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江苏70年:深化改革添活力 锐意创新促发展
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日期: 2021-08-24
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孕育而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江苏的改革是在国家改革的大背景下推进的,是国家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与国家改革进程基本一致。40年多来,江苏改革大致可以划分为:起步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深化提高阶段、全面深化等四个阶段。无论哪个阶段,江苏都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了江苏贡献。
一、起步探索阶段(1978—1992年):实施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农村改革,积极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乡镇企业活力加速释放,综合实力明显提升
(一)改革进程举措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时期的改革,大多没有现成的模式,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指引下,全省各地解放思想,积极探索,争取试点,不断创新,力所能及地推进改革。
这一时期改革举措和特点。一是推进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重点的农村改革。对耕地实行多种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放宽了农村政策,放开了水产品、果品等农产品价格。通过改革,将原有的集体经营方式,改变成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方式,改掉了农业“大呼隆”的生产方式和“大锅饭”的分配方式。农业经营体制的改革,动摇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1983年,中央决定实行政社分设,1984年全省所有乡镇都完成了政社分设,建立了乡镇政府,生产大队改变为村,并建立村民委员会。与此同时,全省尤其是苏、锡、常地区加快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并积极探索乡镇企业改革的途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实现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使农民变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经营者,这样,在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内部孕育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异体细胞,这种孕育引发一系列深刻变化。二是探索国有企业摆脱困境的有效途径。主要是以搞活国有企业为中心环节,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利改税,改革企业经营机制、企业领导体制和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发展横向经济联合,依靠政策、利益驱动,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加快发展的积极性。1991年开始,全省各地紧紧围绕搞活企业,特别是搞活大中型企业,选择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企业改革试点形式进行试点,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形式。在全省1000多家试点企业中,试点的主要形式是:放开经营试点、投放产出总承包试点、引进乡镇企业灵活机制试点、模拟“三资企业”试点、利税分流试点、股份制试点、租赁拍卖破产试点等。就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股份制试点来说,全省就批准了股份制试点企业148家,其中有限责任公司113家,股份有限公司35家。昆山三山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和无锡太极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被国家体改委批准为社会募集公司,其余33家股份有限公司为定向募集公司。三是开展城市综合改革试点。20世纪80年代初,常州、南京先后被国务院确定为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内进行改革。改革的范围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流通领域、分配领域,从微观搞活企业扩展到宏观改善管理,从工业延伸到商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从经营方式、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发展到政府机构职能的转变。除常州、南京两个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外,苏州、无锡、镇江等市分别在金融体制改革、中等城市机构改革、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住房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同时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在计划、物资分配、价格体系、工资制度、劳动制度改革方面迈出了较大步伐。
(二)改革成效
这一时期,江苏深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农村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一是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江苏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9.2亿元提升至1992年的2136.02亿元,年均增长11.8%;固定资产投资从21.8亿元提升至711.7亿元,年均增长28.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4.8亿元增加至704.5亿元,年均增长16.3%;进出口总额从4.3亿美元增加至69.62亿美元,年均增长22.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4%、14.7%。二是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迅猛。1983年江苏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3000万吨,至1992年达到3320.55万吨,比1978年增长38.3%。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1978年的105.9亿元增加至1992年的673.82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从155元提升至1061元。三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江苏乡镇企业冲破种种束缚,依靠“四千四万”的顽强意志和自身的灵活机制,获得了较快发展。到1980年,全省乡镇企业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形成了乡镇企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983至1985年中央连发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国务院也先后出台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1979)《关于社队企业贯彻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的若干规定》(1981)。1985年,全省乡村两级工业企业达8.16万个,完成产值比1980年增长2.31倍。
二、全面推进阶段(1993—2003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型经济发展迅猛,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综合实力持续攀升
(一)改革进程举措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及时作出了关于加快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改革步伐,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基本形成以市场调节为主的经济运行新机制,并以此作为新的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党的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江苏又提出进一步加快改革,到本世纪末基本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要求。
