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万余,小康路上的“领头雁”
来源:亭湖报 日期: 2021-09-18
“今年咱们村的菊花田真成了‘聚宝盆’,我家1亩多菊花,就帮我挣了将近2万块钱。”11月19日,冬日的暖阳映照在亭湖区黄尖镇黄尖村村民刘红珍的笑脸上,“这几年能过上好日子,多亏了咱们村的好支书!”
村民口中的“好支书”,说的是该村的党总支书记杨万余。在村民的带领下,记者来到村支部,见到了这位小康路上的“领头雁”。2006年10月,杨万余被全村人公推公选为“当家人”,接手了这个年财政收入不足15万元,负债却高达320多万元的“烫手山芋”。说起当年的情景,老杨十分感慨,“村民们的信任沉甸甸地压在我的肩膀上,我要是‘撂担子’就对不起乡亲们了。”
就是这股子“要对得起乡亲们”的信念,支撑和推动着杨万余一直干到今天。他积极跑部门、理人脉,争取各项政策扶持和资金补助,仅2007年,村里就利用国家补助和自筹的10多万元,修建了6公里长的村庄河道疏浚低洼田包围,匡田2500亩,确保全村“旱时有水浇地,涝时不会淹田”。除此之外,杨万余还积极入户动员,成功落实了有线电视入户工程和林权改革工作,并通过国家贴一点、村里筹一点、干部贷一点的方式,总计投入了50多万元,推进农村基础建设工作。
村居环境改善了,这只是开始。杨万余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带领大家致富,光靠种地肯定不行,他把眼光瞄向了项目招引。2009年3月,杨万余偶然听朋友说,有一位从事中药材加工的老板想投资建厂。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项目要是能招引落户,何愁村居经济不发展?他立即请朋友从中穿针引线,紧密跟踪对接,终于在2个月内与投资方成功签约。可是,项目落户要流转9亩多地,涉及到5户村民,村里尚无建厂先例,大家不理解,总觉得土地就是“命根子”。杨万余一家一家地做工作,耐心细致地向村民们宣传项目落户的好处,并且和投资方协商,将这5家农户的劳动力安排到厂里打工,这样一来,不但每年土地流转每亩地有800元的收入,打工期间一天还有80元的工资,尝到了“甜头”的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书记咱们选对了”。
就这样,4年多来,在杨万余的带领下,黄尖村不仅摘掉了“贫穷村”、“落后村”的旧帽子,还一跃成为黄尖镇的“排头村”、“标兵村”,今年1-10月份,全村已累计完成财政收入86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8万元,同比增长85%;全村3527名居民,人均收入达12000元,是去年的1.3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