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小康村“苏州样本”的示范意义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30
苏州农村每个小康村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前进过程中的每一步方法选择,都是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以及对大环境、大气候等趋势的判断。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关系到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百姓幸福。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最关键之处在“三农”。因此,大量小康村的涌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那么,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苏州,小康村该是怎样的一种呈现呢?近日,一批央媒聚焦了苏州常熟的蒋巷村。他们如实记录下了这样的场景:田成方、路成行、渠成网,千亩良田稻穗渐黄,生态园内瓜果飘香,工业区里机声欢唱……金秋时节,走进蒋巷村,一幅自然人文相映成趣的美丽乡村画跃然眼前。
在小康村“苏州样本”中,蒋巷村是典型、是代表,但并不唯一,而是带有明显苏州农村的共同印记。有组统计数据应当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19年年末,苏州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243家、家庭农场432家;农村集体总资产(清产核资后)3180亿元;村均年可支配收入936万元。完全可以这么说,蒋巷村奋力开拓进取的历程——致富增收,贫困村变小康村;老有所养,社会保障体系全;乡风文明,邻里关系更和睦,正是苏州农村全面走向小康的现实写照。
蒋巷村的“小康之路”,其实也就是苏州农村因地制宜、一村一策,奋力推进乡村振兴的探索和实践之路。因为,小康村并不是单一的“钱多钱少”问题,仅仅“漂亮”的经济指标并不能反映小康村的全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应当才是小康村里百姓们所期盼的日子。蒋巷村的小康成色如何?如果说,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文明村,这两顶桂冠呈现的还只是部分“截面”,那么,蒋巷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展示的便是整体面貌了。去年,全村总产值达10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5.25万元,人均社区股份制分红1万元。村民们“富起来”后,明确了幸福生活的愿景:“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试想,这样的生活场景有谁不向往?
小康村“苏州样本”能不能复制?套用苏州第一强村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的话来作答:有的可以复制,有的不可以复制。道理很简单,包括蒋巷村在内,苏州农村每个小康村成长的路径各不相同,前进过程中的每一步方法选择,都是基于当地的资源禀赋,以及对大环境、大气候等趋势的判断。从总体上来说,一方面在于自主开发了本村的资源,发展产业,使得村民可以本地就业,让集体有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在于经济增长取得成果之后,探索共建共享的分配和兜底机制,提供就业、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安排,推动村民对自身权利与公共事务的关心与维护。(苏报评论员 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