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后”村官王景光的赤子之心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09-22
他有一颗热忱之心,大学时期便勤工助学,资助8名学生;
他有一颗奉献之心,毕业后婉拒高薪,到偏远农村担任村官,从此不曾离开这片热土。
他叫王景光,沛县张寨镇张庙村党支部书记。32岁的他,以一颗赤子之心,将爱心和热情全部洒在了农村的土地上。
王景光在走访农户。
刚到张庙村时,王景光是村民眼中的“愣头青”,不会说当地话,也听不懂当地话。 “和村民沟通,费了不少周折。”王景光说,当时他特意买来一辆二手摩托车,根据7个自然村的实情,手绘7张地图,每天夹着地图挨家挨户上门拜访。不到半年,王景光就和乡亲们熟络起来。
沟通问题解决了,挑战依然不小。有一次搞建设,有户人家说什么都不让步。平时爱读孙子兵法的王景光,在此时用上“攻心计”,他买来水果等礼品,每天去这家人的父母那里谈心,很快扭转了局面。几天后,这家人主动找到王景光,表示要积极配合。
最让乡亲们服气的是,这个异乡来的年轻书记给大家办实事。在张庙上任不久,遇到旱情,王景光带着大伙6天新打4眼机井,清洗恢复12眼机井。他又争取专项资金,铺修道路2.4公里,翻修水站两座、桥涵21座,村民们顿时对这个年轻的村官刮目相看。
初到张庙时,摆在王景光面前的是一块“硬骨头”。村里之前12年换了9任村支部书记。不少人当时预言:“这个外地来的小年轻,肯定干不长”。
“我哪怕撞南墙,也要撞个缝儿出来。”王景光调查发现,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还是因为穷。于是,带着乡亲致富,成为王景光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于是,王景光又创立汉源采摘农业合作社、张庙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80%以上的群众共同创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增加1000多元。
这些年来,王景光工作干得风生水起,荣誉也获得了很多,但他背后的付出却让人难以想象。每年,他只在春节回一趟老家。工作这些年来,他基本没吃过一顿早饭,而这个“坏习惯”是他在上大学时养成的——原来,他要省钱做公益。
“我是西北人,知道那里的孩子想要念书有多难。”在南京晓庄学院读书期间,王景光靠打工资助8个贫困孩子。来到沛县工作后,他把资助的名单增至11人,每人每月资助100元到200元不等。
工作7年,王景光没存下一分钱。除了正常的生活开销,他把工资、奖金全部捐出,帮助困难群体。他联合沛县所有大学生村官筹建爱心协会,筹集23万余元善款,开展助学、助老、助残公益活动,“一对一”牵手资助142个困难家庭。每年,他都会收到西部地区孩子们寄来的手缝鞋垫,表达他们的谢意。
短评
工作中,王景光家家到、户户访,为找到扶贫“切入点”打下坚实基础,并针对提出的对策抓紧落实,同时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以作风过硬、能力过硬的正面形象赢得了百姓的点赞和信任,作为一名“85”后村官,王景光真正做到了“迈开步子会看、撸起袖子实干、放下架子示范”。只有像王景光这样不计个人得失、甘于苦干奉献、真心为民办事的好干部才能为百姓称道、为党旗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