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小康“新高度”
来源:亭湖报 日期: 2021-09-10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这就是“木桶效应”,也称作“短板效应”。
小康社会建设的程度,百姓幸福指数的高低,并不完全体现在城市或城乡居民的平均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薄弱的农村居民的水平,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木桶效应”。基于这样的认识,盐城市亭湖区在率先实现小康指标的基础上,今年进一步加快了城乡统筹发展步伐,向着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将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上“新高度”。
像建设城市一样建设新型农村
9月18日,记者来到亭湖区黄尖镇,在奥威斯乐园项目现场,看到该项目开工后即未停工,建设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之中;紧靠集镇边缘,新同、黄尖两村的重点项目安置区内250多套安置房已完成主体建设,13200平方米的牡丹公寓住宅楼已经封顶;在镇域内,投资1000多万元的小城镇建设项目顺利实施,集镇主干道和桥梁改造全面实施,“三纵四横”的新型城镇交通布局已基本形成,城镇的整体功能和形象正日新月异地改善……
亭湖区黄尖镇地处我区东部,给人的印象是偏僻、边缘,而今却成为全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其奥秘在于坚定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识,对边缘乡镇发展的特别关注,利用331省道过境、当地地貌独特、濒海临区(丹顶鹤、麋鹿保护区)开展特色招商,独具慧眼的广东奥威斯集团看中此地,投资129亿元在此建设奥威斯乐园,围绕这个项目,该镇调整集镇、产业、功能规划,集中财力改善镇域之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安置房,将现代高效农业、服务业作为配套产业重点打造……创造了一个项目改变一个乡镇的“神话”。
大市区建设的规划先行、基础跟上、产业依托、城市兴起套路,在“像建设城市一样建设新型农村”的亭湖得到充分实践,按照市、区两级对全区6个乡镇的发展规划,大力完善路、电、水、气等基础设施,并按照“宜工业则工业、宜农业则农业、宜服务业则服务业”的思路,选择符合各镇、村自身特点的产业类型,构建自身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进而发展集镇、便利乡村、服务农民。黄尖镇围绕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旅游重镇,盐东镇依托传统产业升级打造纺织名镇,南洋镇依托331省道、新兴镇依托234省道、便仓镇依托新204国道,一边发展机械、汽配、建材等工业特色产业,一边实施镇区拓展、现代服务业跟进,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工人、市民,搬进集镇享受“楼上楼下、汽车电话”的小康生活。其中,盐东镇、新兴镇同心村还被列为全市城乡统筹发展的示范镇村,其按照“二十字”方针建设镇村的经验在全市得到推广运用。
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现代农业
深秋时节,走进便仓镇,无论是在新、老204国道两侧,还是在环镇路、大仓路两侧,映入人们眼帘的都是一座连着一座的钢架大棚,都是连成匡、连成片、一望无垠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家家有发财棚,户户有致富园”,在便仓镇绝不是夸张。“这都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给我们带来的实惠啊!”每每谈起这些,便仓镇的群众都会这样动情地说。
补齐“三农”短板,农业是绕不开的主题。近年来,亭湖区提出“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现代农业”,去年创造了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超过城市居民的喜人成绩。今年,我区全面推进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大力实施 “区有万亩示范园、镇有5千亩示范片、村有百亩示范方”建设计划,争创国家级示范园区,打造全市重点园区、特色园区,为打造“江北市场农业第一县(市、区)”打下坚实基础。
像发展工业一样发展现代农业,规划、基础、项目一个不少。亭湖区在农委、农办等农口部门的组织指导下,克服镇级园区规划缺乏科学性这一“瓶颈”,像建设工业园区一样抓好农业园区规划,确保农业园区建设有目标、有方向、有层次。同时,内外结合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围绕“内”,发动广大农民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形成铺天盖地的群发之势;紧盯“外”,坚持不懈地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因地制宜,招引龙头项目,彰显带动效应。同时,加大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快速推进在建龙头项目,想方设法向上争项目、争资金、争牌子。日前,全区开展“百日招商”竞赛活动,要求农业项目投资不少于5000万元作为硬指标——如火如荼的高效农业,使得农业招商也进入了选商选资阶段。
9月22日,在新兴镇的苗木花卉基地内,20多位花农正在精心料理花卉,送往周边的市场,繁荣国庆“花市”。如今,便仓的西瓜、新兴的白对虾、南洋的香甜瓜等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品牌,在农民经纪人、专业合作社等专业人士、组织的带动下远销市内外,使现代高效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南洋镇兴隆村村民倪同凤是一个农业的“打工者”,她乐呵呵地告诉记者:“土地流转给林经复合基地收获租金1.4万元后,我还可以在基地里打工挣一份工资,工作比以前轻松,全家收入至少4万元……”
像保障市民一样保障广大农民
“除了‘新农合’,还有‘新农保’、沼气池推广、农村改厕、自来水改水”;“还有乡村公路 ‘村村通’、有线电视‘全覆盖’”;“这几年,党委政府为我们办的实事、好事太多了……”9月7日,在步凤镇卫生院新建的病房楼内,记者与几位运用“新农合”看病的村民聊起改善民生的话题,他们争相诉说所享受到的 “福利”,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让农民有医疗保险、有养老保险,像城市居民一样有保障,有底气,是亭湖区孜孜以求的目标。着眼于“像保障市民一样保障广大农民”,我区在第七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像落实经济指标那样落实民生指标,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全区人民,特别是面广量大的农民。按照“广覆盖、惠民生、高标准、可持续”的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完善各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的自然增长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统筹层次,构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救助体系被摆上了突出位置,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提高特困群体、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
日前,记者在新洋经济区盐湾村看到一份“民生账单”:全村12个组,每个组村民都有几百到几千的年终分红;每个70岁以上老人都有300元以上的尊老金;每个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每年都有学习用品补贴300元;每人140元的医保金全部由村里代交;土地换保障每人每年直接从银行集聚保障金1400元左右……“这是城市居民都享受不到又十分羡慕的待遇!”该村党委书记孙金标告诉记者,这只是去年的标准,今年全村经济发展更加迅猛,对照“民生改善步伐不低于经济发展”的承诺,今年年底还将上调标准,在全区范围内打造一个农民的“幸福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