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话乡村振兴 | 刘德宝:重建家园,多元发展 脚踏实地走稳乡村振兴路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日期: 2021-10-18
扬州市人大代表,沿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刘德宝
他扎根乡村十七年,时刻牢记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全心为民,将一个“穷渔花子村”打造成“全国最美渔村”。在他的带领下,沿湖村实现了300余户渔民全部上岸,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24万元,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他就是扬州市人大代表刘德宝。
为渔民谋福祉 让“禁渔令”落地有声
刘德宝长期关注乡村振兴特别是渔民特殊群体脱贫发展工作。2020年长江大保护工作全面推进,扬州市因禁捕退捕而失水、失业的渔民达4000余人。他认为,在渔民退捕过程中,省市各级相关单位虽高度重视渔民的利益保障问题,从捕捞权补偿、人员社保、上岸定居等方面给予了保障,但由于渔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之长期从事渔业生产,没有其他工作技能,退捕以后的转产问题面临一定的困难。于是针对“263”生态工程建设、生态富民、交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等重点难点问题,他牵头提交了《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发展规划》《解决渔民因缺少土地资源制约发展》等议案建议10余条。
“能否妥善做好渔民上岸后的转产安置,事关长江禁捕退捕的成败。”自2020年下半年起,本着“不落一户、不漏一人”的原则,刘德宝对沿湖村退捕渔民基本情况开展入户走访排查,掌握了重点困难家庭的人口、财产和收入情况。同时,他还赴江都、高邮、宝应等周边地区开展调研,提出了《关于完善长江大保护退捕渔民就业措施》《关于强化政策统筹加大退捕渔民上岸定居政策扶持》的建议,得到了市、区两级相关单位的高度重视,并先后在退捕渔民就业培训、上岸定居安置和建房土地指标调节等方面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开通了绿色通道,为退捕后生活困难的渔民提供了坚实的兜底保障,让“禁渔令”落地有声。
改造荒滩建设家园 走出特色养殖富民之路
世世代代以捕鱼为生,一家两三代人蜗居在只有4、5平方米的小木船上,村民被称为“渔花子”,这是刘德宝上任之初沿湖村的样子。2004年,为了帮助渔民彻底摆脱贫困,他带领村民将邵伯湖大堤下的600多亩荒滩水塘改造成了土地,其中200亩作为宅基地无偿给渔民定居使用,渔民们祖祖辈辈“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水上漂”生活得到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又通过整合湖滩资源,先后开发出12900亩的养殖水面,全村水产品产量突破1100吨,产值近3500万元,走出了一条特色养殖之路。
疫情期间,为助推农村经济复苏,扬州市邗江团区委打造了“两岸青年就业创业基地直播中心”,沿湖村村民带着特产走进了直播间,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刘德宝发现电商销售和直播带货发展虽是农村产品销售的新通道,但也存在着网红直播费用高、生鲜产品质量难保障等问题,于是他提交了《融入流量销售模式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建议从强化电商销售平台的监督管理责任、强化直播带货监管责任划分与协同共治、加强本土直播网红培训培植力度三方面入手让直播带货规范化,促进农村经济复苏,助力乡村振兴。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多元业态落实乡村振兴
随着生态环保刚性约束愈加强化,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快速推进,邵伯湖作为重要的清水北上输送廊道其水质状况备受关注。刘德宝察觉到,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已不可持续,单纯依赖“靠湖吃湖”只会“坐吃山空”。如何让村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他把目光投向了渔业生态和人文资源,推出“深休闲、微度假、慢文化、细体验”特色乡村游,举办“邵伯湖渔民文化美食节”“迎端午、庆开渔民俗风情节”等渔事渔节活动。大力发展旅游业,随着公众号、网店、文旅公司陆续开张,游客们循着网线走进村子,餐饮民宿、民俗活动、节庆赛事越来越多。
如今,邵伯湖畔以渔业为生的“渔花子村”已经变成多业态发展、村美民富的“网红渔村”,“渔花子”也成了令人羡慕的“渔老板”。沿湖村先后摘得国家级“最美渔村”、全国生态文化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特色田园乡村试点等荣誉。
十余载执着艰辛,刘德宝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农村致富带头人、优秀党务工作者,省百名示范村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度乡村文化和旅游能人,他用人民公仆本色深刻诠释了人大代表的职责使命。