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东海:“晶都”乡村放异彩 齐心绘出小康美
来源:“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 日期: 2022-01-11
“晶都”这个闪亮的名字,是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的昵称,源自东海盛产美丽水晶的悠久历史。而今,东海广袤的农村、数十万农民的生活也越扮越靓,开启了“晶都”之美的乡村新篇章。
“十三五”以来,85278人、36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和10个市定经济薄弱村脱贫摘帽,户、村脱贫达标率均为100%;2019年又有4739户农民搬进新居;农民每年可以免费观赏“送戏下乡”演出约300场……这些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东海乡村由内而外开启美丽新篇章的印证,也是全县党员干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用汗水培育振兴之花的真实写照。
面对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节点倒计时的决胜攻坚,东海县委书记高美峰信心坚定:“我们坚持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从产业增收、人居环境、精神文化等各方面入手,围绕镇村实际、农民需求,紧抓当前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环节,下大力气、苦干实干,一定能促成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幸福。”
产业美――能人带旺一方业 贫困群众腰包鼓
孟夏时节,东海县温泉镇西晓庄村辉腾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苹果种植基地里,果农们忙得热火朝天。
“苹果园占地150亩,亩产量4000多斤,差不多有1.4万元的收入,其中3200斤的收入归农户。”合作社理事长李春辉告诉记者,果园的投入资金都是他自己筹措的,风险也由他个人承担。村民只要参与到果园管理,就能分到八成的收益。
这种在外人看来“着实不精明”的做法,其实是李春辉对于故土难以割舍的责任。李春辉早年进城经营石料加工赚了不少钱,当看到家乡还是贫困落后,于2013年毅然返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并创办合作社。在合作社帮带下,21户贫困户通过产业脱贫,去年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1.45万元,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一个领头雁、带旺一方业、脱贫一个村的例子,在东海还有许多。获得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的双店镇三铺村党总支书记郝大宝就是另一位典型。
“郝书记真好”,是三铺村村民对郝大宝的一致评价。三铺村位于丘陵地带,因土壤贫瘠,曾是一个“种小麦、玉米收成都不咋样”的经济薄弱村,全村有163户贫困户。为了让村民能够快速富起来,33岁的郝大宝将辛苦学来的鲜切花种植技术传授给了农民,并带着大家流转2000多亩土地,创办合作社。
“合作社采用彩菊—百合、彩菊—蔬菜轮作技术,在保证生态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郝大宝说,“合作社让贫困户以扶贫贴息贷款入股,并鼓励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社务工,还支付给他们土地租金,现在全村的贫困户都已脱贫,村庄也摘掉了‘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都是重要基础。”在高美峰看来,根据各镇村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农业主导产业,积极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并选育好乡村发展带头人,优化好带动全体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东海产业扶贫和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经验。
事实上,近年来东海采取“科学化选项、规范化管理、透明化实施、稳定化收益”的机制,已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2.6亿元,落实了182个扶贫项目,特别是坚持“一户一策、一村一策”,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整合、技能培训等,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和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推动了贫困户和经济薄弱村的脱贫奔小康。
环境美――搬出老宅住新房 人居环境大变样
温泉镇尹湾村四组46岁的村民尹营房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能住进300多平方米的8居室别墅,还用上了天然气、暖气和现代化卫浴,组里家家户户都过上了城里人也羡慕的生活。
“以前住的是4间老瓦房,外墙从不粉刷,屋里也不怎么装修,用的是露天旱厕,一股子臭味老远就能闻着。村里都是泥路,下雨天出门回来泥水都能溅到膝盖以上。”从前恶劣的居住环境尹营房记忆犹新,“外面的大姑娘不愿意嫁进来,村里的老光棍是真不少。”
如今,行走在宽阔整洁的水泥路上,鳞次栉比的带院3层别墅映入眼帘,每家别墅前都有一个绕着院墙的花坛,几位妇女正蹲在花坛里摆弄着种植的蔬菜。在四组主干道旁的花坛里,紧挨井盖的一个白色箱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温泉镇副镇长李林介绍:“这是雨污分流设备,纵向每5户共用一套设备。设备下面就是净水槽,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经过净水槽处理,然后输送到镇上的生态污水处理厂,再净化为符合排放标准的水。”
“拆旧房、盖新房、铺修路设备的资金大多数是政府出的,街道、房屋都是统一规划建设、统一设计外观,与从前的脏乱差相比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尹营房自豪地说,“现在提起自己是尹湾村四组的人,脸上可有面子了!”
尹湾村四组农民居住条件的蝶变,是东海近年来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住房条件改善的一个缩影。据介绍,东海计划投资40.3亿元,建设23个新型农村社区,让8395户农民搬进新居。截至目前,已正式开工的13个新型农村社区正在加紧建设,越来越多的农民会搬出旧房、危房,住进新家。
在工作开展过程中,高美峰明确提出:“改善农民住房、推进集中居住,不仅是房子的集中,更是基础设施、生活资源的集中,最终目的是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文化、旅游、养老等潜在需求,更加前瞻性地做好规划布局、住房设计、生活配套,着力建设一批具有东海特色、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
近年来,东海通过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集中、县转运、县处理”机制,推动了城乡生活垃圾收集处置一体化进程;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完成了22.8万农户的旱厕改造;加大镇村公交投入力度,实现了镇村公交100%全覆盖……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现代化生活。
文化美――文明实践作抓手 百姓精神更富足
双店镇代相村的乡村大舞台,每到夜晚都会热闹非凡。平日里,大妈们组织跳广场舞,孩子们在一旁追逐嬉戏;到了节日,还会有专业演出队的表演,歌曲舞蹈、唱大戏、说快书……老少咸宜的演出为村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色彩。
在双店镇这个“中国鲜切花第一镇”,每个村都建有乡村大舞台,这让镇党委书记陈光明很欣慰:“全镇鲜切花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并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也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代相村的乡村大舞台其实是代相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一部分,而陈光明的另一个职务就是双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所长。
走进双店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0多名基层党员和农民正在认真听一位老师讲授党史课。这里有宣讲教室、文化活动室、志愿服务室等多个功能区,墙上挂着工作制度、负责人员、活动安排等展牌。
2018年,东海整合基层党群服务中心、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耕读书屋”、志愿服务站等阵地,组建了县、乡镇、村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组织。东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朱崇慧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涉及许多工作,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将各方面工作统领起来,并由各级党组织‘一把手’担任本级中心负责人,更能把‘虚功’作出实效。”
在石湖乡石湖村,渔鼓文艺队在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活动室里进行创作、组织排练,走出了过去因没有场地而差一点解散的“阴霾”;
在洪庄镇车站村,党员医疗志愿者会按照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安排,定期来为村民开展免费体检;
……
各类文明实践活动联通了城市和乡村,直接延伸到农民的家门口,为农民带去了政策、带去了欢乐、带去了服务。“文明实践在晶都”也成为东海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张名片。据介绍,目前全县已建成县级中心1个、分中心7个、乡镇实践所21个、村级实践站362个以及实践点58个,实现了县、乡镇、村三级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