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让 “水韵江苏”成为高质量发展鲜明标识 ——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昂首奋进新征程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11-30

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

文化惠民送戏下乡演出现场

2018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开幕式

荣获2019年国家文华大奖的苏剧《国鼎魂》剧照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淮扬运河高邮段

世界自然遗产——盐城黄海湿地

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

镇江西津渡儿童研学游

夜间文旅消费场景(左)

水,是大自然最美的恩赐,它滋养文明、孕育万物。水,是江苏大地自古繁华锦绣、密密交织的生命源流。独特的江河湖海资源禀赋,秀美的自然人文风光,让人们踏遍万壑千山在这里心心相牵。

拙政园内,亭台楼榭,曲终人未散;黄海之滨,壮美世遗,万物皆共生;还有那秦淮河边,桨声灯影,最抚凡人心……回溯过去几年,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省文化和旅游系统依托“水+文化”融合特质,坚持以水为脉、以文铸魂,聚焦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融合、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充分展现“水韵江苏”之美,努力打造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突出打造精品力作 滋养百姓精神家园

“全省每年大型舞台艺术作品新创数量达60部以上,苏剧《国鼎魂》、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分别获国家文华大奖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2部作品入选文旅部‘百年百部’工程,数量位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省文旅系统紧扣时代脉搏,塑造了一大批既见性格风骨,又见家国情怀、彰显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形成舞台艺术创作“江苏现象”。这是江苏不断优化艺术创作生态,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结出的累累硕果。

江苏提出并落实对艺术工作者充分尊重、对艺术创作规律充分尊重、对艺术工作者辛勤劳动充分尊重“三个尊重”,建立完善财政投入、院团激励、人才培育“三项机制”,搭建有利于多出精品、多出人才的各类平台。实施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发挥江苏艺术基金“孵化器”作用,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抗击疫情、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组织创作,特别是今年围绕庆祝建党百年,遴选确定50部大型舞台剧目、20个小型舞台节目并组织展演,这当中包括新创一批红色主题剧目,昆剧《瞿秋白》、锡剧《烛光在前》、苏剧《太湖人家》、扬剧《阿莲渡江》等描摹时代底色的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专门设立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江苏省书法院,创新实施新金陵画派青年人才培养计划,组织实施“大树移植”工程,建设高素质“艺术苏军”。组织覆盖所有门类的舞台艺术优秀青年演员展演活动,搭建全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省级展演平台,举办优秀美术家系列展,促进更多优秀艺术人才脱颖而出。打造艺术活动品牌,从2018年开始,我省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创新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经过3年集中展演,首次实现全国348个剧种“大团圆”,今年又重点围绕经典剧目、原创剧目、戏曲绝活组织展演,策划推出“新三年计划”,使之成为加强剧种建设、推动戏曲保护传承发展的重要活动平台。定期举办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活动,并实行艺术评奖与文化惠民相结合,今年第五届江苏省文华奖评选有4万多名观众走进剧场、美术馆,1千多万人次线上观看。联合中国美协、中国书协,面向全国举办“抱石风骨”“散之风神”“悲鸿风度”美术书法品牌活动,让江苏文艺精品创作高地建设更有显示度。

突出文物保护传承 彰显文化遗产时代价值

悠久的历史馈赠了江苏众多的文化瑰宝,我省现有苏州古典园林、明孝陵、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1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项目名录10个,国家级非遗项目162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78名;各类备案博物馆314家、馆藏文物281万多件,特别是博物馆观众数连续多年全国第一。如何让“深在闺中人不识”的国家宝藏在新时代发展中焕发新彩?近些年,全省文旅系统一直在积极探索、创新实践。

一方面,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让文物更好“活”起来。推进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前置”,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公布首批江苏省革命文物名录,推动中国明清城墙、江南水乡古镇等跨省联合申遗;另一方面,创新非遗传承发展路径,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建设,创新开展“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活动,首批认定25个省级试点项目,文化和旅游部在全国推广了江苏做法。

如今,到曲艺书场看非遗表演,在临水戏台看沉浸式演出,去古镇古街看民俗风情,成为越来越多游客休闲新选择。依托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全省创建了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无锡博物院“行走”系列研学旅行、常州博物馆“悦纳龙城 博悟万物”劳动实践课程等社会教育活动,成为中小学生的第二课堂;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等文博场所还纷纷培育文创产品品牌,镇馆之宝摇身变成了冰箱贴、胸针、项链,让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珍存,飞入寻常百姓家。

