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地名保护披上“制度铠甲”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6-29
中央深改委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区划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深入研究我国行政区划设置历史经验,稳慎对待行政区划更名,不随意更改老地名。这是对“老地名该不该改”热议话题的权威回应,释放出重视地名保护的积极信号,对地方修改老地名这类行政行为作出了有效规范。
历史上不乏修改老地名的成功案例。比如,“沔阳”改名“仙桃”,“醴泉”改名“礼泉”,云南“中甸”更名“香格里拉”,湖北“蒲圻”更名“赤壁”,这些改名案例,或减轻了群众的地名记忆和使用负担,或让城市重现历史底蕴,或促进了地域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总之,改出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然而,也有一些改名引起诸多问题。有些地方频出“大、洋、重、怪”的地名,有些地方地名反复改来换去,有些地方以“工业区”“开发区”替换掉原本拥有厚重人文色彩、历史传承的地理“名片”,甚至有些地方仅仅是为讨吉利“祈福避邪”而改名。这不仅容易让地方丧失自身特色,也不便于地名的记忆和传播,容易对群众出行、人际往来造成麻烦与不便,甚至还会增加财政开支、劳民伤财。这其中,很多是出于地方主政者错误政绩观之下的权力任性。
在新型城镇化和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大量的老地名正在消失。资料表明,1986年以来我国已有6万多个乡镇名和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废弃。地名背后往往承载着一定的地域风情和历史文化印记,我们理应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给老地名保护披上“制度铠甲”。对于老地名的更名,要严格程序,严肃对待,多方征求意见,认真挖掘老地名沉淀的历史文化价值,并结合新时代的生动实践,让传统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增强其生命力、影响力、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