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建议使用chrome浏览器、QQ浏览器、360极速模式,体验更佳
首页
苏州:“小康中国”的精彩答卷

来源:《苏州日报》 日期: 2021-08-27

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将在金鸡湖畔举行,苏州又一次站在了理论界的“聚光灯”下。从“小康构想”印证地,到“勾画现代化目标”地,“强富美高”蓝图正一步一个脚印在姑苏大地化为美好现实——

当我们翻开苏州大地的文明谱序,凝望草鞋山文化堆壤最深处的黑色碳稻,仿佛能看到六千年前,吴地先民凿饮耕食、汔可小康的矻矻不歇。 

当我们展开苏州古城的历史舆图,摩挲平江图勾勒城市脉络的精细笔触,仿佛能看到七百多年前,姑苏人家枕河而居、祥和喜乐的悠长幸福。

越过历史的鸿蒙,“小康”这个古代思想家描绘的社会理想,已在“人间天堂”苏州展现出了崭新的模样;穿过时代的洪流,“小康”这个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恒久守望,在“鱼米之乡”苏州有了更高的期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邓小平同志“小康构想”印证地苏州,正铺展出最生动的画卷,书写了最精彩的答卷。肩负为全面小康建设“树样板”、为现代化建设“探路子”的重任,苏州正紧扣“高水平”,对照“全面性”,把习近平总书记勾画的“强富美高”蓝图作为小康社会建设的更高定位、更高要求,一步一个脚印在姑苏大地化为美好现实。

“小康中国”因苏州而精彩隽永,“小康苏州”因时代而意义非凡。“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在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可期可待。  

小康起笔地,书写新奇迹 

当一个梦想将整个民族的期盼与追求都凝聚起来的时候,她就有了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 

1983年初春,邓小平同志南下调研,从苏州看到了实现“小康”目标的光明前景。随后,他以苏州实践为例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翌年春天,江苏省委作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定,并冀望苏州争当全省“两个率先”的先行军、全国率先发展的排头兵。2003年7月2日至3日,苏州市委九届五次全会把“两个率先”确定为新世纪新阶段的总目标、总任务,提出能快则快、能高则高、能超则超、能先则先,树率先之志,谋率先之策,聚率先之力,闯率先之路。 

21世纪小康波澜壮阔的创业历史在苏州大地上拉开帷幕,到2008年苏州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跃过了世界银行认定的从发展中状态进入到发达状态的标志线。

苏州小康蹄疾步稳、殷民阜利。次年4月,习近平同志考察苏州时提出:“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这是对“小康苏州”的充分肯定,更是为苏州发展指明了更为宏远的光明未来。 

重托如山、厚望如海。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四次对江苏工作作出重要讲话,对苏州的发展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特别是总书记提出的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重要指示,成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遵循。

“强富美高”是在新的历史方位、新的时代背景下,小康社会建设凸显“高水平”、彰显“全面性”的更高追求。“强”的内涵、“富”的本质、“美”的标准、“高”的指向,对于苏州完成好小康建设的“高水平答卷”,极具针对性、极富指导性。

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地,到党的创新理论的成功实践地;从“小康构想”最早印证地,到“勾画现代化目标”地,苏州发展的每一步都同党的百年历程紧密相系,都与“两个一百年”目标紧紧相扣。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江苏省委的正确指导下,苏州党员干部不忘初心、奋勇向前,带领广大群众,为姑苏大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翻开了波澜壮阔的崭新画卷。迈入新时代,苏州始终加压奋进、开拓创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领的“航”、定的“向”,细照笃行,紧扣“强富美高”发展“总命题”和“五个迈上新台阶”实现路径,谋篇布局、大胆探索、奋力实践,经济总量迈上2万亿新台阶,排名全国第六,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创业类人才多年稳居全国首位,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连续11年居江苏省首位,构筑了3万多亿的厚实工业底盘,“经济强”的基础优势加快蓄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7万元,居民城乡收入比进一步缩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669,恩格尔系数按国际标准进入最富裕层次,“百姓富”的幸福指数稳步提升;出台全国首个生态补偿地方性法规,自然湿地保护率列江苏省首位,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生态城市群,“环境美”的生态底色日益鲜明;全国文明城市全域化、“满堂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现县级市(区)全覆盖,综合信用指数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实现“六连冠”,江南文化品牌效应充分彰显,“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城市名片持续擦亮。

