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白塔村的“幸福剧本”

来源:宜兴日报 日期: 2021-09-24

蓝天白云下,平坦的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温暖的春风里,成片的南天竹尽情舒展着枝叶;青山绿水间,特色鲜明的人文景观愈发引人注目……这是西渚镇白塔村自编自导自演的“幸福剧”中的美丽场景。“一定要让村民幸福。”2013年4月1日,村党总支部书记欧阳华的这句话,就是整部剧情发展的主线。这些年来,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旅游资源,白塔村民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摘掉“扶贫村”的帽子是“幸福剧”的开始。多年来,当地村民笃信“搞农业,撑不着,饿不死”这句话,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农民有饭吃,还要让更多的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既然要发展农业,就得瞄准一个‘高’字,种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品种。”欧阳华结合白塔村所处的区位和自然生态优势,认定发展生态高效农业这条路。

南天竹是白塔村的传统种植业,但始终处于“小打小闹”阶段。经过深入调查,欧阳华认为,南天竹种植始终成不了“气候”的重要原因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于是,他在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的同时,还因势利导,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引导其他农户一起种植,并帮助他们流转土地、寻找销路。为了扩大南天竹的销路,村里还在网络上帮助种植户建立了统一的销售网页,并与其他地区的花卉苗木专业市场合作,设置外销窗口。任国君原本是村里的一名蟠桃种植户,刚开始对南天竹的前景并不看好。但眼看着其收益越来越明显,2011年,他把8亩蟠桃园改种了南天竹,仅仅一年,就赚到了10万元,远远超过了种植蟠桃的收益。目前,全村种植面积达2000多亩、种植户300多户,南天竹成为村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之一。除了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村委会还积极从外地引进农业新品种,不断调整种养结构。2003年以来,随着波尔山羊、茭白等一个个生态高效农业项目的相继落户,白塔村办起了南天竹、茭白、樱花、无公害大米等8大生态农业基地,高效农业成了农民致富的“绿色银行”。如今,白塔村农户基本实现了“工作不出村”,去年人均纯收入达18500元,彻底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随着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白塔村又开始着手提升群众的幸福感,把“剧情发展”推向了“高潮”。结合陶都美丽乡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白塔村先后投资500多万元进行道路硬化、污水纳管、河道清淤等。欧阳华说:“乡村的美要由表及里,没有文化内涵,就缺少点灵气。”扮靓村容的同时,村委会还确立了“旅游兴村、文化强村”的战略目标,把有限的资金花到村民最盼望、最关心的实事上。白塔既是著名剧作家于伶的家乡,也是白塔寺所在地,历史文化遗迹众多。借着大觉寺和云湖景区发展的“东风”,面对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村里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利用上,不仅修复了年代久远的薛家桥,整理白塔寺旧址,保护南宋古窑群遗址,更把“于伶”品牌融入众多公共文化设施中。现在,于伶文化广场、于伶图书馆、于伶诗词书法长廊等文化场所已经建成开放,得到了村民的高度认可,许多村民喜欢有空的时候到这些场所走一走,历史文化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村民的心里,渐渐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

如今,从村里直通云湖景区的云溪路已经开工建设,于伶故居、星云法师旧居也正在积极筹建中,白塔的“幸福剧本”没有剧终的时候,会一直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