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起“苏州样本”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27
建成小康社会,这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个奋斗目标。回望奋斗历程,苏州以其独特的贡献,成为世人瞩目的鲜活样本。
苏州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印证“小康构想”之地。1983年邓小平南下调研,在苏州等地看到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随后,他以苏州等地的实践为例系统阐述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苏州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勾画现代化目标”之地。2009年,习近平考察苏州时提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源于苏州人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创新实践,全力种好小康社会建设的“试验田”,探索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小康路径”。奋斗新征程,在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的今天,总结和提炼小康社会建设的“苏州样本”意义,对于推进苏州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本期“众说学习·苏州答卷”特地邀请了知名专家、地方领导和部门负责人一起来探讨苏州小康的实现路径、成就特色,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有益启示,为苏州自觉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作出更大贡献。
邓小平苏浙沪之行与小康社会理论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三研究部副主任、编审 蒋永清
自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小康社会理论以来,几代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拼搏收获辉煌。回望40年奋进历程,1983年初邓小平苏浙沪之行恰似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中一朵闪着光芒的浪花。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理论体系的基础性理论,具有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形态理论的意义。这一理论的酝酿、提出、完善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1983年初邓小平苏浙沪之行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自1979年12月邓小平同日本首相大平正芳谈话时用“小康之家”概括20世纪末“中国式的现代化”后,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和十四大报告都是对“小康水平”进行规划,但直到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才首次使用“小康社会”的概念。虽然在1997年之前党中央文件并没有正式使用“小康社会”的概念,但邓小平的论述和阐释,党和国家重大报告中的归纳和概括,已经形成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原则和逻辑框架,内容丰富而完整。其中,1983年初邓小平苏浙沪之行就是他阐述小康社会理论的一次重要的调研活动。
邓小平提出“小康之家”的水平是指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250美元翻两番,提高到20世纪末的1000美元。后来,又因国民经济的调整而下调到800美元。即使如此,邓小平多次强调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共十二大后,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的新阶段,邓小平非常关注翻两番靠不靠得住,为此,1983年2月,他到经济发展较快的江苏、浙江、上海等地考察。10多天的时间里,他反复询问和论证的问题是:到2000年,能不能实现翻两番?有没有信心?人均800美元,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通过调研,他对实现“翻两番”的小康目标充满了信心。
在苏州调研时,江苏同志描述的“小康水平”六点具体表现给邓小平留下深刻印象,也促使他进一步思考“小康社会”的课题。回到北京后,3月2日在同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他重复了这六点,启发大家思考达到小康水平后“社会上是一个什么面貌?发展前景是什么样子?”这实际是架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小康社会理论。5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强调说:“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在本世纪末摆脱贫困落后的状态,建成一个小康社会,这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将是一个重要贡献。”之后,他又在多个场合阐述了小康社会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意义。他充满信心地说:“如果实现了翻两番,那时会是个什么样的政治局面?我看真正的安定团结是肯定的。国家的力量真正是强大起来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也会大大不同了。” 邓小平的目光始终注视着未来,在阐释小康社会理论的过程中,他为我们谋划了70年发展蓝图。20世纪末实现“小康之家”的目标之后如何发展?定一个什么目标?早在1980年11月11日,邓小平就说:“中国要摆脱自己的贫困,绝不是本世纪末的事情,甚至于还需花下个世纪的一半时间才能达到。”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21世纪50年代,这是一个整整70年的蓝图。1982年中共十二大只设计到20世纪末“小康之家”分两步走、翻两番的现代化建设目标,并没有提出邓小平这个70年设想。把这个设想变成“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直到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才正式确定。从此,中华民族的振兴有了清晰的路径图。
今天,可以告慰小平同志的是,他为我们擘画的小康社会正在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党的十九大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把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中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前了15年,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蓝图。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让我们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步一个脚印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与时俱进弘扬“昆山之路”精神 奋力交出高水平小康的“昆山答卷”
昆山市委书记 吴新明
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昆山以答卷者的使命、奋斗者的自觉和示范者的担当,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不断赋予“昆山之路”新的时代内涵,奋力交出以“强富美高”为鲜明标识的高水平全面小康昆山答卷。
走好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的“昆山之路”,让“经济强”成为全面小康的稳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一招。昆山坚持改革不停步、开放不止步,全力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更高台阶。全面打响“昆如意”营商服务品牌,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建设“28+16”条新政,大力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6524”改革,创新推出重点项目“拿地即发证、出证即开工、完工即验收”全链条代办服务模式,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强化以商引商、精准招商、科技招商、资本招商,成功引进星巴克、迈胜、恒力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大力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2014家、上市企业总数达38家。主动对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积极融入世界级湖区建设,整体提升锦溪、淀山湖、周庄一体化发展水平,悉心打造示范区协调区和虹桥商务区配套合作区,做实昆山旅游度假区,建设昆山南部生态宜居滨湖城市副中心。国务院批复同意昆山试验区范围扩大至全市,昆山获批全国首家具有两岸特色的金融改革试验区,设立50亿元台商发展基金。深入推进智慧综保区建设,创新设立对接东盟货物贸易跨境平台,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202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276.7亿元、增长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8亿元、增长5.1%,规上工业产值9000.8亿元、增长7%,工业总产值超1万亿元,实际使用外资10.5亿美元、增长40%,进出口总额868.4亿美元、增长5%。
