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七个华西村年轻人的农业回归路

来源:新华社 日期: 2021-08-02

 住着别墅,开着豪车,却去开拖拉机,耕田插秧。这一反差太大的情景,是江苏江阴市华西村七个年轻人一年半来的真实生活写照。

这是村庄赋予他们的使命,学习日本水稻种植技术,在江南水乡种出安全、口感好的高品质水稻。

虽已都市化,但华西村仍保留部分农业用地,其中水稻田约有1000亩。在华西,会种田的已老,年轻的又不会。谁来种?怎么种?对于华西来说,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华西毕竟是村,农业终究不能丢。”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说。经村民大讨论,村里最终决定要在农业上有所作为。过去,华西是发展工业致富的标杆;今天,在农业领域,华西也要树立起自己的标杆。

几经考察,华西最终选择与日本朝日农场合作,其中一项合作内容就是用5年时间培养一批职业农民。华西先在全村2600余村民中筛选,最后由日本农场主前来挑选。这七位年轻的职业农民由此产生。

七个年轻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均有本科以上学历,各学有专长,但在农业种植上都是一张“白纸”。

“之前,从没想到会来种田。”梅振华说。虽皮肤被晒得黝黑,但终究是哈尔滨理工大学的毕业生,鼻梁上还架着500度近视眼镜。

36岁的梅振华年龄最大,也是七位年轻人的“带头大哥”。在大学,他学的是钢铁冶金,这与华西过去的主业相吻合。毕业后,一直在村钢铁厂工作。去年,他抱着尝试一下的心态,报名到日本学习种植水稻,最终被选中。其余六人,过去在村里的工作岗位各有不同,但也都没有从事过农业,没学习过相关知识。

第一年“成绩”却不错。

2016年,华西村给了七位年轻人250亩地试验,与朝日农场一般大小。七位年轻人一段时间在日本农场学习,一段时间在华西实践,边学边复制。出人意料,七个“学徒”第一年种植的大米竟获得江苏好大米金奖。

“250亩地,收获约60吨大米,全部售完,售价5元/斤。算经济账,略亏,但大家都夸口感好。”梅振华说。从今年开始,华西村将集体所有的1000亩水稻田全部交由七个年轻人打理。

为提升华西大米口感、品质,七个年轻人力求原原本本将日本水稻种植技术引入华西,每一环节都追求“极致”。

灌溉,为确保秧苗“喝”到干净的水,七位年轻人在基地旁边专门挖了一座水库,安装了三层过滤装置,对进入田间的水进行层层净化。

选种,一定要用盐水选。将盐倒入水中搅匀,将生鸡蛋放入盐水,直到鸡蛋露出水面的面积不大不小,刚好一元硬币大小时,才将种子倒入。漂在水面上的种子一律不要。

耕田,使用特制的工具,可以开着拖拉机在同一个田块里兜兜转转打磨两天,只为将其打磨得如同镜子一般,高的地方和低洼的地方相差不超过两厘米。

仓储,同样有着严苛的标准。不管外面天气是冷是热,是干燥还是潮湿,智能化恒温库内都是15摄氏度,相对湿度保持在55%到65%之间。

1000亩水稻田,花费数千万元,能种出花来?对于一个年销售额几百亿元的村庄,这点稻米收益又算得了什么?有人质疑,但华西人有更深远的考量。

吴协恩说:“如今,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注重食品安全。追求这种极致,目的不在于卖大米赚钱,更不是为了做‘盆景’,而是要打造一个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为今后水稻种植探路、立标。”

“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没标准。”梅振华说,“日本大米种植技术上其实没什么秘密,关键在于其匠人精神,在于对标准的严苛遵守。我们希望将这些标准与追求极致的精神引入、消化,再以自己的标准输出。”

梅振华说,中国水稻种植规模化、职业化是大趋势,一家一户种植模式正在改变,到时他们标准化的高品质水稻生产服务体系必将有用武之地。

(朱国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