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滨湖建区二十年:昔日“落寞郊区”的生态创新崛起样本
来源:澎拜新闻 日期: 2021-08-05
哪里“最江南”?绕不开无锡;哪里“最无锡”?拥有无锡90%的太湖岸线,区区五百多平方公里却包含鼋头渚等3个5A级景区的滨湖区,可谓无出其右。
而作为“00后”的滨湖区,也是长三角最年轻的市辖区之一:出生于2001年的她,即将迎来建区二十周年的纪念日。
有人说她一出生便风华正茂,因为坐拥太湖名胜,好不风光;但事实上,滨湖一路走来也是踉踉跄跄:工业基础不如老无锡县(现在的惠山区+锡山区),奋力追赶中却遭全面爆发的太湖蓝藻“当头棒喝”,痛定思痛,对大量散乱污企业进行关停并转,似乎也短暂进入了一个发展工业经济的低落期。
而如今,对生态保持敬畏、悉心呵护的滨湖,开始感受到生态的“投桃报李”。随着无锡市倾全市之力打造太湖湾科创带战略的落地,作为地理核心区的滨湖,又拥有无锡市90%的科研院所,兼具了“太湖”和“科创”两大关键词,从而当仁不让地成为了无锡发展“一号工程”的“中场核心”。
滨湖区委书记马良表示,滨湖有条件、有责任、有信心在科创带建设中挑最重的担子、当最强的先锋,建好太湖湾科创带“引领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新高地。
这是一个昔日“落寞郊区”,走上生态崛起之路的样本。如何守好生态底色的同时,向原始创新谋求突破?滨湖这二十年,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苏南模式”的转型缩影和出路。
落寞于乡镇经济,而今笑问何处“最创新”
滨湖区政府官网介绍称,滨湖区成立于2001年,依太湖而立,由原无锡市郊区大部、马山区整体以及锡山市南片部分乡镇整合组建而成。
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因“苏南模式”闻名遐迩,其深厚的制造业基础正是根植于发达的乡镇经济。这其中,县级江阴市,以及沪宁城际沿线的锡山区、惠山区是无锡传统工业经济的集中地,滨湖区处于边缘地带。如果说无锡市是一个工业机器,那么滨湖曾经并非其中的核心部件。
其整体开发的条件也并不好。从地图上看,还不难发现滨湖区的“散装”特点:被太湖湾分割成了马山、胡埭、太湖新城等好几个片区,内部交通联系不畅。
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全面爆发,工业基础本就相对薄弱一些的滨湖区,又一度成为“风暴中心”。
据《南方周末》当年的报道,那一轮无锡治污风暴,滨湖区80%以上的化工企业被关停。滨湖区经贸委在当年的一份工作总结中承认,加大对排污企业的监控和整治,意味着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这对滨湖区传统的“投资驱动型”和“资源依托型”生产制造企业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这意味着,直接位于生态环保“高压线”下的滨湖区,不得不果断割舍传统的“乡镇经济DNA”情结,率先以刮骨疗伤的方式进行自我革命。
其实,这也不啻为一个机会。澎湃新闻注意到,在苏南,滨湖区开始较早地去思考,一方面需要实体经济支撑新一轮增长,另一方面又必须面临滨湖产业用地有限的事实,什么才是更为有效的经济增长方式?