这一时期改革举措和特点。一是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系统、全面地推进改革。至2003年底,全省县属国有企业改革基本结束,多数市的市属国有中小企业改革基本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和市属国有大型企业改革积极推进。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改制面达93%以上,大型商贸企业改制面达88.5%,中小型商贸企业改制面达92.9%。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框架初步形成,各项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南通、苏州、无锡、淮安等市,有的已经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产权制度改革,有的完成过半的任务,有的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二是抢抓浦东开发重大发展机遇加快外向型经济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实施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促进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江苏及时抓住浦东开发开放的重大发展机遇,主动与其相呼应、相对接。江苏通过“三外齐抓、三外齐上”、推进开发区建设、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等举措,江苏开放型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三是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步伐。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江苏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积极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与乡镇政府产权主动退出和集体经济改制相伴,一大批集体乡镇企业开始改制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逐步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生力军。
(二)改革成效
这一时期,江苏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要求,主动对接服务浦东开发开放,积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鼓励引导乡镇企业向民营企业转制,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和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综合实力持续攀升。一是开放型经济迅猛发展。1994年末,全省建立了10个国家级开发区和苏州工业园区以及一批省级开发区,当年实现进出口总额突破百亿美元,达117.6亿美元,是1992年的1.69倍;外商直接投资41.8亿美元,相当于1992年的2.98倍。1994年底召开的省第九次党代会上,正式把经济国际化战略确立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进一步推动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到2003年,全省进出口总额首超千亿美元,达1136.7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19.8亿美元,分别是1992年的16.32倍、11.26倍和31.43倍。二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1997年底,全省有80%的乡村企业实行了多种形式的改制。2000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私营个体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活放宽”的要求,民营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成为创造民众财富的生力军、新增就业的主渠道和新的经济增长点。2001-2003年,全省民营经济上缴税收占全省税收的比重由13%提高到19.9%,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由26.2%提高到30.5%。三是综合实力较快增长。1992-2003年,江苏生产总值从2136.02亿元增加至12442.9亿元,年均增长12.95%;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0.1%、17.6%;进出口总额从69.62亿美元提升至1136.7亿美元,增长15.3倍,年均增长28.9%;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4.1%、13.4%。
三:深化提高阶段(2004年—2012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建创新型省份,改革的领域更为全面
(一)改革进程举措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的,这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五个统筹”,首次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提出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04年是江苏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的第一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改革工作,将2004年确定为江苏的“改革促进年”,从此江苏改革进入了新的时期。
这一时期改革举措和特点。一是由结构性改革转向功能性改革。2004年,江苏改革的工作力度明显加大,领域明显拓宽,深度明显增加,政策更加完善,措施更加有力,操作更加规范,成效更加显著。省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取得突破性进展,省级各部门所属企业全部实行与主管部门脱钩,实现产权多元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新的突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南通5市基本完成了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其他8市市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面达45%。省属101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全面推开。与此同时,全省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也取得突破。出台了《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苏发〔2004〕7号),民营经济发展实现了新的跨越,全年新增私营企业11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351亿元,增长47%。二是改革的领域更为全面。2004年,省委、省政府以苏发[2004]20号文件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许多体制创新要求。2006年10月19日中共江苏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江苏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意见》,对和谐社会建设、关注民生做出了许多制度安排。2007年,省政府以苏政发〔2007〕63文件印发了《江苏省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意见》,明确了创新节能减排体制机制的措施,改革领域在社会、生态等领域更加深入。三是把创新驱动作为发展的重大战略。2006年4月18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提出坚持科教优先方针,努力建设创新型省份;把握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应用领域的关键技术;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加快建立以技术创新体系为重点的区域创新体系;有效结合开放优势和科教优势,着力推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创业,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营造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为建设创新型省份提供有力保障等明确要求,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
(二)改革成效