大运河是彰显“水韵江苏”独特魅力的闪亮名片。围绕助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前列,全省文旅系统聚焦运河文化遗产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编制出台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两个省级专项规划,提出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并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立足大运河全域,以“融合·创新·共享”为主题,自2019年起每年举办一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致力打造国际国内有影响的文旅融合发展平台、文旅精品推广平台、美好生活共享平台。今年9月举办的第三届运博会吸引超13.6万人次走进现场,线上受众超2.7亿人次;高水平建成开放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以来每天1万人的预约名额常常“秒光”,已成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和旅游网红打卡地;组织运河沿线8省(市)书画家,历时2年,创作完成长135米、高3米的《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绘制当代“清明上河图”;开展运河沿线文旅资源普查,建成运河文化遗产监测管理平台,实施一批沿线考古发掘、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风貌综合整治工程,近两年安排省级以上文物保护专项资金6.3亿元,支持393个保护展示项目,在运河沿线设立9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计推出运河主题旅游精品线路,集中推出“运河百景”标志性文旅产品,致力绘就一条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与景观相得益彰的“水韵江苏”美丽中轴。

突出公共文化服务质效 推动文化惠民可感更可享

如果说,文艺创作生产、文物保护传承,为百姓生活添了彩,那么,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推进,更是让文化春风温暖了大江南北。“十三五”时期,全省已实现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超95%。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精准对接,全省文旅系统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由全覆盖向高效能转变。

当前,我省积极落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和功能配置标准,推动“人均接受公共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和考核指标,全省有4个地区、8个项目获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深入实施“戏曲进乡村”文化惠民项目,结合庆祝建党百年,举办“百年百场”文化惠民活动,组织近年来获得全国“群星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优秀群众文艺作品下沉到基层巡演。有11个县(市、区)入选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创新打造数字文化馆、图书馆、公共文化云,推行“菜单式”“订单式”“一站式”公共文化服务,实行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让更多人共享优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走进南京老门东景区的门东游客中心,传统砖、瓦、石、木等材料打造的主题背景墙,夹裹着浓郁的老城南味道扑面而来;步入无锡南长街的“古韵南禅”公共文化空间,古韵南禅·文化夜游项目、24小时南书房映衬着“古运河文化会客厅”的独特气质;站在徐州马庄文化礼堂二楼向东眺望,眼前宽敞的休闲广场连接着潘安湖国家湿地公园,美不胜收,而脚下的马庄文化礼堂,在展示马庄村发展历史的同时,更是深受当地村民和游客喜爱的互动场所。据了解,从今年起,省文化和旅游厅启动实施了公共文化服务“双千计划”,“十四五”期间,将在全省培育1000支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实行“送文化”与“育文化”“种文化”相结合,建设“老百姓身边不走的文化队伍”;打造1000个城乡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营造公共文化主客共享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全省已认定首批201支优秀团队和203个“最美”空间。

突出产业深度融合 争做文旅高质量发展“示范生”

从今年上半年举办的江苏史上最长文旅消费推广季带动7.61亿曝光人次,到国庆假期全省国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恢复到去年同期95%左右水平;从云旅游、云演艺、云娱乐、云展览等数字化体验新模式的层出不穷,到周边游、“微度假”产品的供不应求……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省文旅行业供给、需求双侧发力,捷报频传,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保持全国第一方阵,国内旅游人数、旅游总收入保持全国前三,不仅展现了我省文旅行业恢复发展的韧性,也生动演绎了“用文化的理念发展旅游,让旅游更有诗意;用旅游的载体传播文化,让文化走向远方”的江苏实践。

在政策融合上,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给文旅行业带来的冲击,及时出台文旅行业专项扶持政策“苏六条”、助力文旅企业加快恢复发展“苏八条”,共调剂安排1.8亿元纾困资金,同时梳理整合国家和省内出台的惠企政策形成“政策工具包”,让文旅企业直言这是事业寒冬中的“暖宝包”。调整省级文化和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方向,对文旅融合类、新业态类、文旅消费升级类项目予以倾斜,近3年共安排2.6亿元资金、支持项目200多个。搭建常态化政银企合作平台,组织重点文旅项目金融对接集中签约,近两年签约项目326个、总授信额超千亿元,在省级层面推出首家文旅特色支行,为文旅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相继出台推动旅游民宿、乡村旅游、“互联网+旅游”高质量发展等系列文件,创新实施“乡村旅游驻村辅导员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文旅企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在业态融合上,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促进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指导意见,促进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旅游演艺、旅游民宿、文化遗产旅游等业态提档升级,推动更多文化资源转化为高品质旅游产品。大力推动艺术作品在各类文旅空间展示展演,规划建设一批小剧场,涌现出大丰荷兰花海《只有爱》戏剧幻城、无锡拈花湾《禅行》等一批实景版旅游演艺,为游客提供“白天观景、晚上看戏”的全天候旅游体验。22个首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犹如22颗“夜明珠”,与“夜之金陵”“姑苏八点半”“龙城夜未央”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夜经济品牌交相辉映,给人们文旅休闲生活赋予了全新“打开方式”。近两年我省先后认定省级非遗创意基地13家、非遗旅游体验基地10家,秦淮灯会、溱潼会船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优秀案例,镇江醋文化博物馆、上演昆曲《浮生六记》的苏州沧浪亭等非遗特色景点成为网红打卡地。打出“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注重用文化提升旅游创建内涵,推动全域旅游创建走在前列。培育生态康养旅游、工业旅游、研学旅游、体育旅游等融合产品,强化科技赋能,打造文旅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创造文旅消费新需求、新场景,丰富文旅监管新功能、新手段,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全省现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8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7家、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6家,均位居全国第一;有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镇139家、首批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6家,我省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等经验在全国推广。