走好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昆山之路”,让“百姓富”成为全面小康的鲜明标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昆山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以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主动跳出“县级市思维”,邀请雄安新区规划设计研究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让城市定位更加明确、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推行学校建设“六个优先”,“十三五”时期新改扩建学校85个,新增学位6.8万个。市一院、中医医院创成三甲医院,实现“零”的突破。实施交通体系提升三年建设计划,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交通管理智能化水平,以打通道路“小循环”促进城市交通“大循环”。创新设立解决因病致贫返贫保险基金,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试点,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2238元,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至1.87:1。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创新推出蓝盾护航、列规增收、群租厂房综合治理、工业小区改造升级“组合拳”,大力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全面夯实城市本质安全、切实保障群众安居乐业。积极运用“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治理模式,打造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深入开展“无黑”城市创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达99.17%。
走好以生态绿色为先导理念的“昆山之路”,让“环境美”成为全面小康的最靓底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昆山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大力推进“美丽昆山”建设。每年排出“百项生态文明实事工程”,PM2.5平均浓度降至30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比例提高到83.6%,8个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保持100%,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新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机制,大力推进“三特一古”乡村建设工程,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励县。加快“五区一线”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标志性“城市客厅”。构建生活垃圾“投收运处”体系,居民小区实现“定时、定点、定人监督”生活垃圾分类模式全覆盖。
走好以文化繁荣为关键支撑的“昆山之路”,让“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全面小康的核心特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昆山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着力打造文化强市、文明之城。推出昆山市民“文明十二条”,入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国家试点城市,高分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规划建设文博中心、传媒大厦等重大项目,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聚力打响“江南文化”品牌,连续三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打造昆曲特色小镇,因地制宜设置昆曲小剧场,设立“昆山市顾炎武日”,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全面提升党建质量 为小康社会提供保障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苏州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方世南
苏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障;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通过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队伍保障;通过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能力保障。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思想保障。苏州高度重视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扎实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促使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在广大党员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入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促进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明确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牢固树立和发扬好的作风,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稳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广大党员自觉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收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实际成效。
加强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组织保障。“欲筑室者,先治其基。”苏州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将基层党组织看作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看作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看作是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强大组织力量,注重把提升组织力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和头等大事,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规范性文件,与党纪党规有机结合,总结推广农村基层党建常德盛的“乡情工作法”,外企党建陈惠芬的“融合工作法”,社区党建陆仁华的“仁爱工作法”,以典型为示范,切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民主集中制建设、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建设、“三会一课”制度建设等,形成全面规范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制度组合。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才队伍保障。苏州将党的建设落实到人的建设身上,落实到培育高素质的干部队伍身上,以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这个“苏州三大法宝”激励人、鼓舞人,使各级领导干部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信仰,牢牢扛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能力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能力是关键。能力表现为能力系统,党的建设也是能力的系统建设,苏州大力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法治型党组织建设,就是为了形成与小康社会建设相适应的学习力、服务力、创新力和法治力。昆山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经验在苏州各地推广,形成了“学昆山,优服务,讲效能,树品牌”的文化氛围。苏州法治型党组织建设的开展,使法治成为苏州的一张名片,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各级党组织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保障了法治政府、法治市场、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
