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童心插上飞翔的翅膀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朱永
来源:徐州日报 日期: 2021-10-18
在苏北边陲小镇,有这样一位小学教师朱永,他38年如一日,用一名共产党员的执着和坚守,把火一样的青春年华献给了乡村美术教育事业,相继创造了“两个唯一”:在全国小学美术教师中,唯一被中国文化部命名的乡村“儿童美术教育专家”;也是唯一走出国门,在“一带一路”项目中开展对外艺术交流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
同事眼中的“斗士”
朱永18岁那年,在画电影海报时被王集中心小学校长看中,成为了一名美术教师。这期间,县城小学的儿童画频频在国际国内比赛中获奖,这给朱永的内心很大冲击。
“既然孩子们选了我,那就是对我的信任。作为一名党员我必须勇于担当!”朱永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带着孩子们圆“绘画梦”。
为了提高自己的美术技能,朱永报名参加了徐州市国画班,进行为期三年的学习。为了最大限度节省开支,他都是自带煎饼和咸菜,一天只吃一顿饭;为了更贴近孩子的心灵世界,朱永主动向学校要求带低年级班;他还积极向有经验的老师取经,一有时间就去听其他学科的课。
付出总有回报。在长期实践中朱永摸索出了路子,其独创的具有汉画像石拓片特点的儿童吹塑版画轰动全国。由他指导的《我们爱和平》从全球7000多幅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联合国“艺术促进和平”儿童绘画大赛第二名,也成为长期陈列于联合国大厦的4幅儿童画作品之一。
妻子眼中不顾家的“野人”
1983年,朱永向学校请示,想在学校组办一个课外美术小组,却被场地和经费难住了,然而这没有阻止住他的热情。
没有活动场所,他拆了结婚时妻子陪嫁的棉被,用竹竿在学校操场搭了个简易遮阳棚;没有桌椅板凳,他自己筹钱买旧桌凳;遇上雨雪天气,他就把学生带进自己的宿舍活动……
就这样,睢宁最早的乡村美术小组诞生了。而为了这个小组,朱永在妻子眼里成了一个不顾家的“野人”。
有一年麦收,朱永因辅导学生参赛,一周没回家。眼看别人家的麦子都割完了,天气又不好,一向温柔的妻子沉不住气了,流着泪到学校“声讨”他。心怀内疚的朱永就用晚上时间回家抢收,却因天黑路滑,连人带车栽进了水沟里,左臂骨折,腿也划伤了多处。但第二天,他不顾家人的劝阻,胳膊上缠着绷带又来到学生身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美术课教学在全市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辅导的儿童画作品有1600余幅在国际大赛、2800余幅在国家级大赛获奖。
学生眼中无微不至的“慈父”
陈倩现在是宁波一所幼儿园园长,她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跟着朱永学儿童画。她说:“朱老师在我们眼中无微不至又慈祥可亲,有一个画面成为我永恒的记忆,影响了我一生。”
那是1993年暑假,朱永带学生去连云港写生。当孩子们饿得肚子咕咕叫的时候,朱永提着肉包子和鸡蛋出现在他们面前。陈倩看到朱老师没吃就问:“老师,你怎么不吃?”朱永说:“我吃过了。”可是陈倩随后看到朱老师坐在不远处的石凳上,掏出了干煎饼和咸菜。陈倩很不理解,又走过去问:“朱老师,你不是说吃过了吗?”朱永笑着说:“我不喜欢吃肉包子,你们快吃!”
长大后,陈倩才知道,“不喜欢吃包子”是一个美丽又辛酸的谎言。
30多年来,朱永利用节假日带领孩子们,徒步手提干粮、肩背画板,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期间,他从没向家长和学校要一分钱补助,而他为儿童绘画事业贴进去多少工资,自己也说不清楚。从教多年,朱永有多次机会到大城市发展,可他都放弃了,在他眼里,淳朴的乡村和孩子的笑脸才是最美的风景。
用绘画为孩子们打开“新世界”
2017年2月,朱永作为第九届中国文化交流大使出国交流;2018年,朱永随中国“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世界行团队向世界各国青少年传播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文化;美国、巴基斯坦、以色列、斯里兰卡……他每到一个国家,都在倾心传播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
一次难得的机会,朱永被选派前往埃及开展艺术交流活动。他珍惜时间,尝试用各种绘画方法,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每次下课,孩子们都久久不肯离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朱永用他的“春蚕之丝”连接了世界,也让自己“破茧成蝶”;以“蜡炬之光”照亮了他人,也塑造了一名党员的生命价值。
(徐报融媒记者 范海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