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谱写“强、富、美、高”的海陵篇章——《泰州市海陵区“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

来源:泰州日报 日期: 2021-09-01

“十三五”时期是海陵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谱写“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海陵篇章的关键阶段,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积极探索开启基本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

“十三五”规划纲要为海陵未来五年的发展描绘了崭新蓝图。今后,海陵区将坚持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紧扣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核心任务,牢固树立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面推进“三大主题工作”,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积极策应和全力参与“四个名城”建设,在率先全面达小康、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海陵篇章。

目标篇

“十三五”期间,海陵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率先全面达小康、迈向基本现代化,紧紧围绕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内在要求,更加注重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更加注重小康成果的代表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进一步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一线延伸,工作成效让人民群众评判,确保2018年在全市率先建成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活殷实、人民安居乐业的小康社会。把握基本现代化的本质内涵、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提高经济综合实力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升民主法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让“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成为海陵发展的生动实践。

——在推动“经济强”上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增速,公共财政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达85%。累计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数达200个,产业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6%以上。工业一般纳税人开票销售额年均增长 8.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10%。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5%以上,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亿美元。全社会R&D 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2.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46%。

——在加快“百姓富”上创造更多成果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保持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进一步缩小。支持引导创业,持续新增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城乡养老保险覆盖率保持在 96%以上,城乡基本医疗保险累计参保人数达260000人,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公共安全水平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保持在92.4%以上。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打造“环境美”上取得明显突破

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生态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率达4%。建设用地逐步实现减量化,耕地保有量达14 万亩。绿色建设深入推进,生态产品持续增加,城镇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分别达41%、31%以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率先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在促进“社会文明程度高”上展现新的风貌

加快建设“文化强区”,努力构筑思想文化、道德风尚建设高地。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优秀传统文化、光荣革命传统和新时期海陵精神广泛弘扬,全民综合素质得到普遍增强。法治海陵、平安海陵建设水平不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健全,社会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

定位篇

今后五年,海陵将认真贯彻中央提出的“六个坚持”原则,坚持把实现“强、富、美、高”作为第一任务,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根据“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上述理念,呼应全市“四个名城”建设,海陵将在“十三五”期间致力打造融合发展先行区、创新发展引领区、和谐发展示范区。

打造融合发展先行区,就是经济社会在打破区域界限、行业界限中实现互动发展、借力发展和共赢发展,率先走出一条极具发展活力、增创发展优势、彰显海陵特色的融合式发展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方面,海陵区东部未来将形成以海陵工业园区为主体,以苏陈镇为重点,呼应火车站街区和姜堰开发区的融合发展新格局;西部将形成以新能源产业园为主体,与罡杨镇互促并进,呼应医药高新区和出口加工区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北部将形成以城北物流园、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体,策应泰州市农业开发区和火车站街区,整合新通扬运河以北区域的融合发展新格局。到2020年,海陵“一城三片区”城乡融合发展将更加紧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

——产城融合发展方面,海陵各园区生产力布局、空间布局、功能布局更加优化,技术攻关、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的综合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一区四园”将深度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城、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链接融合,将基本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现代服务业为引领、“互联网+”为纽带、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两化”融合发展进程中,企业信息化技术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将日趋完善,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逐年提高,力争工业信息化程度在全市处于先进地位。到2020年,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数达94。

打造创新发展引领区,力争到“十三五”末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完善,形成资源集聚强、辐射影响宽、综合效益好的创新网络,创新对全区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明显增强。

——企业创新动力进一步增强。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推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产品,涌现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新增高新技术企业 34 家以上,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社会创新潜力有效激发。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逐步扩大,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有机结合,全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格局初步形成,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潜力充分激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体制创新活力充分释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明显,办事程序和环节进一步简化,权力运行流程进一步优化,基本建立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公平有序的社会管理体制和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体制,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创新发展的活力得到充分释放。

——科技创新成效明显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5%,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累计专利申请授权量继续位居全市前列。

打造和谐发展示范区,实现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增强。

——率先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循环经济型产业体系初步形成,资源利用与污染物排放减量化成效明显,城市绿化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和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逐步提高,劣五类水体全面消除,西北片区生态修复深度完成。

——巩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成果,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得到整体提升。

——完善社会治理框架体系,实现社会管理服务三级平台的高效运转,及时有效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逐步完善立体化现代治安防控体系,诚信体系建设深入人心,力争全区社会综合治理、社会治安秩序、公共安全感指数排名全省前列。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与经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社会事业发展与城市管理水平同步提升,城乡居民收入与保障水平同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展望篇

农业现代化提速:

农业机械化水平9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60%

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20%

种植业“三品”比重55%

工业转型升级:

新增上市企业数4个

净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80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32%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利税比12%

制造业增加值率23%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88

服务业跨越发展:

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53%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45%

净增限额以上批零住餐企业数50个

电子商务交易额600亿元

新增电子商务企业个数100个

创新创业云涌:

帮扶自主创业3000人

新增新型创业服务平台11个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2件

科技进步贡献率6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50%

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数量25个

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100人

民生持续改善:

每千人口医疗机构床位数6张

乡镇卫生院达标率100%

村卫生服务室覆盖率100%

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率25%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

人均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面积3.35平方米

每百人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60册

现代教育发展水平90%

绿色文明彰显:

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比重70%

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6%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