在品牌融合上,设计推出“水韵江苏”新标识,以“水韵江苏·有你会更美”为主题,组织拍摄制作系列旅游宣传片和主题片,并通过央视等多种媒体媒介投放,集中传播展示最有代表性的江苏文旅资源,让人们在充分领略自然之美中深度感悟文化之美。推动省、市、县协同互动,建设“水韵江苏+”品牌集群,构建“水韵江苏”品牌推广体系。同时,加大“水韵江苏”全球推广,建设对外交流精品项目库,用好海牙、布达佩斯中国文化中心和12家境(涉)外旅游推广中心,启动建设“水韵江苏”全球传播中心,搭建多平台、多渠道、多终端的文旅资源宣传推广网络,吸引更多人到江苏感受美的风光、美的人文、美的味道、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突出市场安全质量监管 打造安心放心舒心文旅圈

文旅场所人员密集、流动性大,面对规模庞大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始终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监管,坚决守牢安全底线,已在全省文旅系统形成共识。

2018年上半年,全省13个设区市全部完成“同城一支队伍”改革,39支区级执法队伍“人、财、物”划转到位,省级机构改革后出台全国文旅系统首个深化“放管服”改革意见,2020年8月,《江苏省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用政府规章的形式,把近年来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下来,这是我省文旅系统牵住改革“牛鼻子”,在全国先行先试的一个侧影。随后,推行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监管,严格审查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旅行社、导游资质,严格审批营业性演出活动,综合运用第三方“体检式”暗访评估、监管执法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为营造安心放心舒心的文旅市场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省文旅系统以“疫”为令,迅速将工作重点向行业疫情“危险区”的文旅活动、文旅场馆汇聚,及时研究部署旅游场所、文博场馆、省内旅游业务安全有序调整和恢复开放,指导督促各地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扎实做好文旅场所、旅游景区开放管理,在节假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力量开展“下沉式”综合督导,督促各地严格落实防控责任,抓实抓细各项防控措施,坚决防止疫情通过文旅途径传播。同时,按照“三个责任”“三管三必须”的要求,以火灾隐患、旅游包车、高风险旅游项目、文旅场所客流超载等为重点,深入推进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八大整治行动”,制定旅游包车安全管理办法、重点隐患问题领办督办“八项机制”等制度机制,以省政府办名义印发文旅活动重特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全省文旅行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

在全力以赴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同时,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推动文旅行业安全监管从“人海战术”向“智慧监管”转变。2020年7月,上线运行集智慧服务、智慧监管和智慧分析三大功能于一体的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目前已统一归集全省文旅数据8362万条,实现了对597家旅游景区、764个乡村旅游点的实时客流量监测。最近还依托该平台推进全省社保卡文旅“一卡通”,通过社保卡、身份证、入园码、健康码、行程码等多码合一认证,更好发挥文旅领域大数据“耳聪目明”作用,切实提高文旅行业服务和管理效能。

流年不负,岁月可期。前不久,《江苏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围绕全省美丽资源设计的文旅发展“大棋盘”由此起笔。“新的征程、新的赶考,需要我们付出新的奋斗、展现新的作为。”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一方面,“戴着口罩抓发展”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工作的常态,另一方面,进入新阶段,高质量的文化和旅游产品越来越成为人们高品质生活的必需品。放眼未来,要努力走出常态化疫情防控下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更加彰显“两廊两带两区”文旅布局美丽图景,培育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陆桥东部世界级丝路旅游带、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沿洪泽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更加彰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赋能文化强省建设作用,推动艺术创作“高处再攀高”,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高效,扩大优质文旅产品供给,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新需求;更加彰显文化遗产文明价值和时代价值,提升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水平,加强运河文化和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加彰显旅游为民和旅游带动效应,培育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加快发展大众旅游、全域旅游,推进“旅游+”向“+旅游”转变,努力建设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更加彰显“水+文化”融合特质,深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迭代升级乡村旅游、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等融合业态,进一步提升“水韵江苏”文旅品牌国际国内影响力,使之成为江苏的文化标识;更加彰显安全有序文明的江苏文旅市场形象,强化全过程质量和安全监管,提升文旅行业本质安全水平,推进文旅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大写意”精雕成“工笔画”,奋力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助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