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一座自助报亭,“支棱”起城市串串记忆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2-03-23
移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传统报亭逐渐退出市民文化生活的主舞台。最近,位于江苏南通市区春晖花园北门的一座自助报亭引人注目。网友将其坚守的画面发在朋友圈里,引发点赞。
无人销售,市民自助购买报刊
来到春晖花园北门口,一所亮眼的绿色报亭依傍而居。门口除了“支棱报亭”4个字外,还设有电动车充电站,上面贴着支付宝、微信收款码。透过窗口往里瞧,《读者》《故事会》《环球时报》等报纸杂志排成一排,正前方的书架上附有各类期刊的零售价;一旁的空盒子里还装着几枚硬币。整个报亭无人看守,顾客自助购买。
“报亭在这边好多年了,偶尔想看报纸了,我就过来买,直接扫码付款,很方便。”小区居民陈先生说。
“提到春晖报亭,大家都熟悉,不仅小区的人买,很多外面的人也过来买,早上人多。”在询问报亭老板信息时,小区保安刘师傅热心地说道,“老板都是这里的人,我们都很熟悉。”
辗转几人,记者终于联系上了目前报亭的经营者、“90后”小伙子周嘉培。他表示:“因为平时要上班,也不方便看管,就想着以这种新的方式试着经营。而且卖的也没多少钱,挺放心的。”
老报刊亭“支棱”起了时代记忆
记者发现,这间“支棱报亭”已有10多年的历史。去年,报亭转手,由传统经营方式变成无人销售,以新的方式延续几代人的情感记忆。
黄耀如是报亭的第一位经营者。当初,想着给身患残疾的大儿子找点事做,一家人便决定在附近办个报亭。退休后,他便和儿子两人轮流换班,每天早上6点到晚上9点,乐此不疲。“我本来也喜欢读报,时间一长感情也深了,而且还因此结识了一大批老朋友,一起聊聊天、看看报,挺舒适的。”对于在这里发生的点点滴滴,他依旧记得。
“过去,报亭不仅是卖报纸、杂志的地方,还是陌生人问路的标记。我做过指路人,也做过纠纷调解人,见证了红星路的开通,也见证了生活中的各种琐事。”黄耀如说。在他的印象里,来往的顾客也不局限于老年人,有企业经营者,也有年轻学生。“老年人,我给他们订关于养生、健康生活的杂志,有提高写作需求的学生,我就给他们推荐《环球时报》的评论。”
做得久了,各类报纸杂志他都门儿清,顾客需要什么,一问便知。黄耀如坦言:“老百姓是喜欢看报纸的,每天一两块钱,到这儿来买个报,还是舍得的。”
慢慢地,儿子大了,有了自己的工作追求,报亭就只剩下老黄一人维持。这让已经迈入耳顺之年的他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思虑再三,老黄决定将报亭转让。
新报亭人重拾城市文化符号
“在我们这代人的印象里,报亭是提供报纸、杂志、话费充值卡和公用电话等许多便利的城市公共设施。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些有关文化底蕴的事物开始流失。我也不想等到所有关于报刊亭的印记开始消失时才懂得珍惜。”2019年9月,得知家门口的报亭要转手,周嘉培脑海深处有关它的记忆被唤起;最终,在朋友的支持下,他尝试接手,拾起一代人的回忆。
本着打造能够彰显城市形象报亭的初衷,周嘉培一行4人对报亭的外观进行了改造。在原有的复古绿的基础上添加现代流行的咖啡文化。同时,保留店内所有报纸杂志,每日更新,售价不变,来一次新旧元素的互融碰撞。“我们希望这里可以让大家远离手机,点上一杯咖啡,聊聊天,把节奏放慢下来,留住时光。”他畅想道。
新媒体的速度很快、信息庞大,曾经等待发刊的时间被挤没了,情绪被迁移了。而回过头来想再怀旧一番、再寻一寻文化,除了历史悠久的博物馆外,在街头,更接地气、更能与人民相呼应的就是报亭。周嘉培想,现在还处于过渡阶段,在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报亭将正式运营,让它继续存在下去。
“我一直说,报亭作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不可缺失。”时光荏苒,离开报亭虽久,老黄仍牵挂着这处温暖的角落。夜晚,泛黄的灯光亮起,没有了往常《新闻联播》的声音,却迎面走来了一个年轻的身影;拉灯关窗,明天的精彩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