答案是创新。
正如滨湖区委书记马良所说,滨湖的发展空间、生态容量都“极其有限”,创新正是滨湖突破制约、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
过去数年,通过持续引进各类科研院所,如今的滨湖区俨然已是无锡的“最强大脑”。
数据显示,无锡市90%的科研院所如今都集中在滨湖,沿太湖岸线而分布。比如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等,已成滨湖名片;深海技术科学太湖实验室等重大创新项目,目前也在建设中。
创新的滚滚车轮,开始驱动滨湖在新兴产业赛道上领跑。
澎湃新闻从滨湖区获悉,“十三五”期末,滨湖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已超70%。另据滨湖区区长孙海东介绍,无锡全市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滨湖区已占“半壁江山”。生命健康产业以药明生物为代表、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以卓胜微电子为代表,滨湖区这两家“后起之秀”企业市值,目前均已超千亿。
以科创重新定义太湖,滨湖“全域出击”
因此,当无锡祭出太湖湾科创带重大发展战略,作为全市发展的“一号工程”时,滨湖当仁不让地站在了“C位”。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去年9月4日,无锡正式发布太湖湾科创带发展规划,以台湾新竹科学工业园、日本名古屋等地的规划作为参考,从东向西,经无锡市新吴区、无锡经开区、滨湖区、宜兴市等主要板块,犹如一条珍珠项链一般,串起了太湖沿线各区域发展潜力较强的产业园区和科研院所、创新载体等等,欲以科创重新定义太湖。
其中,滨湖区无论是地理位置还是创新资源,均位于太湖湾科创带的核心地段,堪称太湖湾这个项链上最耀眼的的吊坠。
滨湖全域创新格局应运而生。澎湃新闻从今年3月召开的滨湖创新大会上获悉,围绕“高质量发展标杆区”和“高品质美丽湖湾区”的定位,滨湖区制定了“一廊四区多节点”的创新发展格局,即环湖科创产业发展走廊,以及蠡湖科创湾、马山健康岛等四大片区,打造全域有机协同的联动产业空间。
滨湖之于创新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究竟何在?用马良的话说,生态是滨湖不可复制的资源,也是区别于其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发改委城市中心总工程师张国华曾在公开场合说过,“人才跟着产业和资本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去搞产业园区,“厂房一建好,流水线一上,人就来了。”但在张国华看来,如今已截然相反,是产业和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走。”张国华表示。
美国未来学家乔尔·科特金也曾说过,哪里更宜居,知识分子就选择在哪里居住;而知识分子在哪居住,人类的智慧和财富就在哪里集聚。
除了坐拥无锡市90%的太湖岸线,滨湖区还独占鼋头渚、灵山胜境和中视传媒无锡影视基地三大5A级景区,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拥有3个5A级景区的区县。
此外,澎湃新闻从无锡市滨湖生态环境局获悉,2020 年,滨湖区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较2017年下降近3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已达80.6%,这放在寸土寸金的制造业高地长三角来看,显得颇为不易。2020年,滨湖区还成功建成了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箭已在弦,只待优势变胜势。马良表示,要推动滨湖的科创资源集聚优势、自然生态禀赋优势、城市功能配套优势、特色人文底蕴和地缘优势,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湖区经济谁执牛耳?急需地标产业压舱石
发展形态上看,滨湖很容易让人们想起当下一个比较热门,也颇具想象力和张力的词汇:湖区经济。
比如位于瑞士西南部的日内瓦湖区,依托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自然生态,引得科研院所、医药产业扎堆。
还有“千湖之国”芬兰的埃斯波市,基于良好的生态本底,通过高校引领,发展以研发经济主导的科技集群,成为诺基亚等多家知名企业的总部所在地,也被认为是欧洲幸福感最高的城市之一。
在中国,关于湖区经济的竞速已经开始。
以长三角为例,除了无锡提出打造太湖湾科创带,苏州也在太湖东岸,围绕南京大学苏州校区等院所平台,高规格打造太湖科学城,和太湖北岸和西岸的无锡遥相呼应。还有沪苏浙交界处的淀山湖,被誉为“东方日内瓦”;苏州阳澄湖将不光有大闸蟹,相城区正以美国硅谷为模型,沿阳澄湖西岸发展研发经济;常州市金坛区拟将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打造为南部科教新创新区,将单一的旅游度假功能进行内涵升级……
对标世界级湖区,滨湖建设太湖湾科创带还欠缺什么?一个相对突出的短板是,地标性产业集群尚未真正地浮出水面。
相比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广东深圳的信息技术产业,无锡滨湖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形成创新生态,这是对“无锡滨湖”创新品牌价值的大考。
2020年12月,滨湖区委党校的高慧超在《现代企业》杂志发文称,过往的发展中,滨湖区虽坐拥雄厚发展基础,却未能孕育真正地标产业;富集海量院所资源,却未能形成特色产业集群;独揽最美湖光山色,却未能吸附高端产业人才。以至于在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方面,只见树林,不见森林;只见高原,不见高峰。
破局,还是以科创之名。
澎湃新闻从滨湖区“十四五”相关规划文件中获悉,“十四五”期间,滨湖将重点打造集成电路设计、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海空核心部件、智能装备、数字文化等六大优势产业集群,再造创新发展新优势。“这些产业,离不开优化空间布局顶层设计、激发科技创新动能活力、瞄准创新靶向提效升级,更要加快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以及建立健全创新运营机制。”滨湖区区长孙海东在滨湖区创新大会上如是说。
2020年8月,马良在接受《无锡日报》采访时表示,滨湖已经构建了以新兴产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基础、现代服务业为支撑、旅游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马良表示,下阶段,滨湖将通过“引”、“育”并举,培育更多在行业中有影响力的头部企业、总部企业等“产业地标”,促进产业高原向高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