苏州正用很多个第一标定“创新坐标”,夯实“富民基点”,拓展“生态轴线”,刻画“文明标尺”。亮丽成绩的背后,既有项目为王的“强牵引”,又有创新裂变的“强赋能”;既有产业升级的“含金量”,又有结构优化的“含绿量”;既富“口袋”更富“脑袋”,既“长肌肉”更“强筋骨”,苏州小康的“高水平”“全面性”充分彰显,高质量发展的成果写在人民群众的笑脸上。一个“小康苏州”时代性飞跃的发展传奇,动人心魄;一个“小康中国”历史性跨越的鲜活样本,跃然眼前。  

小康行笔时,挥毫势如飞 

天堂苏州,这是农耕时代苏州社会丰裕的美好标签,更是改革开放赐予苏州的美丽结晶。 

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率先“农转工”,小康建设步入快车道;上世纪90年代至“十一五”末,率先“内转外”,小康建设开拓大空间;“十二五”之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量转质”,小康建设迈向高水平,苏州“小康之路”从邓小平同志眼中的“到处喜气洋洋”,到百姓眼中的“处处繁花似锦”,40多年一路高歌。

苏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对外交往史的“外向型城市”,以开放赋能,跑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发展“加速度”。从“三来一补”到加工贸易,从优进优出到高水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迅速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苏州以最大范围凝聚开放共识,最大程度激发开放活力,从全国GDP第30位上下一路赶超,经济规模甚至可以同世界发达经济体相较量,以0.09%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2.1%的经济总量、2.4%的税收和7.7%的进出口总额,以“不特有特”的全方位开放发展路径,塑造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苏州模式。 

乡镇企业改制立新,自主研发创品牌,买卖全球抢市场,恒力、亨通、好孩子等企业已成为搅动世界市场的一匹匹黑马。它们转型发展的“破茧突围”与苏州的小康之路、开放之路“合辙”“同频”。党的十八大以来,苏州进一步加快开放步伐,释放改革动能,发挥市场优势,突出创新地位,以明星药企信达生物、科创板第一股华兴源创为代表的一批新兴产业后起之秀,成为托举苏州产业高地的重要力量。创新药企、顶级超算、AI交互、精细微纳、航空航天正不断重塑由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纳米技术应用、生物医药四大先导产业为牵引,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的“经济版图”,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盘愈发坚实,开启现代化建设的动能蓄积充沛。

制造业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备,苏州这颗中国工业谱系中最璀璨的明珠,正全力打好“苏州制造”这张王牌,面向世界潮流和科技前沿,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超前布局,加快“落子”了一大批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以史无前例的政策举措、前所未有的招引力度,构筑最强比较优势,营造最优营商环境,为苏州“小康之路”全方位赋能。如今的苏州,服务人口超过1550万,常住人口10年增加了229万,超过2万外籍人士于此工作生活,GDP、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口等在长三角城市群中都是紧随上海的No.2,是公认的新一线城市。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高光之下,苏州正以更高起点扩大开放、更深层次推动改革、更广领域融合创新、更大力度对接服务上海,抢抓沪苏同城化的最佳时机。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实体经济的规模优势、制造厚实的配套优势、先行先试的开放优势、江南文化的人文优势、生态宜居的特色优势,让这座始终走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城市,成为很多外国人心中最美的“天堂梦”,更是苏州人心中最美的“小康梦”。 

小康勾画处,人间新天堂

30多年前,在开往春天的列车上,邓小平同志透过车窗看到了沪苏杭城乡生机勃勃的新变化,小康思想于此有了新的升华。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城乡一体、城乡协调是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一直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典型,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成了苏州的特色、品牌和亮点。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小康苏州成色十足。

在吴江七都镇开弦弓村,这个费孝通先生撰写社会学名著《江村经济》的样本地,村里人依靠水产养殖、化纤纺织、羊毛衫编织,人均年收入从1978年的114元一路飞涨到如今突破3.5万元,不仅印证了费老“跳出土地才能富裕”的调查论断,更以家家户户触手可及的幸福蝶变,实践着“江村人”的小康新篇。 