打响江南文化品牌 服务高水平小康社会
苏州市委原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 汪长根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同志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规划中国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成”的目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了2020年为建成小康决胜之年的动员令。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作为发达地区,以“两个率先”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导向,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方面,同样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突出亮点。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成为全国典范。继上世纪80年代苏州被列为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常熟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90年代苏州和常熟、张家港等被评为全国文化模范市(县)。近几年,苏州先后被列为全国唯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被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民间手工艺之都”,苏州文物建筑入选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名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公共文化空间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需求的权益和产品基本得到保障,“10分钟文化生活圈”基本完成。
先进文化引领各类社文活动蔚然成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满堂红”,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实现全覆盖,苏州时代新人培育工程深入人心,群众性文化活动参与广泛,以昆曲、评弹、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三朵花风采依旧,苏州交响乐团、民族管弦乐团、苏州芭蕾舞团为代表的新“三朵花”芳华惊艳。艺术文化门类在全国同类城市普遍各领风骚。
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基本形成。苏州市、吴中区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苏州工业园区、常熟等6个区(市)入选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一批知名文旅项目成为经济品牌。 新型文化业态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部分。全市已拥有92个国家、省、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各类文化企业近千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934家,上市文化企业10家,文化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正在提升。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向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迈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站在新的时代节点上,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严格地审视自身,展望未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努力走出一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时代特征、江南特色、苏州特点的文化繁荣新路子,为长三角“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成为苏州城市卓越竞争力的标志。
一是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更新上勇当示范。不断创造具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新高度、新经验,奉献古城复兴有效保护、更新利用的“苏州方案”。
二是在优化公共服务上勇当示范。持续巩固和扩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领先优势,创新供给产品,完善供给模式,提高供给质量和效果,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分享更多的文化发展成果。
三是在健全区域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上勇当示范。大力推动“文化+科技”“文化+体育”“文化+金融”“文化+经济”。加强顶层设计、加强资源整合,创新体制机制,聚集扶持重点项目、培育知名品牌,加强要素支撑。
四是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勇当示范。要创新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理念和路径,善于将传统文化分层分类指导,全面激活文化资源,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更好地释放文化资源应有的价值。
五是在先进文化引领创新创优上勇当示范。强化“江南文化核心地”品牌,提高苏州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以精神文化产品特有的功能,在更大范围及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推动落实国家战略实施,促进苏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持续深化“政社互动” 夯实社会治理共同体
太仓市民政局党委书记、局长 黄海
围绕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太仓市不断丰富“政社互动”品牌内涵,于2018年启动了“发展型”幸福社区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发展型”幸福社区是指具有创新意愿、发展潜能和内在动力,在破解社区发展难题、推进社区高质量建设中工作卓有成效,具有很强带动力、影响力和示范作用的先进社区。太仓市以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为出发点,着力增强社区“协商能动”的“引领”“主体”“协同”“支撑”“激励”五大能力,全面提升居民“认同”“服务”“风尚”“生活”“平安”“生态”六类幸福感指数,锚定做实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方向。
一是加强领导,组织引领能力充分彰显。党的领导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保证。太仓坚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领导作用,设立每年近1300万元的社区党组织为民服务专项经费,积极提升社区党组织基层治理和为民服务能力。发挥党组织在社区议事决策中的核心作用,全面推进村(居)委会书记和主任“一肩挑”。坚持践行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党群议事会、社区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等制度,实现以社区党建带发展、促自治,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
二是引导自治,社区主体能力作用突出。人民群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太仓将居民自治活力作为社会治理的原动力,始终注重在社区治理中汇民意、集民智、齐民力,率先聘用200余名“贤达”“能人”作为兼职委员参与社区自治,推行社区“巡访问事、两委提事、分层议事、协同干事、群众监事”的“五事”协商制度,鼓励社区成立“金乡邻”幸福基金,倡导社区志愿服务积分兑换,社区每年通过民主协商方式主动破解治理难题超过300个。
