,方才知道的确是武汉来信,是卓刀泉边上一所高校的发小寄来的。

我把信件放到书包里,准备回到宿舍再细细地看。也真是鬼使神差,到了宿舍,翻遍书包,信件却不翼而飞。石头与我,疑惑不已,赶忙回头去找。沿路寻觅,下楼,到宿舍区门口,过太平北路,当时此地并无过街天桥,在文昌桥上来回走了几遍,仍旧是片纸不见,杳如黄鹤。两人懊恼不已,回到宿舍,怅然久之。过了几日,修书一封,顺流而上,致信发小。但企足而望,辗转反侧,渴望来信,真是惯迟作答盼书来呢。终于等到了来信,话语平淡,惜墨如金,只是说,上封信里只是探问卢嘉川是否实有其人?其墓是否就在雨花台?许宁是否就是南京人?看过这样的一番解释,我真有点无言以对,不知说什么好了。但要说卢嘉川与许宁,还真不是空穴来风呢。我们在中学里,还的确是读过这部小说,《青春之歌》。

1959年版电影《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

《青春之歌》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当时的初中语文课本里节选有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是林道静被捕在监狱里与郑瑾等在一起的章节。说实在话,对这样的狱中情节,我实在是毫无兴致,正如我看《红岩》,对这样的残酷压抑与监狱有关的文字章节,总会匆匆而过,不愿过多注目停留。当时的阅读兴趣,还是喜欢《林海雪原》《红旗谱》《烈火金刚》《桥隆飙》这样的文本,有刺激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有枪,有正面厮杀,有趣味。但不知道是通过什么渠道,她居然弄来一本《青春之歌》,借给我看。我本来兴趣不大,但因为不好意思辜负了她的一番好意,也就认真地读了起来。不读则已,深入其中,就跟随着林道静的生活踪迹,欲罢不能了。

林道静离家出走,到北戴河的杨庄小学,遇到了余永泽,也与卢嘉川有了一面之缘,而后是林道静到了北平,又遇卢嘉川,当然还有江华、罗大方、许宁等,生活图景渐次展开。林道静在余永泽、卢嘉川、江华等人之间比较辨别,最终因卢嘉川牺牲在南京雨花台,她与江华走到了一起。这一番一个女人与三个男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故事,在当时的大时代背景之下,还是引发了我们这些生活在偏僻乡村的少男少女的极大兴趣与无限憧憬吧。

谢芳饰演的林道静

乡村的一个夏夜晚饭后,悄悄去还书给她。她当时生活在外婆家,很大的北方宅院,有巍峨庄严的门楼,当时被征用为村里的学校了。她外婆一家拥挤在很逼仄的阔大院落的一隅,见我到来,她外婆很热心地张罗一番,就回里间去了。

两人闲聊,话题自然就说到了《青春之歌》,说到了小说要远比课文中节选的仅仅是牢房片段的壮阔浩淼,北戴河的大海,冀中平原定县的原野,更有北平故都的种种细节,北大、景山、故宫、后海、沙滩、红楼、东斋、西斋,北平的老槐树,还有诸多名称各异的北平胡同。林道静与许宁的一次接头见面,居然是在中南海呢。小说里如此写道:

中南海里巍峨的殿堂都静静地好像在灰尘中熟睡了,只有尚未结牢的薄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冷清的西风吹动着,遍地落叶随风飞舞着,美丽庄严的中南海,到处充满着败落、荒凉的景象。

小说里还有一首诗,很明显是模仿鲁迅而来:

茫茫长夜欲何之,银汉低垂曙尚迟。

搔首徘徊增感愧,抚心坚毅决迟疑。

安危非复今所计,血泪拼将此地糜。

莫谓途艰时日远,鸡鸣村角现晨曦。

她轻声地说,王晓燕这样的家庭出身,居然会爱上戴愉如此不堪的人,真是很不值得啊。她还说到了许宁与白莉萍的纠缠,许宁在北海的土山上怀念远赴山海关外的崔秀玉的细节,这个许宁与罗大方这位白莉萍的前男友还能友好相处,也真够磊落大方的啊。说到江华,她说他还有一个名字叫李孟瑜。说完这个名字,她脸红了,表情有点不大自然。我说,原本对林道静这个名字很抵触,但看了小说,尤其是第一部,还是觉得她对余永泽的感情也是真实可信的。当时,我们并不知道余永泽很大程度上有着张中行先生的影子,而且小说中也并没有提到,实际上,作者与张中行还是有一个女儿的呢。

