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筑巢引凤,打造高能级人才“聚宝盆”
来源:新华日报 日期: 2022-05-13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5月12日,记者在省政府召开的高能级人才载体建设工作推进视频会上获悉,我省将通过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创新平台、园区创新载体,着力完善高能级人才载体建设的体制机制,构筑高层次人才“聚宝盆”,为建设科技强省、打造人才发展现代化先行区提供有力支撑。
高水平搭建重大平台,
集智攻关重大项目
以国家和省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为代表的战略科技力量,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能级创新平台,也是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的高能级人才载体。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各类重大人才载体建设,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吸引高水平人才来苏集智攻关。
“我们承担了科技创新2030-深海空间站、深海采矿等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得以集聚世界一流的科研创新资源。”太湖实验室执行主任何春荣介绍,太湖实验室大楼去年投入使用,近500名科研工作者进驻开展重大项目攻关,“我们分批次安排优秀人才加入重大工程项目,从而识别、锻炼、培养高能级人才。”
据了解,太湖实验室新建成的大型耐波性操纵性水池,与已有的32座大型试验设施一起形成深海技术科学“洞—池—湖—海”试验体系,总体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二;深海空间站无锡研发基地二期、三亚海试与应用保障基地也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太湖实验室基础研究能力将进一步加强,我们将以重大项目为牵引、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支撑,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助力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和成长。”何春荣说。
人才载体的能级高低,关系到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助力大小。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表示,我省将继续抢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机遇,加快推进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汇聚培育全球顶尖研发机构和一流研究团队,开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跨学科、大协同创新攻关。将大力推进省实验室建设,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试点,深入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医学中心等。
绘制产业人才图谱,
打造科技领军人才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着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
“搭建‘高能级人才载体’有助于促进高端要素融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林小明说,园区正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科创平台,目前集聚一批院士专家和科学家;同时绘制“重点产业人才图谱”,迭代升级“金鸡湖人才计划”,全方位支持领军人才、企业骨干、青年人才进行科研攻关。
以人才的“强”,激发创新的“活”,托举产业的“优”,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尝到“甜头”。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三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保持20%以上增长,其中,生物医药产业综合竞争力全国第一,纳米新材料集群成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园区已集聚科技企业超8000家,在59家上市企业中,领军人才企业占比超50%。
“我们面向全球发布人才需求榜单,目前已收到70个项目的申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殷建国,对组建高水平科研攻关团队充满信心,“未来3年力争引进高端人才团队20个”。
记者了解到,我省将着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持续深化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发展,加快建设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着力打造园区创新载体,大力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争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家创新型特色园区,推动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与人才高地同步建设。
探索“科学家负责制”,
为人才设“直通车”
打造高能级人才“聚宝盆”,须着力完善人才载体建设的体制机制。
“我们正探索实施‘首席科学家负责制’,由首席科学家自主组建跨学科、跨机构的科研创新团队,并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特需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中国工程院院士、紫金山实验室主任刘韵洁说,实验室实行“按需设岗、合同管理、动态调整、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开放式人员管理模式,把薪酬配给权力下放到各研究中心,使首席科学家、各科研团队真正能够根据科研任务需要引进人才。“我们正在制定科研人员成果转化1:9激励政策,部分成果开始落地、转化,科研团队将获得5000万元甚至逾亿元的股权资金,这将极大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动力。”
“不求人才为我所有,但求人才为我所用。”何春荣介绍,太湖实验室正尝试以“小核心、大协作”的创新模式推进高能级人才平台建设,即通过以太湖实验室为“小核心”,以南京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南京宝色、派克新材料等为“大协作”,建立海洋领域高能级人才联合攻关的新模式。
我省将出台支持省实验室科技人才发展的特殊政策,允许省实验室自主确定高层次人才引进标准,对省实验室人才类和基础研究类自主科研项目试行经费包干制,赋予战略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进一步激发高水平人才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