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为1.7万户农村居民绘就幸福生活新画卷
来源:宿迁日报社 日期: 2021-12-07
5月21日,繁花似锦,阳光明媚,宿豫区仰化镇涧河村一派祥和怡人景象。“听说这儿的房子年底能建好,我就盼着赶紧住进新房子里啦!”在涧河村农房建设施工现场,一些村民来看工程进度。据悉,到今年年底,又将有100多户村民在这里开始新的生活。
农房改善是我市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脱贫攻坚的关键抓手。当前,宿豫区聚焦“优居、强村、兴产、富民”,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生活好”目标,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先行”的原则,计划到2020年,新增不低于1.7万户农村居民实现住房条件改善,建设集中居住项目42个。一幅充满诗意的农村新画卷,正在宿豫大地铺展开来。
高标准定位,农居展“新颜”
除了正在建设的农房,涧河村村内有110套住房已经交付使用。信步走入村内,路灯古色古香,河面波光粼粼,一幢幢青瓦白墙的新农居错落有致,浓浓的古韵风扑面而来,碧水环抱下的村庄分外动人。
在村内的一个小广场上,几位老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看见正在拍照的记者,便你一言我一语主动介绍起情况来。 “河水干净了,路也好走了,下雨天出门再也不担心踩泥水。”“晚上整个村都亮亮堂堂,不像以前,到处黑漆漆的。”“今年过年时,我儿子从外地回来直夸新房子好,准备今年不出去打工了,要回家工作哩!”
“在推动农房改善过程中,坚持高标准定位始终是我们农房改善工作的重要原则。”宿豫区农房办主任陈悠之告诉记者,宿豫区农房建设严格执行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和高标准监管,坚持合作共赢,探索多元化的建设模式,严格执行各项建设程序,全面落实质量终身责任,建立审批“绿色通道”和联动机制。在高标准定位上,涧河特色村就是一个典范。
“在规划设计时,我们采取的是‘逆规划’设计手法,即全部保留村内原有水系,不打破居民原有居住习惯,就地取材、合理利用尽可能地保留村庄肌理现状,对村内原有的老树、竹林等都编号保留,充分彰显乡土风情,留住乡愁记忆。”涧河特色村规划设计总负责人吴文森说。
“又美又实用”。2019年初,涧河特色村农房设计方案在省住建厅组织开展的全省优秀农房设计方案征集评选中荣获二等奖,全市唯一。
人文特色足,“里子”更饱满
农房改善工程不仅让乡村的面貌发生改变,村民们的“里子”也在潜移默化中饱满了起来。
在宿豫区关庙镇水汉新村,白墙青瓦的农房与郁郁葱葱的树木交相呼应,道路一尘不染,垃圾分放有序,就连村民家中的小院子里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洁的村容村貌让人眼前一亮。
“这得益于我们去年开始推行的《村民自治积分制考核办法》,以积分记出优劣,以积分兑换奖励,有效激发出了广大村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弘扬了正能量,提升了聚合力。”水汉新村“振兴书记”韩啸说。
让“优”有价值,让“劣”有压力,水汉新村的文化建设闪耀着熠熠光彩。“1月开展文化宣传活动”“2月开展送春联活动”“3月开展植树活动”……在水汉新村的活动大厅,每月一场的文明实践活动让老百姓文明素养不断提升。“程庆云,将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党的建设和发展中”“查陵,为人正直,一生两袖清风”……在水汉文化大院里,水汉乡贤的事迹呈现其中,让人时刻感受榜样的力量。
新农居不仅承载了家的温馨,提升了村民素养,还让浓浓的乡愁得以生根发芽。在集中居住区规划建设中,宿豫区要求配套设施要满足“五通八有”标准,重点镇、特色镇要达到“十到位“要求,以满足居民基本需求,彰显人文特色。
产业发展旺,“钱袋”鼓起来
碧波清澈见底、花草欣欣向荣、亭台古色古香……小桥、流水、人家的生动场景,在宿豫区新庄镇朱瓦特色村展现得淋漓尽致。
上午10点,特色村居民朱勤秀悠哉悠哉地从新庄草莓园出来,顺着一座小桥进入到特色村中。到了家门口,朱勤秀并没有着急打开大门,而是走到门旁的小菜地里摘了一把生菜后才回到家中。
据了解,朱勤秀原本是一名低收入户,一年前通过村里兴办的千亩草莓项目,顺利脱了贫。“去年,我带着儿子和儿媳承包了草莓园里的一个大棚种植草莓,现在草莓已经拔根,最近终于能歇一歇了。”朱勤秀心满意足地告诉记者,“搬到了新房,有了可靠的收入,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啦!”
近年来,朱瓦特色村大力发展千亩黄桃、千亩莲藕、千亩葡萄、千亩草莓的“四千工程”,其中,草莓项目占地面积1000亩,高标准扶贫大棚约50个,引导有劳动能力且尚未脱贫的低收入户参与种植,平均每户每年可增收8000元。
“在农房改善过程中,我们围绕全区每个项目打造一个独具特色产业的目标,制定项目推进计划。目前利民村的芦蒿种植、周马村的艾草种植、涧河村的蚕桑养殖和光明村的优质稻米等产业已初具影响,规模正不断扩大。”陈悠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