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红色英杰——李保青:秘密穿梭于“小莫斯科”的“红嫂”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1-09-10

李保青

李保青,1899年出生于江苏灌云县沂北乡后三村的一个中农家庭里,嫁入张店乡,丈夫孙秉惠是战斗英雄。她性格开朗,为人热情,乐于助人,且辈份较高,所以村邻们都称她为孙奶奶。

1929年10月,中共灌云县委在上马台破庙庄小学成立,县委机关长期设在灌南县上马台孙秉惠家。孙秉惠夫妻和二弟孙海光都是灌商地区早期的共产党员,可谓是一个革命家庭。为了资助县委活动,孙秉惠妻子李保青曾卖掉家中的23亩良田,将所卖田款全部交给县委,作为党的活动经费,为党组织解决了活动经费紧缺的燃眉之急。孙家的房子曾被国民党当局烧毁三次,但党在这里的活动却一直没有停止。当时刘瑞龙、杨纯、徐禹民、张克辛等人都曾在这里落脚,所以上马台被称作“小莫斯科”。

1931年,灌云县张店乡上马台一带(现属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党领导的农民运动蓬勃兴起。为了加强党在这一地区的群众工作,便于开展该地区党组织的地下活动,中共徐海蚌特委决定在上马台李保青家建立地下联络站。

中共灌云县委居住地遗址

1932年,因工作需要,县委书记冯加驹等主要领导干部长期住在她家。李保青一家是自己喝稀的,让同志们吃干的;自己住透风漏雨房,让同志们住好屋睡好铺。有的同志隐蔽在她家里,不能露面,连吃饭都不能出来。李保青就悄悄地为他们端饭送水,一日三餐,悉心照料。大家常说:“孙奶奶家是公共饭店,公共客店。孙奶奶是开店不收钱的老板。”1933年,根据李保青的思想觉悟和工作表现,党组织吸收她为中共党员。

1933年,孙海光在上海开展地下工作,出于隐蔽的目的,来信叫侄女孙桂仙(李保青的女儿)去上海定居,以便开展党的活动。李保青明知上海敌人统治较强,白色恐怖严重,到了上海安全得不到保障,可她毅然为女儿准备行装,送孙桂仙到连云港登舟起程。1937年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联络站的工作显得更加繁忙。当时李保青的独生子孙桂礼才14岁,李保青觉得人手少,就让孙桂礼帮着送通知、递情报、跑联络。孙桂礼曾几次差点被敌人抓到,幸亏他机灵应变,才逃出虎口。

1935年,因叛徒告密,徐海蚌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灌东地区的地下党员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全部转移去上海,她丈夫孙秉惠也随之去上海。一天,地方恶霸假报说孙秉惠回家了,盘踞在张店的国民党保安队闻信,像一群恶狼朝上马台扑来。他们没找到孙秉惠,恼羞成怒地把李保青和四小叔子孙秉松带走。酷刑始终没有撬开李保青的嘴。没过几天,保安队迫于广大群众释放李保青的强烈要求,再则又没抓到任何把柄,无奈只好将李保青叔嫂俩释放。

1940年,孙秉惠担任中共灌云县委陈集联防区委书记。同年12月23日,在镇压土匪暴动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李保青失去了患难与共的丈夫,悲痛万分。残酷的斗争没有把李保青吓倒,把满腔的仇恨奉献在抗日救国事业中。从1941年到解放前夕,李保青家先后三次遭到日军、伪匪的洗劫。房子一次次被烧光,又一次次重新建起来;地下联络站一次次被迫转移,又一次次回来。风云变幻中的联络站摧不跨、打不烂,顽强地生存在上马台;李保青也伴随着联络站走过艰难曲折的路程,经受着血与火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