这一时期,江苏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路径目标,有力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省经济社会实现快速发展。2003-2012年,江苏生产总值从12442.9亿元增加至54888.8亿元,年均增长13.1%。一是创新动力逐步增强。全省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占GDP比重从2003年的1.21%提升至2.3%,创新投入规模从150.5亿元增长至1288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从2005年的7928.2亿元增长至45041.8亿元,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005年的24.2%提升至37.5%。二是产业结构加速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2012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值是2003年的7.57倍,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6.4%,比2003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其中,电子行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规模均从千亿级迈上万亿级台阶。服务业发展迅速。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03年的36.1%提升至43.1%,年均提高0.78个百分点。金融业增加值从392.1亿元增长至3136.5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从447.5亿元增长至2992.8亿元。三是开放型经济持续发展。2003-2012年,全省进出口总额从1136.7亿美元提升至5480.9亿美元,自2011年起一直稳定在五千亿美元以上规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翻番。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2003年的158亿美元提升至2012年的357.6亿美元,增长1.26倍。四是社会民生稳步改善。居民收入较快增长。2003-2012年,全省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9262元增加至29677元,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从38.3%下降至35.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4239元增加至12202元,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从41.4%下降至37.4%。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每万人拥有医师数从14.5人提升至19.9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由24张提升至38.8张。教育水平持续提升。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自2006年始终保持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2003年的83.2%提升至2012年的98%,每万人口中大学生在校生数从116.1人提升至228.6人。
图1 2003-2012年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四、全面深化阶段(2013年—):全面深化改革深入推进,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生态文明、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渐次展开、成效显著
(一)改革进程举措
党的十八大在确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又相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改革总目标之明确、内容之全面系统、力度之大、影响之广泛前所未有。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全面深化改革”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明确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涵。江苏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紧扣“走在前列”目标定位,坚定改革方向,系统化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创了改革发展新局面。
这一时期改革举措和特点。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牢牢站稳人民立场,带着为老百姓办实事的情怀去推进改革,重点围绕教育、医疗、社保、环保等重点民生领域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二是注重顶层设计和系统化思维推动改革。制定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重要改革举措实施规划(2018-2022),对十九大报告明确的158项改革任务逐一加以具体化,形成了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截止2019年6月底,已经召开37次省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154个改革文件,全方面系统化推进改革任务。三是聚焦重点难点领域突破改革深水区。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突出重点、狠抓关键,围绕重点难点领域重点突破。加快“放管服”改革,“不见面审批”“3550”改革、“证照分离”等一系列重点领域改革有力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五项重点任务。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出台了3个文件,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快地方机构改革,成立改革领导小组,13个设区市、96个县(市、区)机构改革全部顺利完成。民主法制、文化体制、生态文明、民生和社会创新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
(二)改革成效
这一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目标,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各项风险挑战,经济社会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2012-2018年,江苏生产总值从54888.8亿元增长至92595.4亿元,年均增长8.1%。一是深化改革深入推进。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创新探索,大力实施“不见面审批”,90%以上的审批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证照分离”等重点改革有力推进,“不见面审批”改革在全国面上推广,省级层面224项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取消,累计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887项,“3550”目标基本实现。截至2018年底,全省市场主体总数达922.1万户,成为全国第二个市场主体突破900万户的省份。2018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首次突破五万亿,达到51483亿元,同比增长8.2%;占GDP比重达55.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二是经济发展质效明显提升。2012-2018年,江苏积极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经济结构、发展质效取得显著提升,增长动力加速转换。自2016年起,江苏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产业结构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2.64%,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43.8%。三是城乡建设水平稳步提升。2012-2018年,江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63%提高至69.6%。铁路营业里程从2348公里增加至3014公里。高速公路里程从4371公里增加至4710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5亿吨增加至23.3亿吨。邮电业务总量从1108.8亿元增加至5861.8亿元。四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江苏的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2018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48微克/立方米,比实施“大气十条”的2013年下降34.2%,104个国考断面水质优III类比例69.2%,比实施“水十条”的2014年提高7.7个百分点,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指标均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累计建成国家生态市县63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9个,数量居全国第一;13个设区市均为国家园林城市。五是社会民生福祉不断增进。2012-201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37:1缩小至2.26: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仅差0.1个百分点。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达7.3人,拥有卫生机构床位数6.1张,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3.66个,均处于全国前列。
回顾过去,改革历程波澜壮阔;展望未来,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让我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继续高举改革开放旗帜,总结好改革经验,深化创新改革理论,传播好改革声音,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推动江苏改革不断前进,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强大改革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