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委书记吴政隆:建设人才强省 激发人才活力 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来源:《群众》 日期: 2022-01-12
建设人才强省 激发人才活力
让更多“千里马”在江苏创新创业竞相奔腾
中共江苏省委书记 吴政隆
百年大党,风华正茂;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在我们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重要历史时刻,党中央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对人才事业发展作出战略谋划,发出了新时代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动员令。在省第十四次党代会闭幕后,省委召开经济工作会议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随后第一个专题会议就是人才工作会议,这是有深刻含义的。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关键靠人,关键靠人才。省委召开人才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为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人才强国建设,就如何识才、爱才、育才、用才、敬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统筹“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献。要深刻领会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认识这些重大成就的取得,根本在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我们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自觉践行“两个确立”的根本要求,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开辟新时代人才工作新境界。要深刻领会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必须遵循的“八个坚持”重大原则,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这“八个坚持”涵盖了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重大战略、目标方向、重点任务、重要保障、基本要求、社会条件、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深化了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的规律性认识,必须作为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行动指南。要深刻领会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大势和发展规律,准确判断我国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对加快建设人才强国作出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为新时代人才强国建设锚定了新坐标、树立了新标杆、描绘了新愿景。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战略目标,自觉在全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更好地服务人才强国建设。要深刻领会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向用人主体授权、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评价体系,直指问题靶心,是构建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突破口、着力点。我们必须以更大的胆识和气魄破除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解决困扰多年、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发展优势、科技创新优势。要深刻领会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大安排,这是党中央着眼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必须把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把科技自主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深刻领会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的方法路径,这三者相互贯通、相辅相成。我们必须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坚定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于伟大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汇聚磅礴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顾历史、观照当下、远眺未来,饱含着深刻的历史考量、深沉的忧患意识、深邃的战略眼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号召全党“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联系历史的苦难辉煌,我们更能感悟到人才的强弱决定了国运的兴衰,更能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的谆谆教诲。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人才的争夺空前激烈。在这场事关长远发展、国家兴衰的争夺中,我们要清醒看到江苏的责任所在,深刻认识到人才工作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国之大者”,更加自觉地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努力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中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展现江苏的担当和作为。
二、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奋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持续加大人才开发力度,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人才队伍结构持续改善,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才驱动发展成效明显,人才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初步形成科教人才资源优势、产才融合发展优势、人才工作基础优势。江苏已经成为全国重要的人才高地,有责任、也有条件在人才强国建设中展现更大作为。
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部署,确立了“三步走”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江苏的人才工作必须在中央顶层设计的大框架下,找准发展定位,扛起责任担当,作出更大贡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加快新时代人才强省建设,全力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这是省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决策的具体举措,是着眼履行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今后一段时期全省人才发展的总定位、总牵引、总抓手。
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不是空泛的口号,必须要有具体的实践指向。江苏的人才强省建设,要“强”在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队伍上。江苏肩负着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责任,发挥好融入国际循环重要阵地和通道作用,必须把握人才全球化的新趋势新特点,集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更大力度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入推进国际人才本土化和本土人才国际化,加快形成天下英才聚江苏的良好局面。要“强”在高能级的载体平台上。推进自主创新,既要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也要靠一流的创新平台。只有打造更多高能级平台,才能吸引更多顶尖人才、培育更多高端产业。江苏要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必须在建设高能级人才平台、科创平台、研发平台上狠下功夫,构筑引才聚才的“强磁场”,吸引和集聚更多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来苏创新创业。要“强”在高含金量的政策举措上。人才政策是人才竞争的重要支撑,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变量,江苏要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快形成具有独特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让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使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要“强”在高匹配度的人才供给上。