在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挖起第一锹土的地方——娄葑街道,有个“爱心厨房”得到群众的交口称赞。这个由街道组建厨师团队,精配菜单,保温盒打包,“点对点”送至老人家中的居家养老服务闭环模式,解决了高龄、失能、独居老人的“吃饭难”。85岁的独居老人吴思勤笑称:“饭菜每天不重样,口味好、质量高,真是送上门的小康味道。” 2018年江苏省级监测结果显示,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98.02%,其中人民生活实现程度99.99%。富民增收全国领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多年高于GDP增幅,城乡居民收入比居全国前列,城乡公共服务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多年保持70%以上;入选国家级创业城市,获评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地级市,医疗分级诊疗新机制基本确立,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养老医疗“三大并轨”,人均期望寿命83.82岁,位居全国榜首。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从指标数字“倒回”到生活现场,百姓关心的环境、教育、养老、菜篮子、米袋子、公共服务等问题,百姓追求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苏州党委政府率先考虑到、安排上、解决好,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织就密实的民生保障网,于生活细微之处让群众认可、暖心、舒畅。《中国城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报告2019》显示,苏州全面小康指数紧随深圳、杭州之后位居全国第三,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城市治理五个领域的监测数据表现亮眼。“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百园之城”、全球“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等文化品牌享誉海内外,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建设开启新篇,“物质小康”与“精神小康”同步富足。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公布的全球宜居城市排名中,苏州从2016年起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大陆城市首位。从“安居”到“宜居”,一字之差,折射出的就是一座城市小康水平的高低。  

小康执笔人,千钧写春秋

小康何处风光好,惟有奋斗最动人。 上世纪80年代,摆渡船靠不上岸,吴江的乡镇干部把从上海请来的“星期天工程师”背上岸,千方百计建成全市第一家电缆厂。正是凭着这股“踏遍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苏州快速走上了一条农村经济腾飞、农民脱贫致富的“小康之路”。“四千四万”精神流淌在苏州干部血管中,凝练出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和“园区经验”这“三大法宝”,展现了苏州党员干部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勠力奋斗的时代风貌,生动体现了苏州党员干部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团结精神,敢于争第一、勇于创唯一的创造精神,吃苦不言苦、处难不畏难的担当精神,甘为孺子牛、造福千万家的奉献精神,是总书记倡导的“三牛精神”的最真实写照。

苏州的“小康之路”上,涌现出了一批批坚守初心、造福人民的奋斗者、带头人,他们是“三大法宝”的创造者,又是“三大法宝”的践行者。张家港的老书记秦振华带领港城人民团结拼搏、自加压力,把昔日“穷沙洲”建设成为全国文明城市,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全面提升。常熟蒋巷村的老书记常德盛,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奋战四十多年,把一个“泥墙草房、穷土恶水、瘟病横行”的贫困乡村打造成“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安居乐业”的幸福乐园。吴江民营企业家崔根良创业30年,挥写产业报国文章,以大格局蹚出国际化发展道路,以大担当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把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农机厂发展成全球排名前三的光纤通信企业,挺起了中国光通信产业发展的“脊梁”。可以说,苏州的小康之路就是党员干部高举“三大法宝”精神火炬,解放思想、不畏艰险、锐意创新,带领广大群众实打实拼出来的。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的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苏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一些经验”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江苏省委对苏州打造向世界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美窗口”寄予厚望。面对“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使命任务,面对多项国家战略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命题,一向敢为人先的苏州再次拿出当年创造“三大法宝”的魄力,昂扬斗志、放远目光,凝聚精气神,鼓足百倍劲,埋头奋力闯,在没有路的地方蹚出新路,在没有先例的领域做出成功案例,加快推进沪苏同城化,打响“苏州制造”“江南文化”品牌,精心打造“运河十景”,加速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建设更高水平的创新之城、开放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善治之城,加快建设展现“强富美高”新图景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努力将全面小康阶段的“曾经先发”变为现代化建设开局阶段的“再度领先”,在现代化新征程中创造出更加流光溢彩的“新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