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图志 | 照相的记忆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1-07-20
钢笔画/朱亚文
漫画/曹 一
改革开放之初,照相机是个稀罕物,大家拍照都是到照相馆。照相馆里有很多布景和道具,人们可以选择长城、沙滩、天安门等不同的场景,也可以借馆里的西装、领带、皮鞋等。那时的相片大部分是黑白的,如果愿意多花一些钱,照相馆可以帮你“上彩”,用颜料把黑白照片提升成“彩色照片”。
那时,拍一次照片不容易,拍摄要钱,放大要钱,冲印也要钱。所以,人们只有在过生日、结婚、当兵或是全家团聚时,才会到照相馆拍一张照片作纪念。
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先富起来的人开始买相机,有海鸥牌、虎丘牌等,不少公园门口还有相机出租,买上一卷柯达或富士胶卷,老百姓就可以享受拍摄的乐趣了。也是从那个时候起,彩色照片开始逐渐取代黑白照片。
手机拥有拍摄功能后,无论男女老少,随时随地都可以用手机记录下精彩的瞬间,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异军突起,成为最受关注的社交娱乐媒体之一。
过去,很多人家里都会挂一个大的相框,把所有的照片摆在里面,或是压在玻璃台板底下。后来,开始流行相册,一大本一大本的,记录一家人的生活。而现在,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瞬间都可留存于电脑桌面、手机存储卡甚至某个云端。一个一个定格的瞬间串联起来,正是小康之路的最好见证。
(文/胡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