优化人才结构是推动产业转型的基础,必须紧扣我省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实际需要,优化调整省内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着力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全面提升人才供给质量,推动人才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匹配、深度融合,为全省现代化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要“强”在高品质的人才生态上。人才成长依赖于环境,人才竞争也取决于环境,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必须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的浓厚氛围,对标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以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让江苏真正成为各类人才“近悦远来”的热土、施展才华的沃土。我们要通过人才强省建设,把江苏建成人才强国雁阵格局的重要支点、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中扛起“江苏担当”、作出“江苏贡献”。
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是江苏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做到人才工作优先谋划、优先推进、优先保障,在“优先”中形成更多的“走在前列”,加快实现人才队伍现代化、人才效能现代化、人才发展治理现代化,真正把江苏建设成与“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这一光荣使命相匹配、为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作支撑的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到2025年,人才规模进一步扩大,研发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南京、苏州、无锡高水平人才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高层次人才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明显增强,人才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人才引领发展作用进一步彰显;到2030年,基本建成人才强省,造就一流自立自强人才方阵,在关键核心技术和新兴前沿交叉领域实现突破,在全球范围吸引配置优秀人才的能力明显增强,形成更具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到2035年,全面建成人才强省,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价值彰显、活力迸发的人才生态更加完善,重点领域集聚一批世界级顶尖人才,人才竞争力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三、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打造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现代化人才队伍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先驱龚自珍就是在江苏这片土地上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号。在所有的发展资源中,人才是基础性、决定性、战略性资源。要更加自觉地把人才工作放在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大棋盘”中谋划推进,下大力气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真正做到寻觅人才如饥似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更大力度培育战略人才力量。只有关键领域的人才供给不“掉链子”,发展才能不被“卡脖子”。省党代会明确提出,江苏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勇当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我们必须把培养战略人才力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加快形成站在国际科技前沿、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一要着力培育集聚战略科学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战略科学家集科学性和战略性于一身,是战略人才力量中的“关键少数”,是在科研战场上指挥多兵种联合作战的“帅才”,可以说是“国之重器”,不可或缺、无可替代。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上,战略科学家往往能够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方向,超前预判科技进步引发的产业变革。当前绿色低碳已成为我国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我们能在这些方面若干领域引进战略科学家,就可能引领我省绿色低碳产业发展,赢得先发优势和长远主动。要围绕国家和省重大战略需求,实施战略科学家领航行动,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对国家认定的战略科学家,要建立专班联系服务制度,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一事一议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助力其实现在科学研究中的超越突破。二要大力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布局,坚持“相马”和“赛马”相结合,大力推行“揭榜挂帅”,组织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在重大任务中培养造就人才,努力集聚一批具有前沿引领力、资源集聚力、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三要加快建设高质量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有研究表明,自然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最佳年龄段是25岁到45岁,而这一阶段的青年人才正处于事业起步之时,往往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要牢固树立投资青年人才就是投资未来的理念,进一步解放思想,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鼓励他们潜心研究、长期积累,支持他们挑大梁、当主角,为战略人才梯队“蓄好水”“育好苗”。四要努力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推进科技创新,既需要顶天立地的高层次人才,也需要铺天盖地的工程科技人才。要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行动,遴选支持一批优秀工程师,选调培养一批青年工程师,在实践中造就一支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巩固拓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思政教师进企业“双进”活动成果,完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打造一支掌握绝技绝活、擅长基础工艺的“江苏工匠”队伍。
聚焦制造强省建设,更深层次推进产才融合发展。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关键要靠人才。制造业是推动产才融合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是制造业大省,但总体上我省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高新技术企业“多而不强”的特征还比较明显,而产业短板的背后往往是人才的短板。要把做强现有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我省重点产业集群编制核心人才库和紧缺人才图谱,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布局人才链,以人才链的“强”,激发创新链的“活”,托举产业链的“优”。数字经济是推进产才融合的重点领域。省党代会提出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这既是立足当下的重要部署,更是制胜未来的重大战略。要围绕做好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两篇文章,研究制定与数字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数字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引进集聚一批顶尖数字人才、数字创客、数字工匠等,优化数字人才供给结构,引领支撑网络强省、数字江苏、智慧江苏建设。产业园区是推动产才融合的主战场。我省园区经济特征明显,158家省级以上开发园区,集聚了8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造了全省5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要充分发挥产业园区集聚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持续深化“双招双引”“创新在高校、创业在园区”等机制,鼓励园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结对共建,支持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团队入园创新创业,加快产业人才向园区集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产才融合的关键环节。当前,全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发明专利转让率还不高,大量科研成果“养在深闺人未识”,没能实现产业化或转移转化,同时也有不少科技成果在省内没能实现就地转化。要深挖高校院所的科研“富矿”,健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激励措施,完善科研成果评价考核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深入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充分调动高校院所与地方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能动性,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向产业一线集聚,不断提升科研成果服务发展的整体质效。
