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守美丽家园
来源:盐阜大众报 日期: 2022-04-26
森林覆盖面积536.9万亩,林木覆盖率25.12%;去年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7.4%,空气质量全省最优、全国前列;51个省考以上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为94.1%……这些数据所呈现出的美丽盐城,不仅来自绿色发展大生态,也来自生活中琐碎的细节。
4月22日是第53个世界地球日,今年中国地球日活动周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旨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动员全社会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坚持发展与保护协同、产业与生态相融、转型与重构并进,最大限度发挥‘沿海+生态’叠加优势,生态基底不断夯实,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更多盐城智慧、盐城经验,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江苏省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说。
湿地森林(摄影:孙华金)
保护生物多样性 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
远眺水天一色,群鸟翩飞,近览蒲苇摇曳,人水相依,这样的湿地美景令人向往。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盐城生态文明建设有效实践的显著特征。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家园、新乐园。
近年来,盐城市坚决扛起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责任,扎实开展生态修复,最大力度保护好生态原真性和生物多样性,越来越多的珍稀鸟类在这里栖息、落脚,麋鹿种群、扩散区域发展迅速,野生动物种类、数量明显增加。
候鸟欢歌,麋鹿奔跑。“吉祥三宝”麋鹿、丹顶鹤、勺嘴鹬,成为盐城好生态的“最佳代言人”,珍禽“朋友圈”继续扩大:罕见丑鸭惊现盐城滩涂,填补了江苏没有丑鸭分布的记录;首次记录到蓑羽鹤,盐城再添鹤类观察记录;小青脚鹬作为全球濒危物种,在条子泥湿地的种群数量从不到600只增长到1164只,连续两年刷新观测记录……
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是留给子孙后代的珍贵自然资产。盐城深入开展森林、湿地、海洋三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工作,为区域发展筑牢绿色屏障。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在地处大丰区的上海农场北垦区东堆,一片294亩的碳汇试验林经过海风的洗礼,在春日暖阳下更显青绿。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盐城市积极推进植树造林,增加碳汇能力,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成片林近50万亩,推动更多的盐碱荒滩成为碳汇空间。
2021年,全市优选11个地块1266亩进行碳汇造林试验,选择生物量大的树种,采取全冠、原冠苗木混交造林,开展造林前基线调查测量、造林时基础信息记录,为助力实现“碳中和”,发挥森林在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作示范。
助力“双碳”,能源是主战场。拥有长三角最为优越的自然生态、最具规模的绿色产业、最富潜力的碳汇空间,一直以来,盐城市持续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逐步构建新能源全产业链生态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贡献。
东台风光渔一体化基地(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供图)
截至今年2月底,全市新能源累计发电量37.48亿千瓦时,同比下降22.32%,占全省新能源发电量的31.06%,占盐城全社会用电量的54.08%。这意味着,盐城每使用100度电,超过一半来自新能源发电。这个数字远超全球标杆——欧盟的38%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利用率。
目前,盐城已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国家海上风电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被誉为“海上风电第一城”。
践行天天“地球日” 培育全民绿色生活方式
4月18日至4月24日,世界地球日主题宣传活动周期间,盐城市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宣教活动,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珍爱地球”需要形成绿色生活方式。能源资源节约深入人心,绿色低碳消费渐成习惯,公共交通成为出行首选……在盐城,爱护自然,建设好美丽家园,正成为一种理念、化为一种行动,不仅在世界地球日这一天,更在日常生活中自觉传承与坚持。
万户新村内的垃圾分类箱(摄影:黄海峰)
“垃圾分类”理念落地生根。按照“先易后难、先试后推、源头减量、分类处置”的思路,盐城市通过组织推进、宣传发动、科学引导等措施,积极推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2021年,在盐城市180个城市居民小区新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点411个,超额完成了省住建厅下达的142个达标小区任务。
守护地球,我们一起努力。保护环境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减少驾车的次数,改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养成随手关闭电器电源的习惯;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自备环保袋;珍惜资源,物尽其用,养成良好的回收习惯……用行动去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让节能减排、绿色低碳成为生活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