啰嗦到此,再说《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这个现实中的“林道静”。

左一为杨沫

杨沫,原名杨成业,曾用笔名杨君默、杨默、小慧等,祖籍湖南湘阴。杨沫之父杨震华,出身农家,中过举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商科,先后创办新华商业讲习所、新华商业专门学校。杨沫的母亲丁凤仪,湖南平江人,出身书香门第,曾在长沙女子师范学校读书,俊美出众,懂诗文。杨沫在1914年8月25日出生在北京,于1928年至1931年,曾求学北京西山温泉女子中学。1931年夏秋,她抗婚离家出走,到香河小学教书,与张中行热恋,此后两人同居。1933年1月,杨沫接触左翼进步青年及进步书籍,向往革命;同年,她前往河北定县铁路员工子弟小学教书。杨沫在1936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沫随哥哥前往上海投奔妹妹白杨,在《大晚报》发表过短篇小说,后又奔赴冀中,投身敌后抗日。1942年后,杨沫先后在平西游击区的挺进报、十分区黎明报社、《晋察冀日报》做编辑。1949年3月15日,杨沫返回北京。1951年9月,杨沫开始创作《烧不尽的野火》。1955年4月底,长篇小说《烧不尽的野火》完成,更名为《青春之歌》。1958年初,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正式出版。1959年初,《中国青年》杂志发表郭开批评《青春之歌》的文章,引发讨论。此年10月,电影《青春之歌》公开上映。1994年3月,杨沫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案呼吁改选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协。一年后,杨沫病逝。杨沫有一哥哥杨成勋,两个妹妹杨成亮、杨成芳,杨成芳就是前文提到的电影演员白杨。

姐姐杨沫 ,妹妹白杨

“林道静”杨沫的感情生活大致如此:1931年夏,杨沫与张中行相识的时候,张中行当时名叫张璇,年长杨沫5岁。张中行由家庭包办曾在17岁时结婚。1932年,杨沫与张中行的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因病夭折。1936年3月,杨沫与马建民相识,产生情愫,与张中行隔阂日深,两人最终在1936年6月断绝关系。杨沫随即与马建民结为夫妻,11月,杨沫与张中行的女儿马徐然出生。此后,杨沫与马建民生有两子一女:马青柯、马豁然、马波。马波又名老鬼。1989年,杨沫与李蕴昌结婚。但看马波的《母亲杨沫》,书中诸多细节,令人不胜唏嘘。

《青春之歌》在当年之所以受到广泛关注和热捧,最主要的原因大概是这部小说延续了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小说讲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发生在一个小资产阶级女性和三个男性之间的爱情故事。杨沫在其小说《青春之歌》中继续沿袭了年代革命爱情题材小说中“革命恋爱”的叙事模式,表现了女性知识分子对于男性革命者的追崇,但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下,它又明显超越那个年代其他革命题材的作品,具有某些新的时代特征。《青春之歌》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形象的知识分子群体,如卢嘉川、江华、林红这些英勇斗争、宁死不屈的共产党人形象,同时也描写了一些容易动摇、沉沦甚至叛变的负面典型,如余永泽、戴愉、胡梦安等。他们作为一种典型负载了作者的道德评判,借以衬托正面人物的高大正确。当时成千上万的知识女性,与林道静有着大致相同的遭遇、思想和情感,从寻求个人出路而走上了革命道路,她们从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从而成为小说的忠实读者,小说这种“革命加爱情”的不无图解、表达既定概念的痕迹明显,当时也被称为“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教科书”。铁凝曾说,“在大浪淘沙的时代,杨沫义无反顾地走上革命的道路,成为忠诚无畏的革命战士。她和笔下的青年革命者一样,确立了反抗与革命的志向,毅然投身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

据说,《青春之歌》出版之后在短短半年时间就发行39万册,至1959年6月共印刷13次,发行121万册,到1990年止,已经累计发行500万册。小说产生如此轰动性影响,自然也引发一些争议。茅盾则发表《怎样评价〈青春之歌〉》一文,明确肯定《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林道静是一个富于反抗精神,追求真理的女性”。杨沫于1960年推出《青春之歌》再版本,对小说进行了系统修改。抗日时期的流行歌曲《五月的鲜花》也因电影《青春之歌》的公映,再次流行全国。日本共产党主席野坂参三曾著文《中国知识分子所走的道路》,号召日本青年阅读《青春之歌》,从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青春之歌》至少一度在东瀛的影响。

1959年版电影《青春之歌》海报

日文 《青春之歌》 日本株式会社 至诚堂1962年出版

杨沫此后的《芳菲之歌》《英华之歌》,虽然说是延续《青春之歌》,所谓三部曲,但时代变迁,其影响力已经远远不及《青春之歌》了。张中行先生被季羡林先生誉之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他病逝于2006年,我曾写一《北方的老槐树》,缅怀这位老人。为何会用老槐树来比喻张中行先生?且看杨沫曾有如此描写:

沙滩通故宫的马路两旁,整齐地排列着一行行翠绿的洋槐树。夜晚,盛开的洋槐花在行人的头上散发着清爽的迷人的香气。穿过这些沁人心脾的洋槐树,道静和晓燕就时常悄悄地出现在故宫河沿的栏杆旁。有时在朦胧的月光下,她们一同眺望着那庄严美丽的故宫景色,那高大的黄色的琉璃瓦屋脊多么富于东方的艺术色彩,那奇伟庞大的角楼,更仿佛一尊尊古老的神像,庄严而又神秘地矗立在护城河上的夜空中,又是多么令人神往呵。

林道静与江华投身革命的洪流,但“余永泽”则如北平街头的洋槐树,默默耸立,静看风雨。“林道静“从定县回到北平,还是会偶尔想起“余永泽”的呢。

卢嘉川据说原型是陆万美、路扬、贾汇川等人的综合,路扬后来是开国少将。所谓卢嘉川牺牲雨花台,则属虚构。许宁则实有其人,他叫许晴,牺牲在苏北,其遗骸在扬州烈士陵园。杨沫之子老鬼曾有《血色黄昏》《血与铁》等出版发行,他如今也已经年逾七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