聚焦扩大人才开放,更宽视野集聚全球智慧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强调“中国将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当前,海外引才正处于“窗口期”和“挑战期”叠加交织的历史节点,我们要进一步拓宽引才渠道,创新引才方式,积极稳妥引进高层次人才,使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人才对外开放是双向的,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要牢固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重点围绕“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支持各类人才走出去,建立完善长期培养与短期培训相结合、国内培养与国外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育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人才合作新局面。要加强人才安全保护,做好涉外法务咨询、涉外纠纷应对指导,为海外引才保驾护航。江苏这片土地历来崇文重教、充满书香,面向未来,我们还要以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全球人才,让江苏成为天下英才向往的创新创业之地,让江苏处处充满浓郁的“咖啡香”。
聚焦江苏长远发展,更高水平推进人才自主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培养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人才的竞争首先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建设新时代人才强省,我们既要面向世界招才引才,也要更加重视人才的自主培养。要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我省拥有“双一流”高校15所、一流学科43个、“双高计划”高职院校20所,均占全国10%左右,是名副其实的科教大省。要把人才培养作为“双一流”高校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既瞄准科技前沿,建立基础研究人才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培养一批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又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布局建设省级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行业特色学院,“以我为主”培养更多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江苏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要突出企业承载创新人才主体作用。企业一头连着人才和科研,一头连着产业和市场,要坚持藏才于企、藏技于企,赋予企业更多的人才举荐和项目推荐权,支持龙头企业组建新型创新联合体开展产学研合作,鼓励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高端人才资源实施技术攻关,在创新攻坚中培养更多适应产业发展方向、满足企业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要突出重大人才工程牵引作用。我省人才工程起步较早,省市层面都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叫得响的人才工程,但同时也存在平均用力、优势不明显的问题。要握指成拳,推进人才工程优化整合,强化人才资金统筹使用,加快建立以“333工程”“双创计划”为龙头的引才育才工程体系,优先支持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成果转移转化的高层次人才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持续放大重大人才工程的集聚效应。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说到底就是要解决好谁来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江苏作为实体经济大省、科教人才大省,我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培养更多的大师大家、顶尖团队、领军人才,以人才的自主培养支撑起科技的自立自强。
我们突出强调科技创新领域的人才,是因为这方面更为紧要,直接面临“卡脖子”,关系江苏发展的“命门”,必须集中力量重点抓好。同时,对江苏的现代化建设来说,各方面各领域的人才都十分重要,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造就一批有影响力的名教师、名校长、名专家,加大公共卫生、中医药等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不断壮大乡土人才队伍,全面加强文化、农业、交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让各类人才在江苏现代化建设中各尽其才、各美其美。
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释放各类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我们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必须充分发挥改革的先导作用,坚持敢立敢破、破立并举,纵深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为人才发展营造优质高效的环境。
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发展制度。人才竞争,核心是人才制度的竞争。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影响人才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先行先试、探索创新,在管理措施上做“减法”、激励支持上做“加法”甚至“乘法”,以制度机制的有效突破推动人才竞争优势的整体提升。要建立更加科学的管理体系。人才管理的本质不在控制和约束,而在有序和释放。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施展才华、释放智慧,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人才怎样用好,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要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建立人才发展改革“放权清单”和“负面清单”,该下放的权力一律下放,不合理的限制一律取消,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建立更加公正的评价体系。现在,人才评价中“四唯”现象、“帽子”满天飞、“外行”评价“内行”等问题依然存在,不仅影响了人才的创新创造热情,也不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评价提名制和高层次人才举荐制,提高用人单位在人才项目评价、人才计划评审中的话语权。要持续开展唯人才“帽子”专项治理,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的倾向,让人才静下心来做学问、搞研究。要建立更加鲜明的激励体系。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有效的人才激励政策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要深化人才政策创新,强化政策举措落实,构建更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对那些真正有价值、有能力、有贡献的人才,要给予他们更有力的政策扶持、更便捷的融资渠道、更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让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打造更具吸引力的人才服务环境。吸引集聚人才,靠政策更靠服务,比真金更比真心。目前,我省人才服务业态仍以传统的职业中介、劳务派遣等为主,猎头、管理咨询等高端业态占比较小,人才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国际化水平还不够高。要加快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打通影响人才创新创业的堵点,破除影响人才安身安业的难点,让广大人才在江苏顺心工作、安心发展。一方面,人才公共服务要突出标准化、提升便捷性。近期,中央正在研究建设一批高水平国家级人才平台,要对标国家建设标准,复制推广相关政策举措,把吸引、留住人才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工程,坚持产才城融合,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要把人才服务纳入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人才“苏畅卡”“云平台”,实现人才政策“一网查询”、人才需求“一站受理”、人才服务“一码集成”,让人才在线上线下都能有求必应。另一方面,人才个性服务要体现精准化、提升获得感。人才类型的多样性、需求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才服务必须在精准性上下功夫。要想人才所想、急人才所急,既注重满足普遍性需求,又注重解决个性化需求,特别是对高端人才、顶尖人才,要实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服务。精准化服务还要体现在对人才现实难题的精准回应上。对人才关心的住房安居、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现实难题,要舍得用资源、花精力,不断提高人才的获得感归属感。
