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敲响“南庄鼓”,舞起“南庄龙”

来源:镇江市丹徒区融媒体中心 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 日期: 2021-06-27

“二龙呀!二龙呀!”

只见领头举着龙珠的队员将口号喊出,龙就跟着变换一个动作,或上飞,或下潜,追逐着龙珠,活灵活现,令人眼花缭乱。

一声声“二龙”的口号,一个个连贯灵活的动作,还有配合舞龙舞狮的锣鼓,他们所呈现出的都是南庄特有的节奏。这就是镇江市丹徒区的荣炳镇南庄舞龙。

敲响“南庄鼓”,舞起“南庄龙”

重拾舞龙,拾起岁月沉积美好祝愿

舞龙在南庄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但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中途一度中断了20多年,直到2009年才恢复。帮助南庄恢复舞龙传统,有丹徒区荣炳镇张正良艺术表演队的一份努力。

张正良表演艺术团队是活跃在荣炳南庄的一支民间队伍,有40多名队员,全都是当地村民。凭着对舞龙的一腔热爱之情,他们在每年的元宵节表演起了舞龙,也挑起了重拾南庄舞龙传统的重任。


张正良表演团队正在排练

关于南庄舞龙,还有着一个传说。南庄村一直有舞龙的传统,有一年因为天气的原因没有舞龙。春耕时农民们下田插秧,发现田里全是蚂蟥,多到没办法下脚。这时有人大喊:“今年元宵咱们村没有上灯舞龙!”听闻此事,大家放下了手里的农具,沿着村庄的大街小巷开始舞龙上灯,一时间整个村庄都热闹起来。之后,田里的蚂蟥果然都消失了,第二年就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传说故事只是巧合,但是舞龙是南庄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祈福,是他们勤勤恳恳种田辛劳的见证。

竹篾龙,扎出南庄代代相传的手艺

在储存道具的仓库里,有几条用竹子做的龙。这是张正良这个表演队的老队长亲手制作的。

2009年团队成立之初,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道具和资金。一条龙的费用要3000元,而一次表演需要两条,就是6000元。他们买来竹子,劈成竹篾,反复煮晒,几个人在村庄的大礼堂中,整整编扎了一个礼拜,才搭建起了龙的骨架。再穿上漂亮的外壳,一条威风凛凛的竹篾龙就诞生了。

张正良和他的道具龙在一起

聊起这门手艺,大家都说耳濡目染是最好的老师。小的时候村里老一辈的人舞龙、舞狮,小孩子追在队伍后面,跟着他们走街串巷,不舍离去;当表演团队歇下来制作龙骨道具时,孩子们又凑过去围观,蹲在一旁,不时递一根竹篾,时间久了就学会了。

稻草龙,扎起南庄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与珍惜

竹篾龙做好了,大家都特别爱惜,平时训练时不舍得用它,只有重大场合才是竹篾龙登场的时刻。一捆稻草,一个杆子,队员们重新扎了一个训练用的稻草龙。

表演队的队员们都是业余爱好者,白天有各自的工作,晚上会自发来到礼堂,举起竹竿,排练舞龙。只为了给大家呈现出更好的演出效果。表演队的队员们共同克服了初创时期的困难,但团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资金,而是传承。

与南庄舞龙配合的南庄锣鼓

举龙珠的负责指挥,举龙头的负责带领,这两个人在整场表演中举足轻重。按常规来说,举龙头的应当是20多岁的年轻人,但在现在的队伍中,举龙头的人已经47岁,这还是团队中最年轻的。

舞龙是一项耗费体力的活动。冬季寒冷,空旷的礼堂更冷。但训练时,有些年纪的队员们即使脱下棉袄,一场训练下来,个个都是满头大汗。表演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学习舞龙、舞狮等,把南庄村的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文化再灿烂也需要后人的传承和保护,南庄的舞龙文化之所以在中断20年后仍旧能在这片土地熠熠生辉,热闹非凡,正是有这么一群发扬前人手艺的传承者,而如今他们期待更新鲜的血液加入,让舞龙焕发新活力。

荧光龙,舞出南庄人创新传承的精神

晚上6点的南庄村,礼堂灯火辉煌,热闹非凡。一人持龙珠在前,其余人持举龙身在后,随着阵阵锣鼓声,龙珠引着龙身翻飞舞动。


荧光龙在夜间表演

江苏省农民体育节、镇江市中老年联欢晚会、丹徒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近几年,各大活动现场,都能看见张正良艺术表演队的身影。他们的道具更是与时俱进,为了配合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他们购置了荧光龙。龙身在灯光的照耀下格外醒目,为舞龙这项传统的表演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