三是多元共治,社会协同能力大幅提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太仓广泛开展社区“微治理”“微创投”“微实事”项目,在89个城乡社区推行“邻里家园”社区服务社会化项目,将专业社会工作的服务网点前移到社区。目前,全市登记和备案的社会组织超过2000家,持证社工已达908人,具有一定规模的专业社工机构超过20家,去年政府部门向各类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金突破5000万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居民、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干部有效联动,组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四是优化品质,基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太仓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看得见、摸得着的社区建设成果来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年度投入500万元“以奖代补”资金补贴社区设施建设项目超50个,推动全市31个新型社区工作站开展小区自治。提速社区“综合受理”社区政务服务模式改革,推行社区“一张网”办公、“一窗式”受理,建立社区“综合受理、一门服务、全科社工”工作机制,63个城乡社区完成“亲民式”办事大厅改造。
五是建章立制,评估激励能力精准有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客观目标与主观感受的辩证统一,既要有定量分析,也离不开定性判断。太仓将人民群众对幸福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细分为社区归属感、服务获得感、邻里和谐感、生活便利感、社区安全感、环境舒适感等六大感度和“三十项”具体指标,按照“以评促建”的思路,连续2年组织开展了“发展型”幸福社区的评估工作,目前共有88个城乡社区获得三星级及以上等级“发展型”社区称号,通过树立一批先进示范社区带动城乡社区高质量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由大量具体的需求构成,这既需要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精准对接,也需要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保障。“发展型”幸福社区建立了“广泛参与、深度协商、活力自主”新机制,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政社互动”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城乡社区治理能力更为精准全面,基层群众服务需求有效满足,居民幸福感指数显著提升。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太仓将继续擦亮“政社互动”品牌,探索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新路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不断改善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美丽吴中”建设
吴中区生态环境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战略和全局上擘画生态文明建设的蓝图,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并就“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举措作出了具体部署,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明确了方向。
2020年11月16日,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首次调研吴中时,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指示和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大力度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更加积极主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和新兴产业培育,做强文旅产业叫响特色品牌,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吴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以提升区域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区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
一是坚持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环境质量。突出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场战役。全面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程,持续推进化工、家具、印刷行业VOC治理和汽修行业整治,完成6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全面落实环境空气质量管控措施,区域空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0年,全区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减少2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83.1%,较2015年提高20个百分点。深入实施“河(湖)长制”“断面长制”,全面推进年度治太重点项目,太湖“五位一体”精细化管理成效明显,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太湖实现连续13年安全度夏,9个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其中7个河道断面水质优Ⅲ比例首次实现100%。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稳步推进,完成40多个建设用地土壤调查,建立污染场地档案和土壤污染治理修复项目库,将土壤调查作为建设学校、商住等敏感项目的前置条件,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防控。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严守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大红线,严禁在太湖一级保护区设置排污口、严禁新增有氮磷排放的污染源、严禁有损生态功能的开发建设活动。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累计劝阻、拒批污染重、治理难、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达284个,涉及投资约100亿元。积极推进环太湖地区“退二进三”。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累计整治4365家,其中关停2772家,提升1593家,华云地块、五七农场等一批区域性环境安全隐患全面消除。持续推进化工行业专项整治,推动化工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减少环境安全风险隐患,化工企业从2017年的113家,关停并转至目前的17家,太湖一级保护区实现“无化区”。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增加生态产品供给。以项目推进生态建设,“十三五”时期,顺利实施各年度生态文明建设“十大工程”累计256个项目,完成投资约40.5亿元,制定省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案,下达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资金超2.7亿元。吴中区先后获评全国生态区、全国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首批江苏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级生态镇、市级以上生态村“满堂红”。以协调推进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建设为引领,促进“生态+农文体旅”产业融合,打造苏州金庭“太湖生态岛”,以建设“减法”换生态“加法”、效益“加法”,实施生态要素“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与修复,通过实施生态涵养、系统治理来打通各生态要素循环联系,不断提升太湖生态环境,提升区域群众生态满意度。推动开展生态修复工作,消夏湾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现场核查,并列入省级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项目。
绿水青山、绿色生态是吴中最大“本钱”、最大优势。下一阶段,吴中区将继续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高水平建设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和太湖生态岛为契机,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通道,将吴中区打造成绿色生态高地,真正把好山好水变成“摇钱树”,生态环境变为“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