建设更具影响力的重大载体平台。引才留才不仅需要优待的政策、优质的服务,更需要创新创造的平台、干事创业的舞台。我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数量虽然位居全国前列,但国家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数量较少,不仅难以吸引集聚顶尖人才,而且还可能导致高端人才流失。要聚焦关键领域、瞄准一流水准,加快建设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全球影响力的“强磁场”,为江苏现代化建设广聚天下英才。一要打造一流人才平台。中央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布局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同时,也鼓励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从我省实际情况看,南京、苏州、无锡等地在经济实力、科教资源、产业集群、人才集聚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基础、有条件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级人才平台。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南通作为长三角龙头上海的北翼,常州作为“百年工商名城”,扬州历史上人才辈出,等等,都要发挥各自优势,努力建成有影响的高水平人才平台。二要打造一流科创平台。当前,“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集团军”创新,已成为人才与创新要素集聚的新特征。要加强省级统筹、资源整合,全力争取国家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和大科学装置,集中力量建设紫金山实验室、姑苏实验室、太湖实验室。沿沪宁产业带、环太湖沿线集中了大量的科创资源,要推动信息互通、设施共享、平台共建,着力构建科创带,打造区域人才集聚的新高地,当好全省产业和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三要打造一流研发平台。实现产业自主可控,既需要依托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突破若干“从0到1”的原始创新,也需要发展壮大高水平研发机构,产生更多“从1到100”的应用创新。要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依托,辐射带动苏中苏北,加快布局与产业发展匹配的应用型研发机构群,推动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各地也要根据实际,梯次建设一批高水平科研基地、实验中心、工程技术创新平台等,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百花齐放”的生动实践,迎来江苏科技创新的“春色满园”。
五、坚持和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构建人才发展治理新格局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全省各级党组织要坚决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责任,加快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现代治理体系,确保党中央及省委人才工作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一要落实党管人才主体责任。前段时间,中央升格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这是党中央从国家长远利益出发、加强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坚定决心。对标中央做法,省委也调整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架构,各级党委要健全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体系,把人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履行好党管人才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党组)“一把手”要带头抓“第一资源”,既抓统筹、抓协调,又抓具体、抓落实,分管领导要下大力气抓,党政班子成员要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人才工作,人大、政协等也要从各自职责出发充分发挥作用,确保各系统各条线人才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高校、科研院所、医院、企业等人才比较集中的单位,党委(党组)要及时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创造性做好人才工作,不断壮大人才队伍,充分释放人才效能。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二要夯实人才发展工作基础。加强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实行“一行业领域一人才规划”,有计划、分步骤推进人才工作。健全人才工作统计制度,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动态监测,强化人才理论研究和决策咨询,按区域、行业定期发布人才发展竞争力指数报告。抓紧研究制定我省人才工作条例,通过立法解决人才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人才制度创新、人才发展环境优化等深层次问题。坚持人才优先投入,健全政府、社会、单位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统筹安排人才、科技和产业资金,不断提高人才投入效益。充分发挥人才考核“指挥棒”作用,把人才工作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精准考核推动党管人才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三要强化人才工作协同配合。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统筹推进人才工作重大举措,着力解决人才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推动各项人才工作任务落地落实。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各级教育、科技、工信、安全、人社、文旅、卫健、国资、金融、外事等部门要强化人才工作“一盘棋”思想,扛起主管部门责任,既抓好本系统本领域的重大人才工程实施,又抓好面上相关人才政策和工作任务落实。人才工作专业性强,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做到“总揽”不“包揽”,积极引导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广大人才共同推动人才事业发展。
四要营造尊才爱才浓厚氛围。加强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健全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制度,落实领导干部直接联系服务人才机制,持续开展“爱国·奋斗·奉献”精神教育等活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教育引导各类人才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政治认同、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要大力选树一批人才典型,宣传一批先进事迹,推广一批经验做法,引导广大人才学先进、赶先进、当先进,在全社会营造见贤思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人才工作关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关乎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关乎江苏未来发展。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的伟大时代;我们推进的事业,是一项渴求人才也成就人才的伟大事业。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更加强烈的担当、更加务实的举措、更加过硬的作风,全面开启人才强省建设新征程,源源不断地把人才优势转化为澎湃不竭的发展动能,更好地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本文摘自省委书记吴政隆2021年12月23日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